恩格斯曾把心理活动喻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一美丽的花朵具有巨大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子孜孜以求。近年来,心理学已经成为我国蓬勃发展的学科之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受。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11~18岁这一发展时期,相当于中学教育阶段;西方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直至完成大学学业这一阶段,即11~21岁。不管是何种界定,都可以看出,青少年时期在人生发展中极为关键,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在身心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的阶段,也是具有巨大可塑性的阶段。我国青少年群体数量庞大,是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发展与健康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因而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家庭、学校、社会,不能仅仅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让他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书内容涉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生理基础、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自我发展等,对青少年发展与家庭、同伴关系、学校适应、互联网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分析,还对青少年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指导建议,本书的编写体现了以下特点。
(1) 科学性。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知识的普及,科学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力求系统地阐述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原理清晰,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
(2) 应用性。任何一门学科只有满足实践的需要,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心理学如果只是关在书斋而不应用于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生机勃勃。在本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在保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突出应用性强的内容,关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如青少年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智力与创造力培养、性教育、品德不良与问题行为等。在原理的阐释上,我们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并特别注重联系教育领域的实际。
(3) 可读性。教材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而用,要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因此,可读性非常重要。本书在语言叙述上力求通俗易懂、活泼生动,避免单纯地讲述术语和概念。
本书由赵春黎、朱海东、史祥森主编。
尽管我们认真仔细地编写本书,但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2月
第三章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
本章要点
◆认知与认知发展
◆青少年记忆与思维的发展特点
◆元认知系统的内容
◆青少年元认知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与教学的关系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认知发展是指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认知发展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习、事业乃至成才,因此深入探索青少年的认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认知与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不仅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还会对其他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对认知发展进行科学的界定?认知发展的机制是什么?认知发展的进程又是怎样的?我们不妨一起来揭开问题的答案。
一、认知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储存、转化和使用。通俗地讲,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二、认知发展〖*2〗(一)认知发展的内涵要揭示认知发展的内涵,我们先要对“认知”这一概念做一个明确的界定。认知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概念之一,因而对于它的界定也多种多样。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瑟(Neisser)在《认知心理学》(1967)一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的信息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李德(Reed)根据上述定义于1982年进一步提出,认知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决策等。此后,格拉斯(Glass)在《认知》(1985)一书中又指出,我们的所有心理能力(知觉、记忆、推理及其他)组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们的综合功能就叫认知。由此可见,心理学家对认知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总的来看,他们倾向于把认知看作是心理活动,它的基本作用是使个体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把外部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然后应用这种知识结构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为了使概念清晰、明确,我们将认知(cognition)界定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进行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心理活动。而完成这些心理活动的能力,称为认知能力。主要的认知活动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思维和元认知等。
认知系统是人的复杂心理系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子系统,它和其他任何系统一样,具有自己的结构、功能和过程。
发展(development)是指个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身心方面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把认知发展(cognitivedevelopment)完整地定义为:个体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心理活动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认知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个心理成分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个心理成分的关系逐渐趋于和谐。
(二)认知发展的机制
关于认知发展的机制,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先驱人物皮亚杰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Piaget&Inhelder,1969)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转换。皮亚杰指出认知发展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而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主体将作用于其的外界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对外界信息可能要进行某些调整和转换,以使其与主体的认知结构相匹配。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主体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会根据外界信息情况主动修正自身的认知结构。
个体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达到自身和环境的平衡。平衡(equilibrium)是指主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具有动力作用。当外界信息与主体的已有认知结构不能匹配时,就会产生不平衡状态,主体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及不满足感,因此主体会积极努力消除这种感受,以求得平衡。一般来说,在遇到新的刺激,主体首先试图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刺激,如果成功,便达到了平衡,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刺激,主体则会通过顺应,即调节认知结构,直到达到认知上的新的平衡。个体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从宏观的角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则侧重于从微观的层面上对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有利于揭示个体认知发展的内部变化过程。其中以斯腾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和凯斯的心理空间变化模式最具代表性。
斯腾伯格(Sternberg,1985)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认知成分相互作用和发展的结果。他把构成认知结构的三种认知成分称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他通过研究指出,儿童和成人在解决问题时同样要用到这三种认知成分,而差别仅在于他们在各成分上分配的时间及各成分的整合速度不同。由此他推论,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认知结构在本质上的飞跃性变化,而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成分之间不断协调的渐进过程。
凯斯(Case,1985)提出了心理空间变化模式,他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归结为心理空间的变化。他把个体心理区域分为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储存空间(storagespace)指的是用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及所储存的信息容量;操作空间(operatingspace)指的是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及所投入的心理能量。两者相加则构成整个心理加工空间(totalprocessingspace)。凯斯认为,随着操作空间的心智能量向储存空间的不断转换,储存空间不断增加,操作空间不断减少,儿童的认知结构会越来越巩固,认知策略会越来越丰富,相应的认知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分析更为具体,可以说,是在皮亚杰宏观理论基础上所做的微观补充。
如果说皮亚杰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更多的是从个体内在角度阐述认知发展,那么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1978)则从个体—社会互动的角度阐述了个体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文化的影响下,由低级的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此外,维果茨基认为符号系统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工具,强调符号系统,如语言等心理工具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