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兴论坛演讲者在乡村建设中担任的角色考虑,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乡村·政府”, 涵盖了从县长到村书记, 以及旅游、文化、规划等不同职能部门干部扎根乡土, 身体力行的感悟与经验总结; 第二章为“乡村·NGO”, 通过扶贫、健康促进、农妇培训、生态保护等不同角度看公益组织如何切入乡村建设; 第三章为“乡村·文化”; 第四章为“乡村·设计”; 第五章为“乡村·文创”。
序
罗德胤:永续与共享——2016年中国(新县)乡村复兴论坛述评
第一章.乡村.政府 / 1
一、乡村复兴——安静、尊敬、干净、路径.吕旅 / 2
二、以乡宿守护乡愁——浅论乡村复兴的路径选择.帅建筑 / 12
三、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成功发展之道.龙秀林 / 20
四、怎样建设美丽乡村.闵洪艳 / 26
五、桃源村项目的艰辛与收获.华运鹏 / 33
第二章.乡村. NGO / 43
一、我心中的中国.孙君 / 44
二、合作共生,美丽乡村发展之道.刘文奎 / 53
三、有健康才能小康.翁永凯 / 60
四、“农妇”是一种生活.邹莉莎 / 67
五、乡建恨晚·贵州中关村的乡建实践.洪金聪 / 73
第三章.乡村.文化 / 81
一、村落文化景观的变与不变.杜晓帆 / 82
二、生态博物馆的中国时代.潘守永 / 91
三、从乡村管理走向乡村治理.郐艳丽 / 96
四、乡村性的挖掘与传承——以河南新县毛铺村为例.林祖锐 / 102
第四章.乡村.设计 / 109
一、农村民居低端改造探索
——一幢哈尼族蘑菇房的内部改造实验.朱良文 / 110
二、土木山林风水:建筑与叙事的村落空间.王维仁 / 117
三、乡村,建筑师的新舞台.何崴 / 128
四、创新模式下的乡村资产开发运营.朱胜萱 / 134
五、乡建与园冶.宋微建 / 141
第五章.乡村.文创 / 149
一、遗产旅游基本要素.Patrick McMillan / 150
二、从乡村旅游的定义谈乡村旅游产品的打造.德村志成 / 155
三、民宿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以台湾为例.李青松 / 165
四、构建以乡村为主体的商业模型.陈长春 / 171
五、从莫干山到松阳,只是一个开始.夏雨清 / 180
六、民宿聚落生态.王旭 / 186
七、乡建恨早.吴海飞 / 193
后记 / 199
乡村.政府
第一章
在路上——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年度纪实(一)
2
一
乡村复兴——安静、尊敬、干净、路径
吕旅
中共河南省新县县委书记(时任新县县长)
三年前,我们会同北京绿十字、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发起了“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记得当时和北京绿十字的孙君老师商谈活动主题时,我提出了“故园梦”,孙君老师指出“故园梦”其实就是“新县梦”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把这次活动的主题最终确定为“英雄梦·新县梦”,主要有这样一些考虑:新县是一个革命老区,是坚持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中心地,革命战争年代,不足10万人的新县,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5万5千名优秀儿女的生命,可以说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这些先烈和英雄们的梦想,就是要让人民翻身得解放,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新县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三年前,全县有73个贫困村、4.16万贫困人口,到目前为止还有42个贫困村、2.37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都是因病、因灾、因事故致贫或返贫以及无法外出的留守老人、
第一章乡村.政府
3
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其中有近1万人是需要政府兜底的特殊困难群体。让这些人早日脱贫,共同步入小康,是老区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梦想,也是县委、县政府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正因如此,我们把这次活动主题定为“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开展三年来,1000多个日日夜夜,500多名设计师、专家和志愿者,80多家公益组织,带着对英雄的崇敬与怀念,带着对老区新县的关怀和关爱,围绕“一城三线”(“一城”就是新县县城,“三线”就是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条旅游精品线路),足迹遍布新县山山水水,把一大批精品力作留在了新县大地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县共有6个村入选中国景观村落、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3个村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
所以,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三年来和各位专家、志愿者、公益组织在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的一些感受和收获,同时也是代表西河村的父老乡亲,以西河村名誉村长的角度,从安静、尊敬、干净、路径四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01“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启动.JPG
“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启动
(来源:新县人民政府)
在路上——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年度纪实(一)
安静——乡村复兴“热话题”下的“冷思考”
从1931年梁漱溟先生倡导实施乡村建设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乡村建设一直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特别是党中央提出要让村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后,在全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的乡村复兴热潮,但在喧嚣热闹的背后,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应该冷静的去面对。
第一个是如何看待“乡愁”与“愁乡”。2016年春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新闻火爆网络,这一方面说明很多人在关注着农村、担忧着农村,都有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真正关注这些负面新闻的,大多是城里人,农民反而很少,所以说这份“乡愁”更多的是城里人的“愁乡”。那么,作为推动乡村复兴的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当前的乡村现状,到底如何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看待当前农村的现状?从城镇化的大趋势来讲,一方面大批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就业和创业,正所谓“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会种地,这种现状我们必须要客观面对;另外一方面,即使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90%,依然还会有近2亿人生活在农村,这才是乡村复兴面对的大趋势和农村现状。世外桃源式、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只能是记忆中的乡愁,而绝不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
第二个是如何看待“被复兴”和“自复兴”。现在,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工商资本、乡村能人都在关注乡村复兴,成为乡村复兴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些人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和资金的决定权,往往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来推进乡村复兴,真正的村民反而成了“被代表”的一方。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反思一下,就像袁家村支书说的一句话,“乡村建设完全靠政府靠不住”。而且我觉得乡村复兴单纯靠资本也不一定会永久可持续。那么对专家来讲,即使我们成长在农村,我们了解自己的父母,但真正了解现在的农村和农民吗?如果乡村复兴一直走“被复兴”的路子,而不是基于农村和农民的“自复兴”,那么这种乡村复兴的热潮,最终可能只
是一阵风。
第三个是如何看待“保护”和“开发”。我觉得保护和开发并不矛盾,如果只谈保护不谈开发,让群众饿着肚子来保护学者和专家眼里的传统村落,完全是一厢情愿。如果乡村复兴只是为了留住城里人的乡愁,而不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脱贫致富,那么现在仅存的一点记忆中的乡愁终究也会消失。不开发只保护是一句空话,而一味强调开发不注重保护,无疑是本末倒置,最终开发也会落空。
1-2西河:文化传承与融合.jpg
西河:文化传承与融合
(来源:新县人民政府)
尊敬——乡村复兴的底线思维与红线意识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留住历史文脉;所谓红线意识,就是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做到三个尊敬。
一是尊敬历史风貌。现在留存下来的一些传统村落,表面上看,横不平竖不直,杂乱无章,但从整体上看却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在这个历史风貌之下,蕴含的建筑风格、建筑元素,是民间工匠在融于自然、
在路上——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年度纪实(一)
尊重自然前提下的创造和协作。大家看新县传统的建筑,包括中国很多地方的古民居,都是土墙灰瓦、青砖黛瓦。但最近十几年,由学院的建筑师们设计的农村的屋顶却是五颜六色。我曾经专门和孙君老师交流过农村屋顶设计的问题,孙君老师说,黄色的屋顶过去多用于皇宫或寺庙,蓝色在陵墓比较常见。而现在这些五颜六色的屋顶,恰恰都是一些学院培养出来的建筑师们设计的。所以说尊重历史风貌不是一句空话,乡村的规划、设计、建设,必须植根于乡村、植根于历史。
二是尊敬自然生态。乡村之美,决不单单是村落之美、民居之美,更重要的是环境之美、生态之美,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融合。在乡村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尊敬自然生态,人定胜天的事还是尽量避免,少做为好。所以我们不仅在乡村建设方面,而是在全县都倡树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坚决不让村庄变成孤零零的村庄,坚决不让村庄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
三是尊敬村民意愿。村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延续者,也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主体。尊重村民意愿就是要激活人心,政府不能当“独裁者”,专家不能当“呼喊派”,社会资本不能唱“独角戏”,最终我们都是群众演员,群众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我们确定的原则是为民做主不替民做主,强力推进不强迫推进。当政府部门、专家意见和群众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坚持以群众意见为主;当大多数群众意见和个别农户意见不一致时,我们还是尽可能尊重个别农户意见。只有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乡村建设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才能体现出来,群众才能真正有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
03尊敬历史风貌.JPG
尊敬历史风貌
(来源:新县人民政府)
干净——乡村复兴的“硬环境”和“软实力”
“硬环境”,就是打造乡村的美丽颜值;“软实力”,就是提升乡村的内在气质。
一方面是洁净。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村庄凋敝让每一个回归乡村的人都感到痛心和败兴,这既有环境整治的问题,也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配套的问题。所以这三年来,我们一直着力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上下功夫。在环境综合整治上,我们提出干净就是美,持续就是好,要求乡村两级扫干净、摆整齐、配设施、保常态;在基础设施配套上,实施了供排水、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河道治理、村组公路建设;在公共服务配套上,做到每一个村都有一个标准化的村卫生室、一个村小学和一个图书室。不管是整治还是配套的过程中,
在路上——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年度纪实(一)
我们都坚持修旧如旧,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植入一些现代的生活元素和生活方式,让古风古韵也可以很现代。比如西河,现在有咖啡馆、有集装箱、有帐篷酒店,这恰恰把反差变成了一种和谐,让村民和所有来到这里的人,在古风古韵的乡村环境下享受现代生活。通过这些措施,最终实现村舍古韵、村庄美丽、村民幸福。
另一方面是纯净。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和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根和魂,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让民风民俗正本清源,乡风文明弘扬传承。所以我们鼓励每一个有条件的村,建祠堂、续家谱,培养一批乡村贤人,涵养乡贤文化、重塑宗亲文化、展示农耕文化。同时把传统的民风民俗和现代的乡风文明结合在一起,树立一批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典型,影响和带动新风尚、新习惯的自觉形成。所以说,在新县不仅能看得见乡愁,更能通过村民的质朴、厚道、热情,体会到看不见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