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 前言, 导论, 工作分析与任职资管体系构建, 招聘管理, 员工培训与人才开发, 薪酬管理, 绩效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主要特色: 基础内容更加精炼, 实操内容更加充实, 研究视角更加开阔, 理论探讨更加深入。全书共计绘制或引用图40张、表46张, 本书还摘编了七个较为详细的大案例, 其中既包括华为、腾讯、IBM、安利等世界著名公司, 也包括一些正处于改制、转型中的中小企业, 案例的内容完全与每章所讨论的内容紧密契合。
本书摘编了七个较为详细的大案例,其中既包括华为、腾讯、IBM、安利等著名公司,也包括一些正处于改制转型期的中小企业,案例的摘编完全与正文紧密契合。同时,本书在正文中还引入了30个左右生动活泼、内容贴切的小案例。全书共计绘制或引用图40张、表46张,内容详实、丰富,很多东西可以供读者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参考。
本书努力避免为了弄清一个“不证自明”的词汇而广征博引、反复讨论的写作套路,更多的是直接介绍相对成熟的理论观点,以便使读者迅速切入到后面的实质内容中去。同时,作者希望通过本书与读者进行“双向沟通”,使大家不仅能够“知其然”,更能在“知其所以然”的道路上展开进一步探索。
主要特点:力求基础内容更加精炼、实操内容更加充实、研究视角更加开阔、理论探讨更加深入。虽然不一定能够做到,但不能没有这个追求。
本书对应的电子课件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网站免费下载。
一、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003年,我开始系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授课班次,既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全日制教育,也有在职研究生、MBA、EMBA乃至享誉国内的著名学府举办的总裁班。至今授课已达2000余学时,所参考的教材20多本。
各种版本的国内外教材,体例各有不同,内容精彩纷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似乎仍有些许遗憾令人难以释怀。比如:国外教材普遍采用欧美人的叙事手法,内容丰富但条理性不强,国内学生读起来普遍感觉有点“绕”,抓不住重点。相对来说,国内教材更符合大家的阅读习惯:先介绍概念、定义,再分析作用、意义,然后再推出方法、流程,*后再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总结。给人的总体印象,国内的一些教材在概念、定义、作用、意义、原则等内容上普遍带有罗列和堆砌之嫌,特别是对于某些概念的起源,必追至先秦诸子而后快。而对于实操部分的介绍又普遍薄弱,使人感觉学不到多少真东西。
二、为什么是“高级教程”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被引入到中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高校是被当作“概论”来讲的,时间基本为一学期(36~48学时),其内容也相对比较浅显。同时,工作分析、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等内容被拆分成若干独立的课程,内容虽然较深,但对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开设。
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企业内外环境的持续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在职人士普遍具备了大本以上的教育背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已有了一定了解,但他们再就读更高水平的学位时却没有合适的教材。
可以说,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就学人员素质的提高,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高级教程”的编写已经具备了充分和必要条件。
三、本书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对于面向本科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来说,本书有以下不同的追求。
1. 基础内容更加精炼
本书主要针对的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高学历人士。其中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读者已经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有一定实践经验上的积累。因此,本书努力避免为了弄清一个“不证自明”的词汇而穷追不舍、广征博引、反复讨论的写作套路,而更多的是直接介绍被普遍接受的理论、观点和思路,以便使读者能够迅速切入到后面的实质内容中去。如果用“包子”来比喻,就是努力追求“皮薄馅大”。
2. 实操内容更加充实
总的来说,本书在每章的第二节即快速进入到实操、实务阶段。相对于*节,本节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流程上更加清晰,在思路上更加流畅,在操作上更加具体。同时也增加了本人及合作团队在企业咨询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技巧性的东西。应该说,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重点、难点之所在。但如果读者能够耐下心来认真读懂、读透,就基本可以掌握开展实操工作所必备的工具和技巧。
除此之外,本书还摘编了七个较为详细的大案例,其中既包括华为、腾讯、IBM、安利等世界著名公司,也包括一些正处于改制、转型中的中小企业,案例的内容完全与每章所讨论的内容紧密契合。其目的,一方面是使读者增加一些感性认识、积累一些实操经验,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对每章理论内容的思考。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即使读者能够形成一些理论思考),是本书对案例分析环节的基本追求。
除了上述七个大案例,本书在正文中还因地制宜引入了30个左右生动活泼、内容贴切的小案例。全书共计绘制或引用图40张、表46张,内容详实、丰富,很多东西可以供读者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参考。
3. 研究视角更加开阔
由于授课对象的学识积累不够,更由于授课时间上的限制,大多数面向本科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基本是以“就事论事”的方式编写的。而面向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教材如果还是以这种方式展开,就显得过于狭隘。
因此,本书引进了劳动经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决策论、博弈论、应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希望与读者一起,从多角度分析和看待同一问题,进而为其晋升到人力资源总监(HRD)乃至更高级别的职位做一些素质和能力(competency requirements)上的准备。
4. 理论探讨更加深入
由于主要是面向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因此本书试图避免“自编自演”“把事情说明白”的叙事风格,而是希望与读者进行“双向沟通”“共同探讨”,使大家不仅能够“知其然”,更能在“知其所以然”的道路上展开进一步探索。
此外,本书还增加了许多传统教材所没有的“能力素质模型”“任职资格体系”“高端招聘实训”“培训体系建设”“人才测评与开发”“战略性薪酬管理”“战略性绩效管理”等较为实用的高端(相对于本科层次的教学)内容,以及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内容、流程与相关工具的探讨。
四、本书的写作团队
1. 无形的团队
本书的写作,是以有关专著、教材、期刊文章为基础,结合作者十多年来的咨询经验和教学积累编写而成。其中有前辈研究的理论成果,也有MBA、EMBA等脱产或在职专业硕士以及高级研修班、总裁班等许多人士的贡献(笔者在案例研讨中所获得的启发)。可以说,他们构成了本书写作的无形团队。
2. 有形的团队
许爱君、李亚楠、陶佳、陈雪、高燕等参与了主要章节的起草工作;高凡、王思珺、周赫然(本科)参与了部分案例的编辑与整理工作;谢伟、任会青、冯海龙、王颖、吴云(蒙古国)、魏丁、牛丽涛、舒小莉等参与了部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赫淑彬老师对全书的编辑和校对做出了巨大贡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的冯喜良院长(教授、博导)、童玉芬副院长(教授、博导)、范围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
谨对上述人士有形和无形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3. 作者的心声
虽然对本书的写作有一些较高的追求,但由于作者本人(不包括上述成员)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许多不当甚至是谬误之处,欢迎大家来电、来函批评指正,同时也欢迎同行们(任课教师、业界人士)索要相关资料(PPT课件、参考答案等)、开展深入探讨。
五、本书的适用对象
本书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1) 全日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2) 专业硕士或在职硕士生。包括在职研究生(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MBA、EMBA等。
(3) 有着较高个人追求的高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
作 者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