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战略概念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和介绍, 书中对战略概念“三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释, 介绍了战略概念内涵三要素、三要素与公司战略决策、战术与战略三要素、战略名称与三要素、战略决策偏向、战略决策遵循的重要原则等内容, 提出了战略决策评价基本逻辑和思路、战略决策理论模型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本书使用了大量图表对概念和理论进行解释, 便于读者理解, 同时结合了企业的实际案例, 能够帮助读者学以致用。
我们对战略概念内涵的理解出了什么问题?
战略一词最早起源于战争,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是最早的指导军事战争的战略书籍。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后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军事战争中,有不少以少胜多的军事战斗,这些战略体现了军事家们卓越的战略思想,好的战略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战略一词最早出现在1954年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一书中。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Chandler)(1962)及安索夫(Ansoff)(1965),分别对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进行了论述。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战略逐步发展为一个学科,并得到发展。
在企业及组织发展中,战略被视为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是事关一个组织全局的和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其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决策正确与否,对组织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能否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1954年彼得德鲁克给出战略的第一个定义至今,“战略”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近60多年的发展,但是我们对“什么是战略”这个问题,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至今也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根据Ronda-Pupo和Guerras-Martin2011年发表在战略管理学科顶级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文章,当前共有约91个战略的各种定义被学者使用。
我们来看一下几个战略的定义。
“战略是个体或组织采用的达到他们的目的的途径”(Grant,2010)。
“战略是可以使公司保持或改进其业绩的资源分配方式”(Barney,1997)。
“战略是了解一个行业的结构和动态,决定组织在行业中的相关定位,并采取行动以改变行业结构或组织定位,以取得组织绩效的改进”(Oliver,2001)。
如果像这样列出91个不同的战略定义,相信我们都会糊涂的。
战略概念到底应该包含哪些本质内容或要素,许多文献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Koontz,1961;Koontz,1980;Chaharbaghi,2007)。实际上,前面列出的三个定义也显示,作者对什么是战略的理解差异很大。这里,我把这个问题称为战略概念的“多数量”问题。定义内容的不同涉及对战略这个概念本质内容(或概念内涵)理解的不同,而对其内涵了解是认识这个概念的基础,战略概念是战略学科最基础的内容,如果我们对这个基本概念理解有偏差,学科的发展将出现问题。
战略概念定义数量多(Cox等,2012;Oliver,2001),且定义文献中出现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Ketchenetal,2008),缺少内部一致性(Hambrick & Frodrideson.2001;Ketchenetal,2008;Leontiades,1982;Markides,2004;Nag,Hambrick & Chen,2007;Oliver,2001),我将这个混乱称为“缺乏内在一致性”。缺乏内在一致性问题涉及对战略概念理解上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哪些要素应该被用来定义战略;二是这些要素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俞秀宝,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11月至今,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任教,曾获“上海市育才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知识管理、安全管理。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CSSCI、SSCI收录,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级等研究课题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