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乡村建设决策者、设计师、民宿开发者及爱好者
1.本书通过12个体验设计实践案例,全面解读民宿实践中的困惑点。
决策者有疑惑——乡村民宿如何唤醒乡土中国?城市精英如何反哺乡村?如何来到乡村,进而重塑乡村?到底什么是乡村复兴的佳模式?乡村哪么多人的出路何在?
设计师缺参考——什么样的建筑风格?重建还是改建?室内设计风格、功能分区、面积大小、配套设施、材料选择、细部设计如何?如何与自然景观融合?如何借景并处理
民宿开发及爱好者需引导——为什么做民宿?如何确定民宿的主题?在经营模式、成本与利润、开业时间、房间售价及财务分析、投资回报率方面的考量
2.本书全面讲解各种民宿设计知识,附有大量高清精美的图片供读者品鉴,以及平面、立面、模型等技术图纸及手绘图可供者参考。
3.超实用乡村民宿价值点分析表,方便快速查找。
在这本书里,我用“乡村民宿”一词,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①“民宿”当前是比较火的概念和名词,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②“民宿”是可以泛指乡村旅游居住的多种类型的,如莫干山裸心谷、法国山居这种大型的有近百间客房的乡村酒店,或由老民居改造而成的规模较小的乡村客栈,都可以叫“民宿”。总之,“乡村民宿”这个名词比较适合中国的乡村,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可以把在乡村中各种类型的客栈、酒店、农家乐等都包含进来,体现出旅游、娱乐及居住相结合的功能。我认为,乡村民宿是唤醒乡村的重要方式之一。
乡村民宿是唤醒乡土中国的一个方法,那么乡村民宿该如何实现?提出了“体验设计”的概念。体验经济是唤醒乡村很好的途径之一,它对乡村复兴的作用有以下几点:①唤醒乡村;②吸引旅游、投资的人流来到乡村;③提供工作机会和岗位给乡村;④衣食住行都在乡村,给乡村带来收入;⑤改善乡村环境质量,提升建筑品质,修复基础设施。本章以莫干山乡村民宿作为范本进行研究,提出“两种模式、三大类型”。两种模式分别为洋家乐大型度假酒店模式和本土民宿艺术居所模式,三大类型分别为规模巨大的山谷开发、乡村老房子改造开发及乡村老房子推倒重建开发。因此,我对本书的案例主人或投资者提出了五个相同的问题,包括做乡村民宿的目标与愿景、民宿项目的主题、如何推广民宿、如何盈利、经营民宿遇到哪些问题,得到不同的回答,并总结出相似的观点。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体验经济唤醒乡土中国。而体验经济需要通过体验设计来实现。这是一个创新的思维,有三大设计步骤:相地、造梦、布景。有五大设计要点:逻辑、语言、风格、手法、技术。体现在六大民宿功能分区上:①第一印象——入口区域及停车场;②整体感觉——大堂及主楼(主体建筑物);③格调品位——花园(前、后院);④舒适体验——客房感受;⑤便利性——餐饮活动区域;⑥旅游目的地——周边自然环境。并由此总结出乡村民宿关于体验设计的44个价值点。
最后,将对莫干山乡村民宿实践范本共计12个案例一一进行详述与探讨研究。莫干山的乡村旅居实践范本研究,又可称为“优秀实践案例”(Best practice)分析。这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或专业内公认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经过整理之后成为该领域其他从业者的实践范本,在该专业领域内被传播、讨论、学习、借鉴。由此12个案例分析得出9种乡村旅居的关键理念,简称为9个DNA。
总之,本书的意义不在于介绍莫干山的12个案例,而在于通过这12个案例为中国的乡村发展寻找到9种乡村民宿的开发模式(9种DNA),来唤醒乡土中国,并通过“唤醒、重塑、复兴”三步走,最终使乡村复兴,这才是我写作本书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另外一个意义在于提出“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这种新的设计方法,是在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一种集成“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系统性设计思维方法。希望通过体验设计来营造乡村民宿为主体形式之一的体验经济,然后通过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来唤醒、重塑乡村,最后使中国乡村完成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俞昌斌
上海易亚源境(YASDESIGN Design)创始人、首席景观师
美国景观师协会国际会员(No.776049)
乡聚公社(FARMING CLUB)联合创始人
我认识俞昌斌是因为同行之间的交集,大家都在同一个行业领域,都了解彼此在做些什么。老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设计师,他的微博“俞眼看世界”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界的第一大号了,他不断地在用他的视角来描述当时他对于整个景观设计界的思考。
其实我已经在设计圈消失很多年了,也许久不关注设计圈内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他一直在坚持出书,不断地叙述着整个行业发展与变迁的过程。
对他的再度关注是在2015年,当时大家都在谈论2015年是不是设计行业的转折点。而老俞的又一篇文章《迷惘的新一代——中国景观设计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在微信里火了,他谈及了很多关于景观行业转型、发展与未来可能性的思考。
在我的认知里,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景观设计师,他的公司也不是一个寻常的景观设计事务所。他一直以观察者的角度在记录行业内正在发生的转变。莫干山的兴起与设计师的二次上山下乡是密不可分的,我想着他一定不会坐视不理这一波热潮。果不其然,这本书的出现印证了我对他的了解。
我一再地被列为老俞的观察对象,这也很正常,因为在这个行业之中,我一直在尝试着变革、转型与突破,所以他当时写的那篇《景观行业的十大转型》里,我几乎占了从都市农业、立体绿化,到乡村建设等六大可能性版块。所以当他邀请我来为这本书作序的时候,我知道这本书里的内容肯定是我非常熟悉并正在实践着的。
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在对莫干山的总结与思考之中,时常觉得整个乡建的过程都紧密围绕着“反设计”。以我为例,由于在城市做了太多设计了,所以才选择回到乡间,做一些“反设计”。所谓的“反设计”不是无设计,而是因为在莫干山乃至之后一系列的乡村建设与开发都与之前在城市所做的传统建设与开发截然不同。
乡村是设计师的乐土,没有太多的约束与控制,很多设计师都向往着这份自由与随性,所以选择投奔乡村。一般人眼中的乡建都非常沉重,包含着中国知识分子与设计师对于乡村的反哺。但是,在我眼中,设计师回到乡村更多的是想“撒个野”。而当你真正进入乡村的时候,却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我们的乡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医疗、土地制度……在城乡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时我们才发现,乡村并不是我们想象之中的单纯的乐土。
五年来,莫干山的各个民宿老板以及我们这些抱着情怀而来的乡建者一遍又一遍地洗刷了自己最初对于那份自由的向往。而当我从莫干山走出来,再走到现在“乡伴”的10多个村落,其实进山与出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乡村没有我们想象之中那么美好,乡村的战场比城市要血腥得太多了。进山的时候,我们享受着这份没有拘束的自由,而出山的时候,我们身上却背负着更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当前所做的这么多项目里,感受最深的是乡村建设的规则之匮乏,而我们正在摸索与重建着一套适用于乡村的规则体系。老俞在这本书以及他所提及的案例之中,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做了思考与总结评述。当很多人从单一的维度来看待乡村建设与莫干山的整体业态构成之时,老俞所做的就是从民宿老板、城乡关系、技术等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了乡村建设的过程。他是一个很冷静的旁观者与梳理者,第一个以这样丰满而专业的笔触记录着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相信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站在一个更加立体的角度来看待乡村民宿与乡村建设。
朱胜萱
“乡伴东方”乡村文旅创始人
伴城伴乡·上海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发起人
俞昌斌,同济大学景观建筑专业,曾任上海市环保产业协会环境绿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同济大学青年建筑师协会会长,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国际会员(No.776049),上海易亚源境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新浪地产专栏名称:《中国地产景观趋势研究》,微信公众平台: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