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著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理论成果。首先探讨了创意的基本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基础、文化创意产业运作、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园区建设等文化创意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文化创意产业实践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广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设计产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每章后还荟萃了新国内外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典型案例。本书后附上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网址”可供读者深入学习参考。本著作可供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参考,给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启迪智慧,是提高其文化创意能力的优秀读物。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第一章创意基本问题探讨
每个人都有创意力,这个理念极为重要,却又常常遭到忽视。
——\[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不计其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
——\[美\]比尔·盖茨情来、兴来、神来。
——(唐)殷璠
第一节创意的内涵
翻开人类的编年史,人们会看到金字塔、太极图、合纵连横、万里长城、马其顿方阵、隆中三国……辩证法、相对论、航天飞机、电灯电话、深圳特区……蒙娜丽莎的微笑、霍元甲的迷踪拳、中国竞走的高原训练法……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多少创意的大手笔!伏毒草、神农、大禹、周文王、秦始皇、诸葛亮、六祖慧能……康有为、齐白石、杨振宁、李政道、张大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少大手笔的创意大师和智慧大师!他们的创意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再如耶稣、柏拉图、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一世、阿基米德……穆罕默德、黑格尔、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智慧大师、创意大师,也同样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东西方这些创意大师的伟大创意,整个人类文明的风景画绝不会像现在这样瑰丽多彩陈放.创意风暴\[M\].北京: 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 910.。
中国本是一个创意大国,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科举考试、官僚体制、礼仪文明、自然哲学,粲然大备,成为东亚乃至世界文明轴心之一。日本、朝鲜受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并进而形成所谓“东亚文化共同体”,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繁荣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到了近代,百年屈辱,落后挨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西方人以一贯的殖民心态看待中国这片古老而宁静的土地,眼中充满的是不屑。“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森、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领先了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令人深思也难以简单回答的“李约瑟难题”。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急剧降为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直到今天中国依然走在思考、解答“李约瑟难题”的路上,答案也会越来越丰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作为创意大国的古代中国是文明的轴心,敢于声称“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作为创意小国的近代中国是卑贱屈辱的,不得不在自己的国土上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陈放,武力.创意战争\[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4.。创意关乎国家兴亡,社稷荣辱!
1. 三次创意革命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据学者陈放、武力总结,曾出现过三次创意革命。
(1) 第一次创意革命
第一次创意革命是13、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诞生了一系列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思想的解放、创意的迸发解除了束缚人类的精神枷锁,为新的技术革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人在天文、物理领域的创意性研究不仅是原创性科学理论的突破,也在事实上瓦解了支撑欧洲中世纪宗教黑暗时期的精神基础。文艺复兴的创意大迸发,明为复旧,实是创新。在精神的自由状态中,欧洲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贸易,新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殖民活动的加强,要求科学技术出现突破,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创意革命。
(2) 第二次创意革命
第二次创意革命发生于20世纪20~40年代。这一时期接踵而来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意的迸发有极大的刺激作用。一系列的发现、发明不仅在战时用于战争,在战后同样可以为人类造福。这一时期是创意革命时期,石油的开采和电力工业的发展,使人类的能源结构得到极大的改善;汽车、飞机的发明,使人类远洋航行的梦想不再是梦;核能的和平利用,更为缓解能源的危机做出了更大贡献;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进入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起到了开山鼻祖的作用。同样,战争过程中的创意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它不诞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却比真正的战争更为残酷,也只有在战争中,创意才关乎生死,一个创意可以挽救千千万万的人,也可以杀死千千万万的人。设想如果德军没有创造出“闪电战”的军事战略,它就很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欧洲大陆,迫使英、法军队仓促退往英伦三岛,几乎丧失还击能力,致使法西斯狂徒大肆残杀平民,世界亦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还可设想如果不是美国先于德国造出了原子弹,德国人如果率先掌握了核子技术,那么世界大战的结局恐怕就不是盟军的胜利,而是世界的毁灭了;更进一步设想如果不是美国造出原子弹并投放在广岛、长崎,以日本武士道精神培养起来的日本职业军人在本土殊死抵抗,必须登陆作战的美国士兵将会伤亡多少?当时,面对日本本土,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估计,如果登陆日本本土,仅在关东平原和东京—横滨城市战中,美军就将伤亡170万~400万人,其中阵亡约40万~80万人。丘吉尔回忆,英美认为如果发动日本本土登陆战,那么,将有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丧生汪元.日本本土决战: 美军打下东京需伤亡400万人\[EB/OL\].\[20150820\].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1114657.。创意是小事吗?创意关乎着生死!
(3) 第三次创意革命
第三次创意革命正在持续。这一次创意革命,范围更广,波及面更宽,参与的人数更多,网络上的传播更快,商业、文化、广告、金融、体育、科技等领域,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意。这次创意革命来势凶猛,正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从上述三次创意革命的发展来看,很明显,我们将得出一个结论: 创意中心的转移就是文明中心的转移。第一次创意革命成就了欧洲的兴起,第二次创意革命则转移到大西洋西岸的美国。那么第三次创意革命又会带来怎样的文明兴替呢?不少学者纷纷探讨,21世纪是谁的世纪?比较一致的结论是美国文明中心的位置将会被取代。从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已明显看出美国的衰落。相对意见较为分歧的观点则有三种,依照所指地域的差异依次为: 太平洋世纪、中国印度世纪、中国世纪。不管怎样表述,中国始终是最被看好的21世纪的主体文明。毋庸置疑,文明中心并不会在碌碌无为、盲目等待中不期而遇,没有创意文化做支撑,文明中心断然不会转移到中国。对于希冀在未来世界重新回到国际舞台并担任主角的中国来说,如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并在创意革命中占得先机,将是决定未来中国走向的风向标之一。陈放,武力.创意战争\[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7.
2. 创意从何而来
创意是延续人类文明的火花,它让我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不相关的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激发出新的思想的火花。美国广告大师李奥·贝纳指出,创意的核心是运用有关的、可信的、品调高的方式,在无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关系的艺术。创意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创意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这个世界里,创意让我们重新找回工作和生活的乐趣,让我们的生存不再那么简单,让我们的奔波不再那么毫无目的,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创意是一种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角度解读人生和世界的智慧。当我们心中有了“这样是不是会更好”的念头时,便是创意闪现、活动的时候了。创意精灵来到了我们的心中,标志着自信、勇气、耐心和智慧之神来到了我们的心中,我们的生命因此焕发出灿烂的光芒。因此可以说,创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乐观向上、不畏艰难、面向未来、充满自信、勇于创造的人生观。创意是对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大智大勇的坐标、是引导递进升华的圣圈;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是一种闪光的震撼;是破旧立新的创造、是点题造势的把握;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和超越常规的导引;是只能与文化神奇组合的经济魔方、是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能量释放;是深度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与实践、是思维碰撞和智慧对接;是创造性的奇思怪想,是投资未来、创造未来的过程。
创意究竟从何而来?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回答诗人的灵感从何而来一样困难。因为每个人的头脑里都会对创意有一个自己的定义。
大脑是创意的中枢。我们开发大脑的创新性功能,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获得创意。其实,创意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神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也有其理论原理,并且有许许多多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神秘,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精巧、奇妙之处令人感叹。作为创意人,创意方法既需要从书本上学习,更需要从实践中积累和领悟。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创意”的认识还不完全统一,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该词时,其含义可能有所差别。在英文里以下这几个词常被翻译成“创意”。
Idea: 英文原意为“思想、意见、立意、想象、观念”等。目前,我国很多创意方法讨论文章中都直接把这个词等同于“创意”。
Creative: 英文中为形容词,原意是“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产生的、引起的”等。在我国该词非常普遍地被直接翻译成“创意”。
Creativity: 即“创造力”,有时也翻译成“创意”。
在《辞海》中,“创”是指“第一次做到;前所未有的;通过经营等活动而获得。”它包含所有的创新、创造和创意,是对旧的、经验的、已知的、传统的、习惯的和固有的东西突破之后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新价值系统。“意”即新的主意,包括点子、建议、构想、意义、意境、意思等。创意行为的核心即原创、首创和独创。
在汉语中,创意比较接近如下一些意思: 有创造性的主意和意见;有新意的念头、打算和想法;过去从未有过的计划;创新性的意念;有想象力的、不十分确切有效的想法。因此可以说,“创意”这一概念有多层含义,它最基本的含义,一是有创造性,包含新颖性、超前性和奇异性。二是头脑中的主意、念头、想法。
创意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作为静态的名词的“创意”是指创造性的意念、新巧的构思;而作为动态的动词的“创意”则是指创意思维的过程,是一种经过冥思苦想而突然降临的、从无到有的新意念产生的过程。
创意是如何产生的?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练就?是无心偶得,还是勤奋所赐?关于创意的产生有许多理论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 魔岛理论
魔岛理论起源于古代水手的传说。茫茫大海,波涛汹涌;海中岛礁,不可捉摸。当水手们想躲开它时,它偏偏出现了;当水手们想寻找它时,它却迟迟不肯露面,消隐得无影无踪。因此,水手们称这些岛为“魔岛”。实际上,“魔岛”是珊瑚岛,没有珊瑚年复一年的积累它是生长不出来的。
创意的产生,有时也像“魔岛”一样,在创意师的脑海中悄然浮现,神秘而不可捉摸。“魔岛”理论认为,创意和“魔岛”(珊瑚岛)一样,在人类的潜意识中,也要经历无数次的孕育、努力和培养,才能最终获得。
“魔岛”理论还强调“发明”,即创意是生成的、独创的,而不是模仿的。虽然“魔岛”理论阐明了创意的创造性和发明性,但创意并不仅仅是这些,它常常是“有效的模仿”“改良性的主意”或“拼凑式的创造”。因此,“魔岛”理论无法说明所有创意产生的原因。“魔岛”理论强调后天的努力和积累,却否认天生的灵感,所以无法解释下列现象:
学识渊博的学者,有时却墨守成规,食古不化,毫无创意可言;而有时大字不识的文盲却能机智灵活,创意多多。
(2) 天才理论
与魔岛理论的立意角度正好相反,天才理论推崇天才,强调创意是靠天才而获得的。世界上的确存在着不少天才,例如,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天才之谋,曹植的《七步诗》是天才之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天才之画,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天才之论,比尔·盖茨的微软视窗Windows是天才的操作系统。还有其他众多的天才之想、天才之举、天才之功、天才之学、天才之用,举不胜举。在这些人身上,“勤能补拙”的格言并不适用。天才理论认为,创意并不需要苦苦求索,天才的策划家,天生就有这方面的突出才能。
在创意中,不承认天赋是不行的,某些杰出的创意大师,他们的随机念头,往往比我们费尽心机抠出来的方案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天才理论揭示了创意的部分来源,但这一理论过分强调天生而忽视后天的努力,实际上也是片面的。
(3) 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认为,创意是一种迁移。所谓迁移,就是用观察此事物的办法去观察彼事物,就是用不同的眼光去观察同一个现象,就是采取移动视角的办法来分析问题。通过视角的迁移,人们可以很简单地创造出众多新鲜的、交叉的、融合的、异化的、裂变的、创新的事物来。这就是创意产生的成因。
自然科学里的转基因研究,社会科学中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实际上都是学者迁移观察的结果。科研是这样,产品是这样,策划更是这样。在市场实践中,许许多多杰出的策划创意都源于这类的“再认识”。
(4) 变通理论
创意有时候只是“概念的一扭”,只要换一种方式去理解,换一个角度去观察,换一个环境去应用,一个新的创意就产生了。这就是创意的变通理论。
某种事物的功效作为一种能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如: 用于战争的兵法,经过变通可用于经济,这是一种观念的嫁接;原本属于动物本能的保护色,经过变通,可用于军队的迷彩服,这是功能的变通;民用产品可以用于军需,军需产品也可以转为民用,这是能量与功效的传递和延伸。显然,上述各种能量的转换、功能的变通,对策划创意的产生极有启示性。
对策划来说,创意就需要这种变通,创意就产生于这种变通。“改变用途”是创意的重要源泉。策划人应该善于运用这种思路,通过改变策划对象的用途,赋予策划以新奇和独创。
(5) 元素组合理论
在自然界,元素通过组合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新物质,策划的创意也可产生于元素组合,即策划人可以通过研究各种元素的组合而获取新的创意。这就是元素组合理论。
产业策划人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不断尝试和揣测各种可能的组合,并从中获得具有新价值的创意。元素的组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创造。能够产生创意的元素包罗万象,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现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构想象的。
总之,创意与人类思想紧密相连。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认为,能否提供和使用更多的创意或知识品,将直接关系到一国或地区经济能否保持长期增长。伟大的进步总是来源于思想。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来自人的头脑。编写软件的是人,设计产品的是人,进行文学创作的是人,从事音乐和绘画的是人,而当他们进行这些创造性的活动时,为他们提供工具的还是人。人们的创意活动为人类带来了便捷和快乐。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各种类型的创造性工作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展现了创意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张迺英.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3.。
3.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创意既来自深厚的文化底蕴、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引入,也来自想象力的开发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还来自丰富的实践。如办公大楼的物业服务公司接到不少人抱怨等候电梯时间过长,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工程技术专家会通过增加电梯数量、适当提高电梯运行速度、数台电梯联网并由计算机控制统一调度、高低层分开乘坐等办法,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从而减少等候时间。而创意专家认为,人们等候的时间通常不过两分钟左右,之所以抱怨等候时间长,是人们主观感受的问题,无所事事的等待,会觉得消耗时间长。于是电梯公司独辟蹊径,把电视机挂到电梯口,供等候的人们消遣,这个创意导致了“分众传媒”的出现。
这里从人们的感受和体验出发考虑问题,通过一个新的创意,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观念、感情和品位等文化要素,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体验,从而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观念价值,使等候电梯的人在有限的自我时间里获取更精彩的体验,这种分众传媒的出现也使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当今,创意、文化、科技的有机结合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价值。早在1986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默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92年,当微软超过通用的时候,《纽约时报》评论说,微软的唯一工厂资产是员工创造力。比尔·盖茨说: “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不计其数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
国际创意产业界著名专家、英国经济学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说: “拥有创意的人开始变得比使用机器的人能量更大,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胜于那些拥有机器的人。”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则断言: “哪里有创意,哪里就必定有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他还断言: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财富的最重要来源。”
可以说,创意是人类智力活动中最有创新、出奇、创造的部分,它包括各种点子、谋略、对策、企划、各种新发现、新思想、新设计、新发明、新策划、新设计、新制作、新假设,并且它又是文艺创造、广告制作与宣传、公关营销策划、企业CIS等的“核心”,是其中最有创造力的部分。
创意是生机之父,创意是历史之母。人类文明的源泉来自于创意,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脑子里的创意。人类生活的本质是创意,人类的未来属于创意!
无疑,创意使创意产业的威力凸现,创意让我们学会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竞争策略,也让我们赢得了成功的机会。
4. 创意概念的内涵
被誉为创意产业之父的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一书中界定了“创意”概念。他认为,创意就是催生某种新事物的能力,它代表了一人或多人创意和发明的产生,而这种创意和发明必须是个人的、原创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换句话说,创意就是才能和智慧,创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既在思想中萌发出来,更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人类的创意体现在各自的专长上,也体现在感知世界并向世人引荐自己的方式中,还体现在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
随着创造和创新的日益重要,创意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界定创意概念的内涵,提出明确的创意定义成为当务之急,也是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
(1) 创意概念定义的四类观点
创意在中国目前却是一个常用概念,也是创意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国学者的努力下,创意概念现在已经有多种定义。据丁钢、梁劲、惠红研究可知,创意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类观点丁钢,梁劲,惠红.创意内涵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7778.。
第一类观点从动态的角度将创意理解成创意思维。崔中义主编的《创意学》没有明确定义创意,仅对创意思维给出了定义,认为创意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有双重含义,即: 创意思维既是一种高于其他思维之上的独立思维、超常思维、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等的综合性思维,也包括对一切旧思维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和创新崔中义.创意学\[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1011.。这里出现了逻辑矛盾: 既认为创意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又将其定义为包括创造性思维在内的综合性思维。其对第二层含义的揭示则没有使用定义的方式。
第二类观点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定义创意。余明阳和陈先红认为,静态的创意是指创造性的意念、巧妙的构思,即常说的“好点子、好主意”;动态的创意是指创造性思维活动余明阳.广告策划创意学\[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67.。赵明华则提出,静态的创意是指创意性的意念、巧妙的构思;动态的创意是指创意性的思维活动赵明华.创意学教程\[M\].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11.。这两个定义尽管比较简明,但对创意的内涵揭示不够。静态定义出现了定义过窄(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的逻辑问题。动态定义属于词语定义,不属于“真实定义”,没有揭示创意概念的内涵。将创意定义为创意性的意念或创意性的思维活动,还出现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问题。
第三类观点从思维及其成果和方式三个方面对创意进行定义。陈初友和王国英提出,创意是人们行为中产生的思想、点子、立意、想象等新的思维成果,是一种创造新事物或新形象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一种辩证思维陈初友,王国英.TOP创意学经典教程\[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8: 3.。从成果角度的定义揭示创意是新的思维成果,值得关注。“创意的本质是一种辩证思维”类似于“人的本质是一种动物”,没有揭示创意与一般辩证思维的差别。
第四类观点从文化、个体和产业角度给创意下定义。贺寿昌提出,理论形态的创意有三种含义,分别为宏观、个体和应用创意。宏观创意泛指一切可视的创作现象,这不仅包括文学艺术,而且可以概括为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整个人的生活方式,即人的文化存在的样式。宏观创意的内在含义即文化;个体创意是指个人的情感、灵感、直觉、想象、才情、智慧等在创意作品中的自由倾泻。个体创意的内在含义是审美;应用创意是指创意的目的不限于个人欣赏品鉴,而是与产业的目的相联系,是使创意实现产业化的保证。应用创意的内在含义是产业贺寿昌.创意学概论\[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820.。这一观点为创意学提出了文化和产业视角,富有启发性。多学科视角有利于创意研究的深入。但这里的宏观创意定义忽视了创意与文化的差别,定义过宽。文化的外延大于创意的外延。文化既包括创意,也包括传播、复制和继承。广泛存在的光碟盗版、赝品制作是文化现象,却不是创意现象。个体创意概念则出现了定义错位(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交叉)。其一,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创意。其二,发明和科学发现是有创意的,但主要不是个人情感等的自由倾泻。将个体创意定义为审美则概念有点过窄。仅就艺术而言,相对于审美过程,创意也更多地产生于创造美的过程。应用创意概念的定义则忽略了创意本身与创意产品的制作及销售之间的差别,也属于定义过宽。
(2) 创意是有价值的可行的新主意
分析以上各类定义,我们发现,多数定义都包含了新思想新主意这一内涵。创意定义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创意的观念形态属性,但都蕴含着这一层含义: 创意是观念形态的思维成果。
综合上述关于创意的定义研究成果,可以得出这样的定义: 创意是指有价值的可行的新主意。
首先创意是“新主意”,即新颖的主意,新颖性是创意的本质属性。创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也就是一种不平凡的、富有创建性的思维方式和一种新鲜的、新奇的思维成果。创意通常有四大思维特征,即冲击陈规、逆反常规、挑战平庸和打破同质。这里的“新”是指创意主体(个人或群体)独立想出来的主意,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他人没有想到或提出的主意,二是在不知道他人已经想到或提出的情况下自己独立想出来的。学来的主意不是创意。应用学来的知识设想出来的主意,一般情况下也不是创意。应用创造性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设想出来的主意,往往带有创意的成分。
其次,创意是指有价值的新主意。其有三点含义: 第一,这里的价值是指新价值,是指为社会或个人增添了新知识、新的更好的方法或新形象。用这种创意能够解决未曾解决的问题,带来新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