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册写给学生的小书。
这个时代的教师,少见甚至未见专门为学生写作的。心智成长中的莘莘学子,更需要心灵关怀。一个纯粹的教师,以人入中年的讲台生涯、学识积累和人生体验,讲述他和他的老师的故事,记录凡常教学中的诗意和韵致,提示大学之于人生的意义,建议学生时代的读与思,企盼远行学子的快乐与高贵。
这个时代的教育,不能自限于专业教育,也该接续学统以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一个教授,超越专业局限,以口述心,情思俱付,既盼相助学生之严肃成长和生命高贵,也求汇力于民族福祉与文化血脉。
一册小书,恭敬地流淌纯正、优雅、灵动的母语;融深情的叙述、审慎的辩思、严肃的发问于一;言词直入少年心田,更是直击一个时代。
一叶菩提,愿助少年安顿性命于天理人情;
与学生书,欲求挽回师道尊严以字里行间。
作者纯以教师身份,为学生而写作;以纯正的母语,流畅、灵动、唯美地表达其经年累月之所思、所悟;融深情的叙述、审慎的辩思、严肃的发问于一。
代序一:吾道不孤李琦兄旧作新版,约我写几句话,我当即答应。
有一年国涌兄来厦门,我初见李琦,匆忙一面,未及细聊,但他早年在厦大的经历,我早有耳闻,内心极为钦佩。因为同在一校,时相过从,每见李兄,我脑海总浮现向子期《思旧赋》“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那句话。
李琦兄是厦大本科,这是他的最初学历,也是他的最后学历。他毕业后即留校,三十几年过去,可说是厦大资历最深的教授了。他对厦大的感情极深,非一般人可比,在他身上我真正感觉到了“南方之强”的精义,“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如今长期在大学里混的人,哪个不是博士?但李兄依然是纯洁的“本科”,这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特立独行,则需相当自信。按说以李兄多年在学校的资历,随便混个博士并不难,但李兄的选择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好在厦大的宽容能让他这样的教授保持住自己的独立和节操。我们可由本书中写故校长林文庆、萨本栋的那些文章感受他对老厦大精神气质的怀想,所以我常常感叹李兄是一个生错了时代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在错乱时代里内心依然保持了传统精神的文人。
我与李兄偶尔小酌,有两个细节可见他的气质。某年有个学长回厦大做了高官,李琦兄见他的第一句话是:“欢迎你回来工作。”平实言语中透出的是对母校和同学情谊的珍重,不高仰官员的爵位,也不放低同学的身段。另一个细节是我听来的。李琦兄在机场过安检,安检要他转身,李兄的答复是“你转过来”。李兄是法学出身,他的严谨和细密于此可见,对规则和公理的崇尚已然成为内心的自然流露。
李琦兄辩才无碍,文笔口才都来得。他喜欢讲课远胜于做所谓的科研,在当今的高校里能有这样自觉选择的教员也不多见。这是一个功利的时代,能从容相当难,但李兄很从容,他不要任何国家的课题,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所谓的学术地位,但李兄能坦然面对。这个时代,所谓的学术有那么重要吗?我认同李琦兄的判断,保持精神的独立,保持内心的自由,方可谓真正的学术精神,舍此则学术又有何益?
李兄虽是老厦大人,但我感觉他甘居边缘。我是阴差阳错,误撞进厦大的外人,教书虽已近十年,但依然是边缘之外,李兄能理解我的处境,体谅我的困境,在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主动提出由我来写几句话,这不仅是友情,更是道义,我有吾道不孤之感。
多年之后,如果想了解真正的厦大,最需要看的可能不是所谓的学术著作,而是李琦这本充满感情的书,我深信不疑。
谢泳
2016年4月26日于厦门
李琦,生当甲辰龙年(1964),长在闽东海滨。年方十六入学厦门大学,更为志业之所,续弦歌传薪火。先充法学教授,安身;复成教书先生,立命。教授几无所成,先生略有文辞。《眼行心读》《道亦有道》《白丁华服》在前,《与学生书》修订于后。
卷一思忆我师
“而立之年”,领悟师道3
“大”校长林文庆12
萨本栋,最近前线的大学校长21
追叙陈师朝璧教授的遗作与余生26
我的老师,我生命的底色32
卷二新同学至
大学与人生47
大学这四年怎样度过62
大学: 形上与形下75
厦门大学,那悲悯与传奇的学园87
卷三一书三式
如今学生不读书
检视一个从禁书到弃书的时代97
墨香文韵,凝神静思
作为纯粹精神活动的阅读108
无字地书,眼行心读
生命个体之漂移时代的阅读观121
行止即笔,凡常亦圣
他人是你的又一本书129
与学生书: 春叶秋叶菩提叶(增订版)目录卷四别样课室
辨与辩137
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142
造就未来中国的意见领袖147
作为游戏的辩论赛: 在返回中超越150
“辩论赛是一种教学活动”
尹德刚教授如是说153
在辩论赛中展示创造之美156
卷五相送学子
写在“最后一课”之前161
“最后一课·六句话”之
人生无捷径162
“最后一课·六句话”之
敬业是美德167
“最后一课·六句话”之
舍得即人生173
“最后一课·六句话”之
有个性,并请有教养179
“最后一课·六句话”之
学会无知与敬畏184
“最后一课·六句话”之
保持为心灵而阅读的热情与热切189
从悬浮式生存到诗性生存
这个时代的生命安顿191
跋: 毕业季,敬谢学子206
三一书三式如今学生不读书
检视一个从禁书到弃书的时代2007年秋起,为厦门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题为“作为纯粹精神活动的阅读”的讲座。到2009年秋,思考渐周全,不再把这一主题仅仅与读书相关联,而是置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中。此遂有2009年10月29日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同题讲座。2010年8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为同学们讲当时对阅读的最新理解,“无字地书,眼行心读”。这是在穿越秦岭的火车上构思的。2010年12月24日,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以“生命,在阅读中展开”为题,进一步释解阅读。这个“偶遇”平安夜的讲座,也能不虚一座,大抵因了生命关怀的旨趣。再后来,寻思就阅读这一主题,组合成一个专门的系列。“一书三式”即由此而来,以下三文是就此分别展开。此文则是试图纳入时代转型这一宏大背景下来思考阅读。
——题记
谁还“知书达礼”
按一般的说法,大学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那么“何谓知识分子”就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这却又是一个不容易有答案的问题,至少是一个答案容易有分歧的问题。而且,在这个欧美主导的全球化时期,就算有答案,也不过是按照“西学”的理路寻得的答案。按照中国式的理解和表达,士、文人、读书人,指的大体上就是今日称为知识分子的一类人。这一类人,有什么特征呢?或者说,社会对他们该有什么要求呢?这当然也不是能够简单说清楚的。有四个字,老话,既简约又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知书达礼”。这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论是严肃的、严谨的,还是放纵的、放浪的,总该还有一点基本的识见,由以承认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总体沉沦甚至堕落。拿了“知书达礼”这个尺子来量一量,也恰好可以量出知识分子总体沉沦这个结论来,叫做“如今教授不读书”。
与学生书:春叶秋叶菩提叶(增订版)如今学生不读书“知书达礼”是分了两个方面来衡量读书人的。“知书”这个方面是从知识论上来说的,它试图表明甚至是强调知识分子的专业性。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人类生活提供象征符号、从事符号生产,不像工商系统提供物质生产,也不像政治系统着落于制度的运作以维持这个不完美的凡俗世界的有序和正义。他们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权力的,而是话语的或者说符号的。由于生产和提供这种象征符号在今天以专业化的格局进行,于是一个“知识分子”就常常具体化为一个物理学家、一个经济学家,或者说一个科学家、一个艺术家、一个教授。这表明知识分子是以一种外显性的、专业性的划分来表明他的身份、角色的。所以不妨把中国文化中所说的读书人该是那种知书达礼的人的“知书”,理解为从知识论意义上界定读书人:用符号表征这个世界,并以专业分工为基本形态。
“达礼”这个方面是从价值论上来解释读书人的,也就是从更为精神性的、超越性的方面来理解和要求“读书人”。这个“达礼”又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相对来说是形而下的。礼这个字最直观和最表层的含义指的是礼仪,所谓“彬彬有礼”。一个“达礼”的读书人,必是一个举止斯文、儒雅的君子,他的举止是有规矩的,也是有美感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追求一种教养、雅致,读书人应该有最基本的教养和雅致。这种举止上的规矩,甚至有可能会达到一般人以为的迂腐的“穷酸”境地。例如,在古人看来,一个讲礼的读书人应该“湿身不乱步”。所谓“湿身不乱步”,毋宁是对这种教养和雅致的生动的、夸张的、戏剧性的表达。对读书人在“达礼”上的要求,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稳固的心态。我少年时的一次经历,可以验证这一点。在我高考之后、前来厦门大学入学前的那个夏天,我去外婆所在的海边渔村小住,算是向外婆辞行。一位远亲,因了我能够上大学而以成年人之礼隆重地设宴相请、相贺。可我自己,实在依然还只是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席间有不适当的举止,这举止却也不很过分,更不妨碍和伤害他人。这一家的奶奶,边上亲见,极为惊讶。老人家也并不径直教导我,细声向她的媳妇说了声,“他是读书人呀”。我听到了,当时很惊讶,我的小举动和这话怎么关联了?也很羞愧,知道我一定做错了,却无从知道错在何处。多年后,总算明白了老人家的意思。她觉得读书人该有那样的一种教养和雅致,可是这个马上要上大学的十六岁少年,他没有做到。所幸今天我能够写下这一番文字,也不枉我偶遇那个奶奶当时对我无意的批评。我更该借此感谢她,不仅谢她添了我后来的一点教养,更是谢她帮助我作为“读书人”来思考“何为读书人”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