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叙事:戏剧与影视的文化阐释》运用跨界叙事理论,在跨文体、跨时代、跨国界三个维度上,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穿透古今,打通文体,对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作了较为细致的史论式理论阐述和翔实的文本分析。本书既有对艺术发展的共通性的描述,也有对艺术作品个案式的剖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当下戏剧与影视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跨界艺术的叙事特征。通过本书,既可深入了解跨界研究的对象、内容,也可深入把握跨界研究的范式、方法。
绪论戏剧与影视的跨界叙事与文化传播
第一章类别影片与意识形态喻义空间
第一节国家的仪式:新中国儿童电影主题的身体建构
一身体:国家理性的实践手段
二身份:个体身体的社会呈现
三身心:“训身”、“塑心”双性同构
第二节体育影片:从意识形态承载到生命叙事的转换
一前意识形态的记录式叙事
二政治前提的意识形态叙事
三从意识形态到生命叙事的转换
第三节审美·政治·文化:中国戏曲电影的民族记忆
一戏曲电影的审美记忆
二戏曲电影的政治记忆
三戏曲电影的文化记忆
第四节新世纪军事题材电影的新英雄主义倾向
一人物角色的平民化定位
二人生追求的世俗化呈现
三人际关系的人性化处理
第五节新中国成立初传记故事片的身体寓言
一《武训传》的身体批评与政治批判
二历史人物传记故事片的身体改造
三革命英雄传记影片身体的图腾
第二章“非遗”视野中的地方戏曲文化生态
第一节金华婺剧的文化定位
一恒常性: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
二可塑性:声腔的分离与集合
三地域性:文化认同与身份确认
第二节新昌调腔的传承机制
一新昌调腔的历史传承
二新昌调腔传承的内部机制
三新昌调腔传承的外部机制
第三节人类学视野中的绍兴社戏鬼戏
一绍兴社戏鬼戏的特点
二绍兴社戏鬼戏的功能
三绍兴社戏鬼戏的文化意义
第四节省感戏:当民间与正统披上狂欢的袈裟
一载体:特定时空的狂欢化演出
二内涵:狂欢化演出的民间意识形态
三民间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合谋
第五节《浙江好声腔》与珍稀剧种的传承保护
一展演:珍稀剧种活态保护的基础
二传承:珍稀剧种动态保护的路径
三布局:珍稀剧种生态传承的格局
第三章艺术“展演”空间与时代文化症候
第一节“艺趣”:中国戏曲的叙事逻辑
一躯体造型的直观性和动作性
二角色情感性格的二元性
三约定俗成的艺术表演程式性
第二节异曲同工:东方意识流小说与中国戏曲
一意识流:主观情思客观化
二意象化:象征手法具象化
三自由性:时空处置心理化
第三节中外动漫创作的观念形态比较
一模式:标新立异与循规蹈矩
二价值:扬善惩恶与借物说教
三功能:深度娱乐与浅显教化
第四节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转型
一从事件实录到叙述
二从意识形态化到人文化
三从格式化到个性化
第五节当代中国先锋戏剧的语言策略
一放逐语言:把戏剧视为动词
二极端表现:纯粹的语言试验
三“反”戏剧语言的N种表情
第六节当代戏曲传播的突围表演
一戏曲主题的现代阐释
二表达媒介的新的综合
三戏曲传播的继承创新
第七节文化语境与当代中国电影改编
一政治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改编
二审美语境中的人文化改编
三消费语境中的娱乐化改编
第四章历练精魂:名家姿态与文化表演
第一节李渔的现实矛盾与人格突围
一前世今朝:在时代夹缝处“独善”自身
二亦文亦商:在身份对立中坚守良知`
三雅与俗:实现俗与雅的融通
第二节夏衍历史讽喻剧的文化批评
一历史剧:剧作家政治、民族意识的认同方式
二历史与讽喻:潜隐在历史剧创作中的矛盾
三历史剧创作两难困境的历史审视
第三节郁达夫戏剧思想的“现代性”
一“为人生”创作思想的现代性
二“综合性”艺术形式的现代性
三舞台文体语言的现代性
第四节谢晋的诗性气质与人性审视
一诗性气质的影像镜语
二审美人性的道德关怀
三社会表情的集体记忆
第五节罗怀臻戏曲创作的推陈出新
一女神与女奴:审视女性的两个维度
二“更像自己”:重建本土化戏剧
三“效果历史”:非历史的历史剧
第六节“旧曲”谱“新调”:孟京辉的戏剧改编
一中国题材西方化:以中式旧曲谱西式新调
二西方题材中国化:以西式旧曲谱中式新调
三舞台呈现综合化:中西和鸣谱时代新曲
第五章地域文化视阈中的浙江经验
第一节现代浙籍文人与中国话剧的创立
一“旁门”与“正宗”:从旧剧到新剧的历史转折
二启蒙时代的旧戏批评与理论建树
三戏剧正宗地位确立与浙籍文人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战时东南浙江、福建、江西的救亡剧运
一战时东南救亡戏剧团体蓬勃发展
二战时东南剧坛演出剧目丰富多彩
三战时东南剧本创作精品迭出
第三节浙江百年影视文学创作的艺术备忘
一民国时期的电影文学创作
二新中国成立后新老作家的影视文学创作
三新世纪的“浙产剧”创作
第四节当代浙江戏剧文学的创作流向
一现代题材的时代把握
二古老题材的脱胎换骨
三经典作品的戏剧改编
第五节浙江戏剧节与地方戏曲的当下传承
一地方戏曲的复制式传承
二非遗式活态保护的发展性传承
三活态、活体、活动的创造性传承
第六章众声喧哗:个案透析与文化想象
第一节《樱桃园》的中国接受与阐释
一被译介的《樱桃园》
二意识形态化的《樱桃园》
三贴近抑或创造:徐晓钟版《樱桃园》
四颠覆:被娱乐化的《樱桃园》
第二节在历史经纬中:婺剧《双阳与狄青》的故事
一故事演变与主题改写
二文武兼工的艺术表达
三刚柔相济的性格刻画
第三节《妈妈们的青春往事》的身体政治与乌托邦
一影像叙事与意识形态修辞
二身体意象与身体政治
三革命与乌托邦
第四节婺剧历史剧新创剧目的精神旨归
一新编历史剧《昆仑女》的双重叙事
二婺剧历史剧《梦断婺江》的叙事伦理
三新编婺剧《铁血红颜》的红色叙事
第五节跨界艺术作品的叙事呈现与文化分析
一《孔乙己》:经典叙事的现代演绎
二《飞天鱼》:抚摸病患的生命叙事
三纪录片《山里的日子》的叙事策略
四《毛泽东和他的长子》的“有意味的形式”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