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东西文学发展的坐标系中, 集中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和现代翻译规范理论, 深入地讨论诗人朱湘的翻译诗歌, 阐述了他对中国翻译诗歌事业以及中国新诗创作作出的贡献。
张旭,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跨学科研究,兴趣兼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基金项目1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项目8项。国际合作丛书《通天塔丛书》主编。个人学术专著有《林纾年谱长编》(2014)、《中国英诗汉译史论》(2011)、《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翻译家卷》(2011)、《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2010)、《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2008)等;合著有《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2012)、《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2003)等;译著有:《一门学科之死》(2014)、《印度的世纪》(2011)、《翻译学导论》(合译,2009)等;另有学术论文80余篇散见于海内外学术期刊。
视界融合、中西化合与中西译学的双向熔铸和综摄(代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朱湘译诗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节 朱湘译诗研究的反思与启示
第三节 朱湘译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第二章 主体文化体系中的文学规范与西诗汉译理念的嬗变
第一节 翻译话语理念的转型与西诗汉译规范溯源
第二节 汉语诗体形式的演进与主体诗学形式规范的嬗递
第三节 汉语新格律体译诗理念的形成
第三章 文化外求时期朱湘的译诗成就
第一节 朱湘译诗活动说略
第二节 朱湘译诗的成构特色与源语梳理
第三节 朱湘译诗细目钩沉
第四章 朱湘译诗译入语的新探索
第一节 译入语的全面白话化
第二节 朱湘译诗中遣词造句的相对欧化
第三节 译者于翻译规范的初步自觉
第五章 朱湘译诗“建筑美”的实验
第一节 译诗音顿整饬的实验
第二节 译诗字数均齐的实验
第三节 诗体外形整饬的实验
第六章 朱湘译诗“音乐美”的实验
第一节 译诗音乐化节 奏的实验
第二节 形式多样的音乐化韵脚实验
第三节 “多音齐鸣”的乐感手段之大观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修订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