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大系:天国》是一部彭托皮丹花了长达10年之久的时间精心构思创作的作品。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说的主人公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不满于悠闲舒适的资产阶级生活,立志深入农村进行改革。在三部曲《天国》中,作者以准确而又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丹麦青年的复杂形象,从而使作品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而主人公的故事又是在一幅丹麦农村的巨大画面中展开的作品又因此具有了相当的广度。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使《天国》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19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一
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一股来自日德兰的清新之风把哥本哈根文坛上的乌烟瘴气一扫而光。
彭托皮丹(Henrik Pontoppidan 1857—1943),出生于丹麦小镇弗里德里卡,1863 年全家迁居仁德斯镇。1864 年德、奥两国占领他的故乡,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创伤。1877 年,进入哥本哈根技术大学攻读工程师学位,因为迷恋文学,放弃学业,到瑞士、德国、意大利旅游。回国后在一所乡中任教,开始写作生涯。
彭托皮丹早期较著名的作品有《乡村景象》(1883)、《云》(1890)等。1891 年至 1895 年间,彭托皮丹的代表作三部曲《天国》出版。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他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转折时期丹麦农村的壮丽景象以及农民的特殊心态。其他重要的作品尚有《幸运的彼尔》(1898—1904)、《死人的王国》(1912—1916)等。1917年,彭托皮丹与丹麦另一位作家卡尔·耶勒鲁普同获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辞
致答辞
天国.1
彭托皮丹及其作品.195
彭托皮丹获奖经过.209
彭托皮丹作品年表.213
这三个孩子是埃曼纽尔的儿女,而那编织东西的妇人是埃曼纽尔的妻子,名叫汉姗。当四人就要走到埃曼纽尔耕作的田地上时,小男孩忽然不再推车,在一边的石块上停下休息。他坐的方位刚好可以看到爸爸,此刻埃曼纽尔恰巧在田地那边换了方向朝他们这边开始犁地。因为天气很冷,大家的脸都已经冻得青紫,鼻涕不停地流下。汉姗和孩子们坐在石头上,他们脚上穿着磨损得很厉害的木制靴子,身上穿的衣服也打了很多补丁,这副打扮就像是村子里衣衫褴褛的乞丐一样。那些住在高大华丽的牧师公馆的人肯定不会是这副落魄的模样,他们那些人住的房子有红色的房顶,比一般农民的石板房房顶要高很多,而且房子两边栽着白杨树。
埃曼纽尔在远方就开始向他们招手,他挥动着那顶海狸帽,走到田地的尽头时,他拉住鼻子正呼着热气的马儿,喊道:
“汉姗,来这里有什么事吗?”
汉姗依旧站在路边,婴儿车里的小宝贝因为车子停止走动而无法安静,她用一只脚来回晃动着车子。
汉姗一边数着手里正在编织的织物用了多少针数,一边用那单纯活泼的农家女子的语气回答道:
“我没有什么事。啊,对了,织工找过你的,他说有些事情要告诉你。”
“那是自然的,”埃曼纽尔一边回头看看自己已经犁好的田地,一边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说道,“他有什么事?”
“嗯,他并没有告诉我具体是什么事情。我现在来这儿就是告诉你三点钟的时候你得去教区参加集会。”
“哦,我猜那可能跟贫困救济的事情有关了。”他回答妻子道,“也有可能是有关教区委员会的事情。他真的一点儿也没有提到具体的情况吗?”
“真没有,他没说什么,他就来了一下子,见你不在,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