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简洁、生动而又价格实惠的教材。令人激动的贯穿本书的特色之一是, 对电影从业者的采访, 让学生对当今影视制作领域的现实世界的实践有所洞察。此外, 独特的筛选出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每一章中学习到的概念, 应用到他们观看的任何电影之中, 附录中的词汇和文本后的术语表, 确保学生能很容易地掌握概念的完整解释。
一个多世纪来,观影一直是一种文化实践、一种文化习惯和一种国际性的消遣方式。作为一种媒介,电影超越了社会、政治、经济、国家和种族的界限;电影语言一诞生,旋即成为既具有普遍性意义又具有不可否认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总之,作为现代公民,观影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全球文化体验。
本书致力于拆解这种媒介的形式结构,介绍其社会和历史背景。本书有双重目标:首先,提供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的形式、风格和结构;其次,介绍重要的电影、电影导演以及涵盖一系列历史时期、流派和民族影片的电影创作传统。本书将教学功能和根本性的话题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提高和丰富读者电影分析的技能和语汇。
主题范围:形式和背景
本书前6章介绍电影媒介形式的构成和风格元素:叙事、场面调度、摄影技巧、剪辑和声音。
本书主张电影既是商业和工业企业,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和创造性的奉献,然后转向探究电影发展历程、制作、后期制作、发行(包括推广与广告)以及展演等实践层面。读者除了要了解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元素是如何形成意义的,还要学习电影作为流行的大众文化,是电影制片厂和大公司生产并获得利润的一种产品。在介绍真人表演的叙事电影的艺术和商业后,第8章我们转向电影制作的其他形式,重点介绍纪录片、动画片和实验电影。这里的关键是,我们用于分析更为主流的、商业的或者传统的叙事电影的种种基本工具,也同样适用于这些非传统的电影形式和风格。
第9章探索特定时期和地点出产的电影。重点是:好莱坞电影制作的重要时期,美国电影制片厂和独立电影之间的差别,四种重要的欧洲电影运动(德国表现主义、苏联形式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中,历史、文化和电影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战后日本、中国香港和印度的电影。
第10章,阐述电影分析的写作问题,这部分内容在课程学习中随时可以参阅,比如记笔记、列出参考资料来源,这一章通过安排写作作业来指引读者,有文本范例,也有汇编文献的指南。
本书比其他著作更重视图文比(picture-to-text ratio),换句话说,本书更具有直观性。本书正文中讨论了大部分的插图,有助于读者在学习中掌握基本原理和精细分析影片的技能。
第2章至第6章、第8章中阐述电影制作的文章,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电影导演们是如何考虑电影的形式与风格元素的。文中节选了对当代著名电影导演的独家访谈内容。
每一章后面精心筛选出来的问题,有助于读者将这一章中讨论的概念应用于自己的观影实践。这些问题既有助于生成笔记和论文写作需要的思路,也可以引导课堂讨论。
每一章结尾的“聚焦”文章,把该章中讨论过的概念集中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如何应用这些概念。
嵇美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天普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讲“电视娱乐节目”“演讲学”“影视文本分析”。学术兴趣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话语分析、跨文化传播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四项,在《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译著《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第2版)》(2010)、《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第6版)》(2012)、《融合新闻学实务》(2016)。2013年获“广东省新世纪电视理论贡献奖”。乔恩·刘易斯(Jon Lewi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博士,俄勒冈州立大学电影研究杰出教授。他已出版10部电影与文化研究著作,其中《浪漫与毁灭之路:青少年电影与文化》获《选择》杂志年度学术著作奖。他曾任《电影学季刊》(Cinema Journal)主编(2002-2007),兼任美国电影与媒介研究协会执行委员。他在影院上映的纪录片《解密深喉》(2005)和《本片没有分级》(2006)中出镜。目前他在为罗格斯大学出版社编辑十卷本的《银幕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