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级 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试宝典与实战模拟》由多年从事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研究的人员编写,提供5大步高效专业考试服务:准确分析命题趋势+紧密把握考试难点+详细讲解历年真题+科学加强同步训练+实战模拟考试现场。
根据“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财政税收中级经济师在“专业知识与实务”领域应具备从事实际财政税收工作相应级别的、必备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据此,本书分为13章,给出了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税收理论、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税制度、其他税收制度、税务管理、纳税检查、国债、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国有资产管理、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等知识模块的考点分析和真题详解,以帮助考生在短时期内有效地把握考试要领,减轻备考负担,增强应试能力,从容应对考试。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级 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试宝典与实战模拟》内容紧扣考试大纲,针对性强、内容翔实,是广大参加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生(尤其是起点低、基础薄弱的考生)考前复习的辅导用书。同时,本书也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查找相关专业知识信息的必备工具。
清华大学出版社重点打造的“全国经济专业资格考试”宝典丛书,业界专家审核推荐。
本书集“命题分析+考点讲解+真题解析+课后训练+模拟考试”五位于一体,含括“前期复习→中期巩固→后期冲刺”各个阶段,打造一套最快捷和最给力的经济师考试方案! 力求让读者以最短的时间,最轻松的方式从基 础入门走向应试无忧!
在我国,经济师是一种职称,是对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人的一种工作能力上的评定,要取得“经济师”职称,需要参加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该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成绩合格者由人事部统一发放合格证书。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不针对于某一个特定领域,在金融、工商管理、税务、房地产等各行各业经济领域工作的人都可以参加该考试,获得一种工作能力上的测评肯定。
据调查表明,现在每年参加该项考试的从业人员已达到百万以上。并且,随着人才专业化的要求日益增强,经济师考试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为了帮助考生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较多的考试知识及经验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试宝典与实战模拟”系列丛书。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关于“中级财政税收经济师”
“中级财政税收经济师”是我国经济师职称的中级职称之一。考生需要参加并在1个考试年度内的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通过“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两门考试,方可获得经济(财政税收)专业中级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分两个半天进行,两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两个半小时。获得该资格,可以反映持证人在经济(财政税收)专业上,已具备中级水平的学术学识与工作能力,便于用人单位更好地在从业人员中进行择优聘用。
本书特点
本着为考生服务,帮助考生提高应试能力和考试成绩的初衷,我们将本书定位于全方位的应试宝典,包括“历年考情分析+考试重点精讲+历年真题详解+同步习题训练+模拟试卷实战”5大部分。本书采用5步学习法,提供高效而又专业的5大考试服务,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可以帮助考生全方位应对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第1步 准确分析命题趋势 提炼考情,总结近5年每章的主要题型和所占当年考卷的分值,帮助考生初步了解命题趋势。
第2步 紧密把握考试难点 紧扣大纲,梳理全部考点内容和难点知识,帮助考生熟悉考点体系。
第3步 详细解讲历年真题 吃透真题,囊括近5年每个考点的真题详解,帮助考生持续掌握考点所对应的知识内容。
第4步 科学加强同步训练 强化练习,同步考点大量习题的有效训练,帮助考生巩固并加深对考点所对应的知识内容的掌握。
第5步 实战模拟考试现场 仿真实战,模拟考试环境的规范的考试命题,帮助考生稳步进入备考状态。
读者定位
本书适合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所有复习阶段,既可以作为第一阶段提高理论水平使用,也可以作为“考前”实战冲刺使用,尤其对于起点低、基础薄弱的读者更适合。除此之外,本书所有题目均配有全解全析。
互动交流
参与本书创作和编排等工作的人员有:陈健、陈杰英、陈长伟、丁永平、高尚兵、谷秀凤、韩春、姜苏芳、李青山、刘菁、马海平、倪震、潘小凤、钱建军、邵夫林、束云刚、汪伟、王俊来、吴松松、杨柳、杨章静、张芸露、周新。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任何批评和建议请发至:kaoshiresearch@163.com。
作者期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最后,希望各位考生能够认真备考,并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考试。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马到成功,鹏程万里!
编 者
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1
本章考试大纲2
分值比重分布2
重点考点精要2
第一节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2
考点一 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特征2
考点二 公共财政存在的原因3
第二节 财政的职能4
考点三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概述4
考点四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5
考点五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和主要内容6
历年真题详解7
同步试题训练11
同步试题解析13
第二章 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15
本章考试大纲16
分值比重分布16
重点考点精要17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其经济影响17
考点一 财政支出的分类17
考点二 购买支出的经济影响18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规模20
考点三 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20
考点四 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21
考点五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分析22
第三节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22
考点六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特点22
考点七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23
第四节 购买性支出24
考点八 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内容24
考点九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意义26
第五节 转移性支出30
考点十 社会保障支出30
考点十一 财政补贴支出31
考点十二 税收支出33
历年真题详解34
同步试题训练43
同步试题解析45
第三章 税收理论47
本章考试大纲48
分值比重分布48
重点考点精要49
第一节 税收概述49
考点一 税收的概念49
考点二 税收的财政职能、经济职能和监督职能49
第二节 税收原则50
考点三 税收原则的概念及制定依据50
考点四 税收原则理论50
考点五 现代税收原则51
第三节 税法与税制52
考点六 税法概述52
考点七 税制要素53
考点八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的分类54
考点九 我国税制改革与展望55
第四节 税收负担56
考点十 税收负担概述56
考点十一 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57
第五节 国际税收58
考点十二 税收管辖权的概念,税收管辖权的确定原则58
考点十三 国际重复征税的免除方法及其应纳税额的计算59
考点十四 国际避税产生的原因及反避税措施60
考点十五 国际税收协定61
历年真题详解61
同步试题训练68
同步试题解析70
第四章 货物和劳务税制度73
本章考试大纲74
分值比重分布74
重点考点精要75
第一节 增值税制75
考点一 增值税的概念及纳税人75
考点二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75
考点三 增值税的税率77
考点四 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79
考点五 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计税依据82
考点六 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以及纳税地点83
考点七 增值税的起征点及税收优惠政策85
考点八 增值税的征收管理85
考点九 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办法86
第二节 消费税制91
考点十 消费税的纳税人91
考点十一 消费税的征税范围91
考点十二 消费税的税率91
考点十三 消费税的计税依据92
考点十四 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94
考点十五 消费税的征收管理95
第三节 营业税制96
考点十六 营业税的纳税人96
考点十七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96
考点十八 营业税的税率97
考点十九 营业税的计税依据97
考点二十 营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100
考点二十一 营业税的征收管理101
第四节 关税制102
考点二十二 关税的纳税人102
考点二十三 关税的征税范围102
考点二十四 关税的税率102
考点二十五 关税的完税价格102
考点二十六 关税应纳税额的
计算方法104
考点二十七 关税的税收优惠104
考点二十八 关税的征收管理105
历年真题详解105
同步试题训练123
同步试题解析125
第五章 所得税制度129
本章考试大纲130
分值比重分布130
重点考点精要130
第一节 企业所得税130
考点一 企业所得税的概念、纳税人、税率130
考点二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收入确认132
考点三 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及扣除标准133
考点四 企业所得税资产的税务处理135
考点五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140
考点六 企业所得税的源泉扣缴规定142
考点七 企业所得税的特别纳税调整规则及征收管理142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145
考点八 个人所得税的概念以及纳税人的确定145
考点九 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的内容146
考点十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和计税依据146
考点十一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149
历年真题详解150
同步试题训练161
同步试题解析163
第六章 其他税收制度167
本章考试大纲168
分值比重分布168
重点考点精要169
第一节 财产税制169
考点一 房产税169
考点二 契税170
考点三 车船税173
第二节 资源税制174
考点四 资源税174
考点五 城镇土地使用税175
考点六 耕地占用税177
考点七 土地增值税178
第三节 行为、目的税制179
考点八 印花税179
考点九 城市维护建设税181
考点十 教育费附加182
历年真题详解182
同步试题训练192
同步试题解析194
第七章 税务管理197
本章考试大纲198
分值比重分布198
重点考点精要198
第一节 税务基础管理198
考点一 税务登记198
考点二 账簿、凭证管理201
考点三 发票管理202
考点四 纳税申报205
第二节 税收征收管理206
考点五 税收征收管理的形式206
考点六 税款征收的管理207
考点七 减免税的管理210
考点八 出口退税的管理211
第三节 税收控制管理212
考点九 经济税源调查的目的和内容212
考点十 经济税源调查分析与报告213
历年真题详解213
同步试题训练222
同步试题解析224
第八章 纳税检查227
本章考试大纲228
分值比重分布228
重点考点精要229
第一节 纳税检查概述229
考点一 纳税检查的概念及范围229
考点二 纳税检查的基本方法229
考点三 错账的调整方法231
第二节 增值税的检查232
考点四 销项税额的检查232
考点五 进项税额的检查234
第三节 消费税的检查235
考点六 销售收入的检查235
考点七 销售数量的检查236
第四节 营业税的检查237
考点八 建筑安装企业的检查237
考点九 转让无形资产及销售
不动产业务的检查239
第五节 企业所得税的检查240
考点十 年度收入总额的检查240
考点十一 税前准予扣除项目的检查242
考点十二 不得税前扣除项目的检查243
历年真题详解245
同步试题训练260
同步试题解析262
第九章 国债265
本章考试大纲266
分值比重分布266
重点考点精要267
第一节 国债的概念与分类267
考点一 国债的概念,国债与公债的关系267
考点二 国债的特征267
考点三 国债的功能268
考点四 国债的分类268
考点五 国债的结构269
第二节 国债的规模269
考点六 国债规模的含义269
考点七 国债的负担270
考点八 国债的限度及衡量指标270
第三节 国债的发行271
考点九 国债的发行和推销机构271
考点十 国债的发行价格272
考点十一 国债的发行方式272
考点十二 国债利率的含义273
考点十三 国债利率的确定及计算方式273
第四节 国债的偿还274
考点十四 国债的偿还方式、付息方式及资金来源274
第五节 国债市场274
考点十五 国债发行市场和
流通市场274
考点十六 国债市场的功能275
历年真题详解275
同步试题训练278
同步试题解析280
第十章 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283
本章考试大纲284
分值比重分布284
重点考点精要285
第一节 政府预算的含义及特征285
考点一 政府预算的含义和基本特征285
考点二 政府预算的多重研究视角与共同治理286
第二节 政府预算的决策程序及模式287
考点三 政府预算的决策程序287
考点四 政府预算的主要模式288
考点五 我国政府预算的模式选择289
第三节 政府预算的原则与政策292
考点六 政府预算的原则292
考点七 政府预算政策及实施内容293
第四节 政府预算编制、执行及审批监督制度293
考点八 部门预算制度293
考点九 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295
考点十 现代国库制度296
考点十一 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和监督制度297
第五节 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299
考点十二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要素299
考点十三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300
考点十四 我国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301
历年真题详解301
同步试题训练306
同步试题解析308
第十一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311
本章考试大纲312
分值比重分布312
重点考点精要313
第一节 财政分权理论313
考点一 各种分权理论的含义及内容313
第二节 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314
考点二 政府间事权的划分314
考点三 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原则和内容315
考点四 政府间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317
第三节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318
考点五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问题318
考点六 我国分税制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319
第四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320
考点七 政府间转移支付概述320
考点八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般方法,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320
第五节 省以下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321
考点九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创新321
考点十 “乡财县管”财政体制创新322
历年真题详解322
同步试题训练326
同步试题解析327
第十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331
本章考试大纲332
分值比重分布332
重点考点精要333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概述333
考点一 国有资产的概念与分类333
考点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概念与主要内容333
第二节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334
考点三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334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335
考点四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335
考点五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337
第四节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339
考点六 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含义及特点339
考点七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管理体制340
历年真题详解340
同步试题训练341
同步试题解析343
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345
本章考试大纲346
分值比重分布346
重点考点精要346
第一节 财政平衡346
考点一 财政平衡的含义与情形346
考点二 财政赤字的计算公式及分类347
考点三 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效应348
第二节 财政政策349
考点四 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功能349
考点五 财政政策的目标350
考点六 财政政策工具350
考点七 财政政策的类型与效应352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53
考点八 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353
考点九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354
考点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运用354
考点十一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355
历年真题详解355
同步试题训练359
同步试题解析360
实战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363
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
本章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特征、财政各职能的概念,是否掌握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职能等知识,以及是否具有运用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职能等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特征,公共财政存在的原因。
(二)财政的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必要性、范围及主要内容,财政资源配置的方式;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社会公平的准则,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分值比重分布
纵观近5年考试试卷的命题风格,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中都出现过本章的知识点,所占考试平均分值在5分左右。
近5年本章考试题型和分值比重分布
考试年份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 案例分析题 总分值
2014年 3题3分 1题2分 — 4题5分
2013年 2题2分 1题2分 — 3题4分
2012年 3题3分 1题2分 — 4题5分
2011年 3题3分 1题2分 — 4题5分
2010年 3题3分 1题2分 — 4题5分
重点考点精要
第一节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考点一 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西方国家通常把经济部门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部分,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称为私人产品,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称为公共产品。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给出的定义:纯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例如,国防,新生儿同全体国民一样享受国防保护。
(二)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共产品的特征是与私人产品的特征相比较而得出的,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来说,公共产品的特征见表1.1。
表1.1 公共产品的特征
特 征 具体内容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分割,如国防依据受益范围的大小,可以将公共产品区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公共产品
受益的
非排他性 某个人或者集团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者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也不会影响其他个人或集团消费该物品的数量和质量,如航海中的灯塔
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某一个人或集团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排斥和妨碍其他人或集团同时享用。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长,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提供目的的非营利性 提供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私人产品的提供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公共产品的四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其中核心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主要是就消费该产品的不同特征来加以区别的,并不是指产品的所有制性质。
【例1.单选题】下列关于公共产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产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有的产物
B.公共产品的效用具有可分割性
C.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在于消费该产品的特征不同
D.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在于产品的所有制性质不同
【答案】C
【解析】考核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主要是就消费该产品的不同特征来加以区别的,并不是指产品的所有制性质。
考点二 公共财政存在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才有必要由政府介入。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失灵”是财政存在的前提,从而也就决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市场失灵表现在许多方面。
(1) 公共产品缺失。
(2)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存在,决定了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是过多或者过少,从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某些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3) 不完全竞争。
(4) 收入分配不公。
(5) 经济波动与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以“市场失灵”为标准,以纠正和解决“市场失灵”这一问题来界定。
【例2.单选题】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 )是财政存在的前提。
A.货币流通 B.市场失灵 C.社会再生产 D.社会产品
【答案】B
【解析】考核财政存在的前提。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失灵”是财政存在的前提。
第二节 财政的职能
考点三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概述
(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必要性、范围及主要内容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必要性、范围及主要内容见表1.2。
表1.2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必要性、范围及主要内容
项 目 具体内容
概念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财政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所以也称为政府资源配置
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原因有:
(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如行政、国防、司法、公安、外交等。
(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
范围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理论抽象的,在实践中通常作为例子的是国防。但通常把法律设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服务、基础科学研究等也视作公共产品。公共产品能满足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2)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指既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又有私人产品的特征的产品,如教育、医疗等。
(3)天然垄断行业的产品。天然垄断行业的产品的资源配置比较复杂,要以效率优先的原则视具体情况选择资源配置
主要内容 (1)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体现在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上。
(2)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主要是通过税收、投资、财政补贴和财政体制中的转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来实现。
(3)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有两条途径:
①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国家需要优先发展产业的投资,则会加快该产业的发展;相反,减少对某产业部门的投资,就必然会延缓其发展;
②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即调整资产的存量结构,进行资产重组,调整产业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