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作品,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礼记》内容丰富,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所形成的众多典故和汇集的对自然与社会的许多真知灼见,涵盖面十分广泛,极具警世意义。它的内容广博,门类杂多,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对于我们现今的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教导我们如何学习的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完善人格的八大步骤: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教育教学的九个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学记》,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涵深邃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其中《大学》和《中庸》两篇更位列“四书”,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从语言的艺术成就方面看,《礼记》中的议论文,如《礼运》《乐记》等篇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记叙文如《玉藻》《坊记》等篇的部分章节,文笔凝练,言简意赅。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叙事小品,写得生动形象、意味隽永,都是较优秀的作品。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我们今天读《礼记》不仅有助于具体地了解古代礼制的思想和文化、认识古代社会等级和阶级的构成、深入把握古代典章制度的原则和精神,还有助于增强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有助于建设我们今天的礼仪文化。
礼,是体现儒家“仁”与“德”的各种社会规范,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是维系社会人群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色彩最浓厚、影响最深远的重要内容,对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中国人来说,礼文化仍有值得借鉴的成分。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告诫我们,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而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懂得“礼”的含义和重大意义。曾国藩也曾说过:“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曰礼而已矣。”所谓的修己治人、经纬万汇,是指小到个人修养,大到治国平天下,都应该包括在礼中,由此可见礼的内涵和外延,范围广泛而浩大,学习礼、实践礼势在必行。
本书对所选取的《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做了注释和翻译,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把握,使经典不再束之高阁,而成为传承文明的传家宝。历代为《礼记》注释的著作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
在编著此书时,我们尽量吸取前贤的精辟之论,选录的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力求准确简明,但是限于水平,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曲礼上
【题解】
《礼记》凡四十九篇,《曲礼》是其第一篇,因篇首引“曲礼”而命名。《曲礼》原是古礼书名,已佚。“曲”有细微曲折之意,故所记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礼仪。本篇论及礼的社会意义及功能,其思想非常深刻,内容繁杂但大致可分为五点:第一,阐述“礼”的重要性和为人处世之道;第二,记录卿大夫和士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礼仪;第三,记述有关的丧葬、祭祀礼仪;第四,记述了君臣之礼和军礼;第五,记述天子、诸侯之礼和相关职官制度、称谓。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①若思,安定②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③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注释】
①俨:通“严”,庄重的样子。②安定:此指和气,审慎。③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④很:通“狠”,意为争论,争执。
【译文】
《曲礼》说:凡事待人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庄重若有所思,说话和气、谨慎,这样就可以使民众安定了。傲气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志向不可以自满,享乐不可以达到极点。对待贤者要亲近而尊敬,敬畏而爱慕。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短处,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长处。能积聚财富而又能布施,安于习惯了的生活而又能适应变迁。面对财物不随便获取,面对危难不随便逃避。与人争执不要求胜,分配财物不要求多,有疑问的事情不要随便判断,正确时也不要自以为是。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①,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尸:古代祭祀时用以代替神鬼受祭的人。②齐(zhāi):通“斋”,指古人祭祀前的斋戒。
【译文】
如果坐,就要像代替鬼神受祭的人那样端庄,站着就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礼仪要顺从时宜,出使要遵从别国的风俗。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判断嫌疑、区别同异、辨明是非的。礼,不胡乱说话,不随便讨好人,不说多余的话。礼,不超越节度,不侵犯侮辱,不轻佻亲狎。修养自身,说到做到,叫作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道理,这是礼的本质。礼,只听说学礼者要前来学习,没听说授礼者跑上门去传授的。
【原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①,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②事师,非礼不亲。班朝③治军,莅④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⑤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⑥。是故圣人作⑦,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①辨讼:辩论,争论。辨,通“辩”。②宦学:谓学习仕宦所需的各种知识。③班朝:谓整肃朝班。④莅(lì):到职;居官。⑤撙(zǔn)节:抑制、节制。⑥麀 (yōu):母鹿。⑦作:兴起。
【译文】
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成就;教导训诫人民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论辩争执,没有礼就不能解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没有礼就不能确定;为学习仕宦所需的知识而侍奉师长,没有礼就不能亲密融洽;整肃朝班治理军队,官员到位执行法令,没有礼就没有威严;临时的祭祀和定期的祭祀,供奉鬼神,没有礼就不能虔诚和庄重。因此君子以恭敬、节制、退让来彰显礼。鹦鹉能说话,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是禽兽。现在作为人而没有礼,即使能说话,不也是禽兽的心态吗?只因禽兽无礼,所以父子才共一雌兽。因此圣人兴起,制定礼来教育人,使人们有礼,知道将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原文】
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②。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③。
【注释】
①太上:指犹太古,上古。②施报:谓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③慑:指胆怯,困惑。
【译文】
上古时以德为贵,后世才讲究施惠和报答。礼崇尚有往有来。施惠于人而人不来报答,这不符合礼;别人施恩惠而我不去报答,这也不符合礼。人们有了礼社会就会安定,没有礼社会就会危险,所以说:“礼是不能不学的。”所谓礼,要自我谦卑而尊重别人,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人,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更何况富贵的人呢?富贵而懂得喜好礼,就不会骄横淫逸,贫贱而懂得喜好礼,那么心志就不会胆怯和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