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按照《资本论》的逻辑结构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分析,着重阐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本书理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重点明确,在原有第2版内容基础上,增添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典型原理的比较”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的解析”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内容的添加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理论魅力,加深了读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科学性的认识,提高了读者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辨别力,对于构建读者完整知识结构,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原理,有助于打造扎实的理论功底,为今后的理论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实践铺平道路和指明方向。
本书主要适合于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的教学使用,也可作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理论学习用书。
本书由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编写,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出版了第1版和第2版。
本书是作为石晶莹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成果在本科教学中的运用”(13YJA790097)、天津市教委项目“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C04-0201)总体成果的一部分来完成的。本书除了在第2版的基础上对正文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精选之外,又增添了两方面的辅助内容:一方面,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比较研究成果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如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等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附录的形式编写到书中;另一方面,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对现实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否存在剥削”“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有什么特殊性”“科学技术或服务是否创造价值”“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等问题运用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解释,并且用简明流畅的语言以附录的形式写入书中。
总之,本书的写作是为了达到扩大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目的。本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更适用于自学。
本书正文的编写沿用了原有的分工:石晶莹 导论、第八章、第九章;李金凤 第一章;谭庆刚 第二章;刘明明 第三章;马国旺 第四章;殷毅 第五章;夏华 第六章;沈建明 第七章;冯杨 第十章;黑广菊 第十一章;徐尚 第十二章。
本书共添加附录35篇,约9万字,由主编石晶莹、副主编徐尚执笔。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系2013级硕士生梁静娴、李闪闪、董恒、刘苗、邵佳、段照君、刘晓娟、赵慧晶和2014级硕士生孙静等九位同学参与了附录部分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编写任务。
天津财经大学 石晶莹
2015年5月21日
第2版序言
无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还是在西方经济学者的著作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一般是通用的。“政治经济学”一词在马克思以前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已经普遍使用,马克思沿用了这一概念。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副标题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思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词常常被望文生义地认为是既讲政治又讲经济的学科,这是误解。在西方,如德国、法国等国家,“政治经济学”与“国民经济学”是同义的,它是研究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问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许多学科:一级学科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又各自分出多门二级学科。现在,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属于理论经济学的一门课程,其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乃是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同时,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从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提炼出来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及其运行规律,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马克思所讲的商品货币理论、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和地租理论等,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及运行规律的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这些理论不但不过时,而且是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当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指导思想。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现象、新问题不断出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始终是我们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和工具。只有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立足点和工具,才能使其打下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为今后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铺平道路和指明方向。
在改革开放前的较长一段时间中,学术界曾将西方经济学称作资产阶级经济学或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一概排斥、简单骂倒。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引进西方经济学,高校财经专业都开设了占很多学分的西方经济学,所以我们切忌由过去的“骂倒”变为现在的“拜倒”。西方经济学有值得借鉴和汲取的一些内容与方法,但要看到西方经济学一般只注重现象的描述和比较,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侧重于经济问题本质的阐述,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本科学生,无论以后从事哪方面的具体工作,必须打好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因此,要求读者既要掌握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更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近年来,学术界曾进行过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否都是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讨论,产生过究竟是一个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唯一基础),还是两个基础(即西方经济学也是基础)的不同意见。我认为,应分清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在财经专业开设的多种专业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属于理论经济学的学科,都应该是财经类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二是作为从思想理论上起指导和引领作用的理论基础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是财经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对财经专业其他课程起理论指导作用的基础课程。毛泽东曾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起理论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课,而西方经济学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所以不应将西方经济学凌驾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上,或是以西方经济学排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天津财经大学的石晶莹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比较系统地概括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学理论。许多重要理论概括得比较准确,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此书2008年第1版出版时,就由我写了一版序言。而今,此书的第2版即将问世。与第1版相比,第2版在两处重大的理论争论问题上,坚持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原意,并结合了国内外学者的探讨,阐述了自己所坚持的观点,在教材中保持了马克思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
第一,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问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商品价值成反比还是成正比”的问题上,理论界由于认识的不统一引起不休的争论,造成了对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理解上的杂乱现象。本教材对这一问题坚持了理论的“逻辑一致性”的原则,立足“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以及“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这一逻辑基点,解释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等争论激烈的问题。
第二,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及作用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阐述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又有新的表现及作用。大多数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不涉及这一问题,本书的第1版已经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第2版对这一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梳理,不仅从《资本论》中,而且从《共产党宣言》中提炼出有关这方面的思想,对商品的国际价值、国际价格及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及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总之,天津财经大学石晶莹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不是简单地转述马克思的经济学范畴和原理,而是既把握和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着眼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新情况和新问题,既用理论分析实际,又用实际情况和资料丰富理论。当然,书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在再版时,经过修订使其更加完善,更适宜于做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 卫兴华
2012年3月26日
第2版序言 ·V·
·VI·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
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2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4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西方7
四、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9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4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4
二、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4
三、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1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17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17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8
思考题21
附录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22
附录二 理论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23
附录三 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和数学方法24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25
第一节 商品25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25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6
三、商品的价值量28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0
第二节 货币32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32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35
三、货币的形式39
四、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41
思考题42
附录一 关于“劳动二重性”的科学性问题42
附录二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44
附录三 《资本论》中对世界货币和汇兑率的阐述45
附录四 经典作家对“生产价值的劳动”的几点深入解析46
第二章 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51
第一节 价值规律51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51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52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52
第二节 市场经济54
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54
二、市场经济的作用和历史地位57
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体现58
思考题60
附录一 马克思“价值规律”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之理论比较60
附录二 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介绍62
第三章 资本与价值增值65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65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65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66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68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68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70
三、剩余价值率72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73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73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75
三、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79
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81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82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83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83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86
三、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88
四、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89
思考题90
附录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对待“剥削”问题90
附录二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资本理论的比较92
附录三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力在社会生产中
作用的不同评价94
附录四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的比较95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98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98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98
二、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100
三、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103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104
一、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其不断提高104
二、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06
三、相对人口过剩107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109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09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及其在当代的表现110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112
一、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112
二、资本积累的历史总趋势113
思考题114
附录一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怎样成为决定资本
积累规模的因素115
附录二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失业理论比较116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119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119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119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122
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123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124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124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25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28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29
思考题130
附录一 在现实经济中“产业资本循环”并不总能正常运行130
附录二 资本循环和周转中的货币和信用问题132
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134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134
一、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134
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135
三、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138
四、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142
第二节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143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143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及经济危机的新特性145
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新特点150
思考题152
附录一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关系153
附录二 马克思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的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154
附录三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155
附录四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与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157
第七章 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分配161
第一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161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61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65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170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73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职能和作用173
二、商业利润175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177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银行资本179
一、借贷资本179
二、银行资本182
第四节 资本主义信用184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184
二、信用的形式185
三、信用工具187
四、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190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191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191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及其形式193
三、土地价格202
第六节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203
一、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的实质203
二、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203
三、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204
思考题204
附录一 马克思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比较205
附录二 “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及如何评价“按要素分配”207
附录三 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与凯恩斯的利息理论的比较209
附录四 西方关于马克思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的争论211
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13
第一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213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13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217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222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24
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224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225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226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229
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229
二、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232
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及手段233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重性238
思考题240
附录一 郎咸平谈“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40
附录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竞争—垄断理论的比较242
附录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宏观调控理论的比较245
第九章 资本主义商品的国际价值与世界货币249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249
一、资本主义国际贸易249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51
第二节 商品的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253
一、商品的国际价值253
二、商品的国际价格255
三、价值规律在世界商品市场上的作用与不平等交换问题257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世界货币261
一、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金本位制261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汇兑本位制262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263
四、牙买加体系265
五、国际货币制度变迁与展望266
思考题267
附录一 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267
附录二 美元的“世界货币”红利269
第十章 资本的国际化运动及经济全球化272
第一节 资本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272
一、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272
二、资本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272
第二节 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式274
一、商业资本的国际化274
二、借贷资本的国际化276
三、产业资本的国际化277
第三节 资本国际化的影响279
一、对世界经济的总体影响279
二、对发达国家的影响280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281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新秩序282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82
二、经济全球化的内容283
三、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285
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86
思考题287
附录 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简介287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调节289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289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289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291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293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295
一、国际经济调节及其原因295
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方式296
三、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调节的作用300
思考题302
附录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及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302
附录二 亚投行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关系304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305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305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作用305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309
第二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312
一、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312
二、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316
思考题318
附录一 科学地认识现代资本主义318
附录二 余斌老师谈“历史并未终结”319
参考文献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