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作者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
孙振华著的《处处尘埃》是作者五年来为《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专栏所写文章的合集,内文包括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三百余篇短文。这些文章体现了作者在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中心突出,体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与写作水平。
孙振华,博士,中国美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主编,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专业领域:雕塑理论及历史、公共艺术理论及实践、当代艺术批评。著作:《生命·神祗·时空——雕塑文化论》《公共艺术时代》《中国当代雕塑》《中国古代雕塑史》等十余部。
第一辑
社会观察
守护文明
孔森的梦
城市是个多面体
豪车开进校园
乘飞机的文化差异
遥远的镜泊湖
死者的尊严
送人玫瑰
鄂尔多斯的中秋
路过灾区
想象马尔康
康定溜溜的城
走出书斋
武昌城
话在说我们
地方性知识
居住的政治学
好说不好做
当“创意”遇到“产业”
精神拆迂
高娃和神马
无差别优异
民治和水湾
常识往往有问题
没有赢家
餐厅可以这样开
每个人都不能受委屈
美在当下
叩问城市
何处寻找地域性
探访奥鲁古雅
诈机
假想的民主
重新认识“会议”
蛇口再出发
专家的作用
课题经济
纽约再创意
赢者通吃
读城
学田
四方沙龙
吾城吾乡90后
沃夫冈在芜湖
第二辑
艺文杂谈
百年歌曲
两座雕塑
雕塑的牢骚
随意性批评
“混搭”能够走多远
能工巧匠
“穿越”的公共艺术
观看的权利
“八五”的族谱
草原石人
公共艺术谁做主
这把刀还要磨
天下多少“陆焉识”
怀疑美术馆
毕加索同志
低调现实主义
雕塑何以真实
在香港看电影
写给胡博
公共艺术的新思路
美丽的敌人
无冲突模式
让徐洁告诉我们
谁来关注市场之外
雕像的背后
让雕塑动起来
市场上的“雷锋”
弃石雕塑
水墨西湖
真实的赝品
中国时间
教师张祖武
黄陂农民泥塑
瘦马和幽兰
抄袭风波
智者梁铨
玄奘和鸡腿
王公懿
洪世清和大鹿岛
让熟悉的历史变得陌生
又闻毕业歌
为什么要去威尼斯
为泥土赋予生命
塑造婴儿
以博伊斯为师
数字时代的艺术
先祛魅,再传承
一个人和一群雕塑
心性与现世
不变不行
羊蹬艺术合作社
冯豆花美术馆
大风大浪
角色化的批评
用制度保障艺术
集体创作
网络时代的雕塑教育
裸睡铁丝床
行为和艺术
具象和抽象
银幕上的萧红
生态雕塑
诗的涅槊
艺术衍生品
考验公众
第三辑
生活百态
能慢则慢
写给毕业生
逝去的田园
l眼药水
网络公社
让孩子玩起来
被高跟
柳芭和她的母亲
l根河印象
寂寞的“木刻楞”
手机烦恼
秋裤人类学
设计师何为
租房困局
旅游购物
监狱往事
零和教育
旅行指南
软幸福
两个和顺
寸氏豆粉
酒后的口述史
谁在喊累
“机”的思想
趣味可争辩
左力的长征
玻璃的无限可能
年终盘点
老林
不上进,又何妨
为何缺了史岩
享受错误
伪娘与汉子
石跪人
营老爷
潮州手艺人
握手302
灵商与隐疾
多巴胺的力量
可爱的老人
地主
生死城市
设计的智慧
置换
合适就好
跋
文化的差异常常在一些平日不起眼的事情中体现出来,譬如乘搭飞机。
国内机场安检,安检员总是拿着探测仪在人的身上戳来戳去,听到响声,则用手去捏,至少,皮带扣是要用手摸一下的。
这种动手型的检查方式决定了女乘客由女安检员检查,男乘客则可以由男女检查员通检。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女性的感受,可男乘客是否都愿意接受女检查员的身体接触呢?每次乘机过安检,当检测仪紧贴着人的身体滑过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人好像只是一个物件。
不知道有没有人对国内的这种检查方法提出过异议。
国外的机场,特别是欧洲国家的机场一般不是这样的,比较而言,他们的安检人员不会触碰乘客的身体,他们采取的安检策略与国内大相迥异。两相比较,如果国内安检是折腾乘客,国外安检则是让乘客自己折腾。 他们不通过手工去检查乘客身体,更愿意使用机器。他们并不反复提示你,要从身上掏出钱包、钥匙、硬币;而是依靠安检门的灵敏性能。过安检门的时候,机器响了,他们不会替你找原因,而是让你退回去,把引起响声的东西掏出来;再过一次,又响了,回去接着掏;直到把自己的皮带也卸了。一般而言,金属皮带扣都是会响的,所以,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过安检,男乘客几乎都要卸皮带,男女都要脱鞋子。
事实上,男乘客们提着裤子,光着脚过安检门也是非常狼狈的,这种折腾一点不比在国内机场更感觉轻松,只是国内安检是被动地接受检查,由检查员辛苦地进行人工操作;国外安检则是由你“自己想办法”让机器不出声,安检员只是站在一旁监督。这两种不同的检查方式,显示出的是文化上的差异。
有一次在美国乘机,办乘机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都要例行公事地问一句:行李中有没有带违禁物品?然后乘客必须答“是”,或者“否”。导游交代,你不管工作人员说什么,只答“N0”就可以了。
中国乘客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觉得无聊,明明知道大家都要答“NO”,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有人成心要带违禁物品,他会告诉你吗?既然答案只有一个,这种形式主义的问话意义何在呢?
这种不同的看法也显示出文化差异。工作人员例行公事询问,强调的是每位乘客的个人责任,等于做了公开声明,表明了个人承诺和个人准备承担的责任。它意味着:我知道哪些东西是违禁物品,我知道它的有害性,我也知道如果违禁可能带来的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次看似无意义的重复问话,都是一次公民责任的提示和教育。反观国内机场,不许带打火机和液体的警示比比皆是,可是每次在安检口,总是可以看到大量被查出来的打火机和饮品等。有的人可能的确是不知道,有的人则是抱侥幸心理,万一查不出,不就混过来了?如果在查验证件时问一句,情况是不是会好些呢?
差别最大的是在飞机落地之后。有一次在国外乘搭内陆航班,飞机落地之后,机舱里突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是鼓励机组人员和感恩生命的掌声。我们的同胞们呢,每当飞机落地,还没有停稳,一定会有人急不可耐地站起来取行李,在我的经验里,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例外。
P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