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既是变革年代的基本生存方式,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掌握创新的基本法则,已成时代迫切之命题。
本书综合创新管理学、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基于制度视角,从本质、方法和环境三个方面提炼出创新的十大原理,以此作为创新的一般理论;以创新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何创新,如何创新,为谁创新)为经,以个人、企业、集群和国家四个层面的创新为纬,全方位、系统化地解剖创新,并特别关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实践,与现实呼应;更以全球化视野,深入分析美、欧、亚主要国家的创新体系发展和政策实践,为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序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热门词。市面上有关创新的著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讲创新理论,有关创新管理、研发管理和创新经济学等,是对创新原理和运行规则的思考;第二类谈创新实践,包括各类企业的创新案例,以期为企业提供实用的参考;第三类重创新政策,面向各级政府,讨论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健康的创新生态,属于智库的研究范畴。
由于知识背景和所关心的问题不同,每位作者在其所接触到的范围内讨论创新问题,其观点和结论自有其道理,但很明显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本书的成书目的,就是试图对创新本身进行解读,并认为创新并不必然隶属于经济、管理或社会某一领域,而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或可称之为创新学。
不无巧合的是,对于创新的认识,笔者恰好经历了从创新实践到理论,到进一步了解创新政策这样一个历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十余年,直接面对市场,提出和实施过不少创新性的营销和竞争策略,也感受到了企业管理中创新机会的无处不在和实施创新的艰难。
理论方面,之前主要是工作之余,阅读一些畅销的创新管理专业书,如《管理实践》《从优秀到卓越》《第五项修炼》等。走上研究之路后则大量涉猎了有关创新的学术文献。在此基础上,慢慢建构起个人有关创新的知识体系。但这个时期,主要是在个人和组织层面的创新管理居多。这方面的工作在之前所出版的《双元性创新理论的多层次构建》(2012)一书中已有所体现。
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以后,更多地接触到有关创新政策的文献,才发现在组织创新之外,另有一番天地。各级政府所推出的科技创新政策,其背后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以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为代表的集群理论、丹麦学者Lundvall等倡导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此外,近年开始兴起的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学者更多是从相对宏观的视野看待创新,反思创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他们常常借助于制度学派的观点,把单个企业创新置于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加以考察,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问题。但是不同学派所说的创新究竟有何异同?有无可能将其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理论?对创新这个谜题如何解码?这是一个困扰笔者很久的问题。
受创新的演化经济学(新熊彼特主义)的影响,笔者有一段时期坚持学习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史,了解了一点进化论的皮毛。在自然选择的问题上,可分为四派:最经典的一派是传统达尔文主义,将生物个体作为进化的单元,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以个体为基础。此后有一派往更高层面走,提出群体选择理论,即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种群而非个体(爱德华兹,1962)。另一派则往微观层面走,主张基因选择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以基因为单位(道金斯,1976)。最后一派试图调和不同学派的矛盾,是由哈佛教授古尔德提出的层次选择论。他认为自然选择发生在多个层面上,从个体、基因到物种,甚至更高的层次进行选择。
对照来看,其实创新也是这样,从个人到企业,再到集群、区域和国家,不同层次上的创新各有其原则。每个层面某种类似于自然的力量(如市场、习俗等)都在对创新进行选择。低层次创新嵌入在高层次之中,同时后者并非前者的简单加总,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其中能够将其黏合的,是制度。或者说,制度是解码创新的一把钥匙。找到了制度这个工具,无疑让笔者看到整合创新理论的希望。吴敬琏曾明确提出,在中国高新产业发展方面,制度重于技术。由此推之,制度创新也重于技术创新。因为没有好的制度,企业家这个群体不会出现(传统社会vs现代社会;计划经济vs 市场经济);没有好的制度,企业创新没有动力(国企vs民企);没有好的制度,产业不会集聚(单个企业vs产业集群);没有好的制度,无法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脱离中等收入陷阱)。要理解创新,必须先理解其所处的制度环境。
当然,制度本身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它与创新之间在多个层面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但如果简化一点,可以认为从制度视角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为何要创新?不同主体创新的动机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寻求变化的冲动,由兴趣所驱动;另一个是由外在的激励所致,有奖励、奖赏等,这就是制度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单个企业的创新,存在内部和外部两类制度,它们同时起作用,同样重要。在创新体系理论看来,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是与单个企业或集群一起发生共同演化的,并不是完全外生的。在计划经济制度环境中,创新基本不存在。而在向市场转轨的经济体中,如果存在政府过多的不当干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也很难发挥。在这一指导思路下,笔者从2015年开始构思创新理论的构建,同时将其作为研究生课程互联网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理论框架不断地完善,到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最终的成果就是本书。归纳起来,本书有以下五方面重要特色和理论贡献。
一是从本质、方法和环境三方面提炼出创新的十大原理;
二是提出创新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创新产生、扩散和价值占有;
三是分个人、企业、集群和国家四个层次分析创新的过程;
四是借鉴世界各国的科创政策为我国的科创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五是从理论、实践和政策三方面丰富了创新的知识图谱。本书系统化地凝聚了笔者这些年来对创新的一些思考。当然,限于学识,书中必定有部分内容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推敲和实证,不当之处,恳请方家不吝
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