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随笔思想深邃,文笔幽默,他从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出发,关注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困惑,探讨人生困境、社会弊病、精神歧途以及价值等问题,被誉为“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部随笔集选取了《扶轮问路》《爱情问题》《放下与执着》《理想的危险》《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等经典作品,涉及命运、生死、爱情、理想、信仰、道德、写作、艺术等命题。这些文章基本依写作时间编排,回首来路,眺望归途,视角多样,层层深入,整体呈现了作者执着而富有启示的精神寻觅之路。 史铁生的随笔饱含沉甸甸的思想重量,文风坦诚温暖,有着激励人心的人格力量,语言字字珠玑,闪烁着灵性智慧的光辉。
《放下与执着》(插图典藏版) “史铁生灵性阅读系列”之四:史铁生留给世界无价的礼物,闪耀思想光芒的经典随笔集。史铁生夫人亲自审定,内附吴冠中7帧灵动画境,精装美图,典藏之选。
▲精装美图,典藏之选:内文附录吴冠中7帧灵动画境,精美四色印刷,用纸考究。
▲史铁生夫人陈希米亲自审定,精细校订隆重出版。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zui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zui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被誉为“zui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他用自己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没有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
▲这本经典随笔集摘选了史铁生39篇经典随笔。史铁生的随笔思想深邃,文笔幽默,他从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出发,关注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困惑,探讨人生困境、社会弊病、精神歧途以及价值等问题。
▲读史铁生,如同读我们自己,走失的心会安定下来,获得通透的智慧和沉静的力量。 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 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佛的光辉,当不在大雄宝殿之上, 而在他苦苦地修与行的过程之中。 爱,不是占有,也不是奉献。爱只是自己的心愿,是自己灵魂的拯救之路。 人埋怨命运,就像果实埋怨种子,就像春风埋怨寒冬、有序埋怨混沌、戏剧埋怨冲突。 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
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出血去世。其作品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扶轮问路 001
对话四则 009
康复本义断想 029
随笔十三 035
三月留念 056
“嘎巴儿死”和“杂种” 058
随笔三则 061
爱情问题 065
神位 官位 心位 078
记忆迷宫 085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 093
墙下短记 102
复杂的必要 111
足球内外 113
上帝的寓言 127
私人大事排行榜 129
说死说活 143
无病之病 151
在家者说 155
花钱的事 158
智能设计 166
老好人 172
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 ——斯坦哈特的《尼采》读后 182
放下与执着 191
从“身外之物”说起 197
文明:人类集体记忆 ——张文涛的《尼采六论》读后 203
原生态 208
种子与果实 213
乐观的根据 215
人的价值或神的标准 217
身与心 220
回归自然 223
喜欢与爱 226
看不见而信 229
“自由平等”与“终极价值” 236
欲在 243
门外有问 249
理想的危险 ——就《我的丁一之旅》给邹大立的回信 256
诚实与善思 267
爱情问题 /一/ 有人说,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贝多芬的乐曲在奏响在回荡,如果真有外星人的话,他们会把这声音认作地球的标志(就像土星有一道美丽的环),据此来辨认我们居于其上的这颗星星。这是个浪漫的想象。何妨再浪漫些呢?若真有外星人,外星人爷爷必定会告诉外星人孙子,这声音不过是近二百年来才出现的,而比这声音古老得多的声音是“爱情”。爱情,几千年来人类以各种发音说着、唱着、赞美着和向往着它,缠绵激荡片刻不息。因此,外星人爷爷必定会纠正外星人孙子:爱情——这声音,才是银河系中那颗美丽星星的标志呢。 /二/ 但,爱情是什么?爱情,都是什么呢? 大约不会有人反对:美满的爱情必要包含美妙的性(注:本文中的“性”意指性吸引、性行为、性快乐),而美满的性当然要以爱情为前提。因为世上还有一种叫作“友爱”的情感,以及一种叫作“嫖娼”和一种叫作“施暴”的行为。因而大约也就不会有人反对:爱情不等于性,性也不能代替爱情。如同红灯区里的男人或女人都不能代替爱人。 这差不多能算一种常识。 问题是:那个不等同于性的爱情是什么?那个性所不能代替的爱情,是什么?包含性并且大于性的那个爱情,到底是怎么一种?事? /三/ 也许爱情,就是友爱加性吸引? 就算这机械的加法并不可笑,但是,为什么你的异性朋友不止十个,而爱人却只有一个(或同时只有一个)呢?因为只有一个对你产生性吸引?是吗? 也许有人是。可我不是。我不是而且我相信,像我这样不止从一个异性那儿感受到吸引的人很多,像我这样不止被一个美丽女人惊呆了眼睛和惊动了心的男人很多,像我这样公开或暗自赞美过两个以上美妙异性的人肯定占着人类的多数。 证明其实简单:你还没有看见你的爱人之时你早已看见了异性的美妙,你被异性惊扰和吸引之后你才开始去寻找爱人。你在寻找一个事先并不确定的异性做你的爱人,这说明你在选择。你在选择,这说明对你有性吸引力的异性并不只有一个。那么,选择的根据是什么?若仅仅是性,便没有什么爱情发生,因而那是动物界司空见惯的事件与本文无关。你的根据当然是爱情。 但是爱情是什么眼下还不知道。 现在只知道了一件事:性吸引从来不是一对一的,从来是多向的,否则物种便要在无竞争中衰亡。 /四/ 我读过一篇小说,写一对恋人(或夫妻)出门去,走在街上、走进商店、坐上公共汽车和坐进餐厅里,女人发现男人的目光常常投向另外的女人(一些漂亮或性感的女人),于是她从扫兴到愤怒终至离开了那男人。这篇小说明显是嘲讽那个男人,相信他不懂得爱情和不忠于爱情。 但该小说作者的这一判断只有一半的可能是对的,只有一半的可能是,那个男人尚未走出一般动物的行列。另外一半的可能是那个女人不懂爱情。首先她没弄清性与爱的分别,性是多指向的,而性的多指向未必不可以与爱的专一共存。其次她把自己仅仅放在了性的位置上,因为只有在这个位置上她与另外那些女人才是可比的。第三,那男人没有因为众多的性吸引而离开她,她可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她显然没想过,因为倒是她仅仅为了性妒忌而离开了她的恋人或丈夫。 恋人们或夫妻们,应该承认性吸引的多向性,应该互相允许(公开或暗自)赞赏其他异性之魅力。但是!但是恋人们或夫妻们,可以承认和允许多向的性行为么?不,当然不,至少我不,至少当今绝对多数的人都——不!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最严重也最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