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
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360》是编辑组从《群书治要》中挑选并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从中选取了既切合当代社会需要,而又精辟简明的短文,共360段,并译为白话。
该书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可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大唐贞观之治的施政指南;当今领导干部的从政参考;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读本。
本书是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人,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编撰文成。
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
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
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
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 ( 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 ) 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六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 ; 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曰 :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 !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 ( 一一九二 一三三○年 ) 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 ( 一七九五年 ),由日本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二○一○年岁末,我们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确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 :毋不敬。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程子曰 :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利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 ( 民族主义第四讲 ) 曾云 :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 :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 ! 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 ; 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今日《群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若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导共同学习,则和谐社会、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
净空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