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规制与污染转移研究》基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众角度三大主体间的博弈,对环境规制水平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进而完善关于污染转移的相关理论;对如何合理利用中国式分权的优势来管理环境、改善污染转移有所启发;为改善欠发达地区环境状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为生态环境公平提供一个研究思路;在创新发展理念下,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提供一些建议。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因此,这是实践上要攻克的重大课题,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选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部分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①从实践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绿色发展”。这一发展思路意味着,落实到环境治理层面,必须提升环境规制水平。与此同时,“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②这说明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不应该“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而应该做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此为背景,本书要在中国式分权背景下,研究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中国环境规制水平的形成机制以对绿色发展提供一定实证依据;其次,在开放视角下,实证分析中国的污染转移成因及其影响,以说明协调、共享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基于创新发展角度,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以此,评价环境规制是否激励创新。
张彩云,山东昌邑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2017年起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长期从事区域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影响的研究。迄今为止,在《经济管理》《财贸经济》《财经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1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担任《南开经济研究》《财经研究》等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先后主持的项目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项目“全球价值链下环境规制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和路径研究”(2016M591371)、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常态下环境规制政策对资源配置影响的测算及评价”(2016LZ19)。参与的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评价方法与政策工具研究”(13&ZD158)。
第1章 概述:环境规制与污染转移问题
1.1 环境规制与污染转移的现象观察
1.2 环境规制与污染转移的若干要素探讨
1.3 新发展理念与环境规制:对现实问题的归纳
第2章 环境规制与污染转移的理论分析
2.1 中国式分权视角的环境规制成因
2.2 中国式分权视角的环境规制竞争
2.3 开放视角的污染避难所假说验证
2.4 环境规制与污染转移的经济学内涵
第3章 环境规制的成因研究
3.1 财政分权、公众参与的特征
3.2 理论假说:中国式分权对环境规制的影响
3.3 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公众参与对环境规制的影响
3.4 小结:中国式分权对环境规制的影响
第4章 中国式分权下的环境规制竞争机制
4.1 理论假说:环境规制的竞争机制
4.2 实证检验:环境规制的竞争形态及其成因
4.3 分权、环境规制竞争与环境规制水平的关系
4.4 小结:中国式分权对环境规制竞争的影响
第5章 污染转移的理论机制
5.1 微观层面:企业选址
5.2 中观层面:产业集聚
5.3 宏观层面:经济增长
5.4 小结:理论机制评述
第6章 协调发展:污染避难所效应的研究
6.1 理论模型:环境规制与污染产业转移
6.2 实证检验:污染避难所效应的验证
6.3 环境规制与经济一环境“双赢”
6.4 小结:环境规制对污染转移的影响评价
第7章 共享发展:污染转移与环境公平问题
7.1 消费者视角的环境公平问题
7.2 理论模型:污染转移与环境公平
7.3 实证结果:污染转移影响环境公平
7.4 小结:污染转移与环境公平的关系
第8章 共享与协调:污染转移与经济一环境“双赢”
8.1 理论模型:消费者视角的污染转移机制
8.2 实证研究:污染转移影响经济一环境协调发展
8.3 小结:污染转移与协调发展关系的评述
第9章 创新发展:环境规制与研发创新
9.1 理论基础:“波特假说”的实现条件
9.2 研究设计:准自然实验法
9.3 实证验证:环境规制对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
9.4 机制研究:环境规制与研发创新
9.5 小结:环境规制对创新的影响评价
第10章 结束语:中国环境规制与污染转移问题的总结
10.1 总的结论
10.2 关于环境治理的建议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