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既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繁荣的时期,诸子之学兴盛,在思想的碰撞、融合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与孔子同时而稍早于孔子,据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字聃,曾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管理文书档案的工作人员)。久住周国的老子,看到周王室不断衰败,于是离去。经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将要隐居起来,请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然后离去,也不知他终老于何处。时代的变革给老子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以其独特的思维和博大的智慧洞察自然与社会,以柔静无为的出世理念人世,并开出济世之方,其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
《道德经》是名闻中外的经典名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典籍之一,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关注自然和修身养性的人们,其中的许多经典名句至今仍被人们传诵。作为家喻户晓的国学著作,《道德经》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人生、加强自我修养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不但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研究《道德经》的书籍汗牛充栋,然而由于作者各自所处的时代、立场及价值观的差异,对《道德经》一书的思想都有各自的理解,因此读者在阅读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及相关研究著作时也有不同的感受。
本人是个爱好文艺的老人,习惯于写一些通俗的叙事韵文。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自我要求,试着将品读《道德经》的体会用叙事韵文表达出来。为了避免发生直译和解析不协调的现象,每篇品读都是在忠于《道德经》原文的基础上,主要参考《老子道德经注》(楼宇烈校释)和《老子今译今注》(陈鼓应注译)等写就的权威译注版本,力求接近《道德经》的原意。书名里的“七言”是指七言韵文,即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道德经》的理解,采用这种形式可以为读者理解《道德经》留下一定的空间。每篇品读由七至十小节的韵文组成,分左右两列排列,翻开书就能看到每章的原文和品读内容,便于读者对照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当下社会对优秀文化的推崇正是彰显文化自信的表现,这不仅体现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元典的持久生命力,还使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中华文化元典在强调并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我虽已是耄耋之年,早过了年富力强的年龄,但秉持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仍然坚持阅读中华文化元典并整理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书中的不足之处,还请专家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