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部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A751028)的X终研究成果。本书从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入手,探讨“理论旅行”与文论“变异”。尽管跨文明文论交流存在困境,但只要跨文明文论对话坚持话语独立和平等对话原则,通过“不同话语与共同话题”、“不同话语与相同语境”等具体途径,仍然可以实现跨文明文论的相互交流与交融。该著从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和弗朗索瓦·于连的《迂回与进入》两部西方学者的著作入手,探讨文论的变异性问题。在借鉴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了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本条件与路径选择,并从文艺思想、文艺思潮、文论范畴、创作心理机制、叙述技法等方面展开跨文明文论之间的对话。
适读人群 :本科生、研究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学习者与研究者
通过中西对话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难度更大一些。“比较变异学理论”提出的“理论旅行”现象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变异学”作为重要的分支之一,可谓比较文学学科一个新的重要理论转折。
自我于1995年提出文论“失语症”以来,学界对此进行了近二十年的讨论,该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热点,但提出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为了解决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我们又提出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本路径,这两个路径实质上就是古今对话和中西对话的问题。古今对话是文化同源性基础上的时间差异,中西对话是异质文化基础上的空间差异。相对来讲,通过中西对话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是完全异质性的文论,这种异质性不仅在于知识谱系、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表达方式的不同,更在于文化的非同源性、异质性。
在跨文明语境下,中西方文论是否具有可比性?这是涉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讲,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基础是文学现象间可实证的同源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美国学派的理论是对法国学派的纠正,他们恢复了比较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跨学科研究,但其理论的基本立足点也在于求同,他们提出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可比性基础仍在于类同性。美国学者韦斯坦因在《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说:“在我看来,只有在一个单一的文明范围内,才能在思想、感情、想象力中发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维系传统的共同因素。……而企图在西方和中东或远东的诗歌之间发现相似的模式则较难言之成理。”美国学派对于把比较文学“扩大到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的跨文明研究持怀疑态度。在全球化、跨文明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理论束缚。
基于中国学者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一开始就不得不面对东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与冲击的事实,我在2005年又提出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在《比较文学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我专列一章来讨论文学变异学,我把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主题学、文类学、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等纳入变异学的研究范围。四川大学吴兴明教授在与我一起去深圳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年会的飞机上,首次听我讲到变异学的时候就想到:是否可以用“理论旅行”来支持变异学的命名?或者是否可以说“理论旅行”的现象是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命名为“变异学”的重要根据?按照这一思路,吴兴明教授发表了《“理论旅行”与“变异学”——对一个研究领域的立场或视角的考察》(《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当时,靳义增是我的博士生,也比较积极地参与“变异学”的研究,发表了《从变异学视角看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基本路径》(《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2007年我申请并获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该项目研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把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可比性提出来,也就是说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建立在异质性的基础上,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一个新的重要理论转折。以变异学理论为支点,就可以解决跨文明文学与文论比较的理论基础。
ⅡⅢ靳义增全程参与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项目,应该说对我提出的变异学理论非常熟悉,博士毕业后,他又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工作,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发表了《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1期)等论文。2011年他申请并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跨文明文学理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研究”,《跨文明文学理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研究》一书就是这一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
我认真地看了这部书稿,认为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理论价值。譬如,第三章第二节从中国古代屈原阐释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应从“新文化语境的生成”和“新的话语运用方式”两方面努力;第五章从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和弗朗索瓦·于连的《迂回与进入》两部西方学者的著作入手,探讨西方学者对中国文论的变异;第六章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本条件和路径选择进行讨论;第八章、第九章展开的阿多诺的“反艺术”与庄子的“法天贵真”的文艺思想对话、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的文艺思潮对话、虚静与直觉的文论范畴对话、“自由联想”与“兴”的创作心理机制对话、“常山之蛇”与“巴尔扎克之蛇”的叙述技法对话,都显示出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创新价值。在项目结项与论著将要付梓之际,靳义增托我做一个序言,师生之情甚厚,奖掖后学也是不容推辞之责。是为序。
曹顺庆
2015年8月
查看全部↓
靳义增文学博士,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古代文论、比较诗学。主编和参编的教材有:《广播电视编辑应用教程》(主编)、《文学原理教程》(参编)、《影视艺术基础教程》(参编)。出版的著作有:《文学的星群——南阳作家群论》、《中国文法理论》。主持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外文论比较研究”、“二月河历史小说的文化阐释”等。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辑刊》、《中州学刊》、《江西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郑州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第一章文论“失语症”与文论“变异”(1)
第一节文论“失语症”:异质性的丧失(1)
一、 文论“失语症”的提出与讨论(2)
二、 文论的异质性(7)
三、 文论“失语症”的实质:异质性的丧失(9)
四、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12)
第二节“理论旅行”与文论“变异”(14)
一、 “理论旅行”的提出(15)
二、 接着“理论旅行”说的“变异”理论(17)
三、 文学理论在“理论旅行”中的变异现象(22)
第二章跨文明异质文化交流的困境与原因(27)
第一节跨文明异质文化交流的困境(27)
一、 文化异质性带来的文化立场错位使异质文化交流出现对立(28)
二、 同一概念的不同认知使异质文化交流缺少对话交流的空间(31)
三、 不平等的文化对话造成强势话语的“独霸天下”(34)
第二节跨文明异质文化出现交流困境的原因(36)
一、 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成见使异质文化交流出现对立(36)
二、 前理解对概念的不同阐释使异质文化交流缺少对话的空间(38)
三、 话语不平等使异质文化对话变成强势话语的“独霸 天下”(40)
第三章佛教中国化与屈原阐释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启示(43)
第一节从佛教中国化到西方文论中国化(43)
一、 从中国文化佛教化到佛教文化中国化(44)
二、 从中国文化西方化到西方文化中国化(45)
三、 中国文论西方化(46)
四、 西方文论中国化(49)
五、 中国文论西方化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根本区别(52)
第二节屈原阐释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启示(54)
一、 贾谊、刘安、司马迁阐释屈原:道家文化语境与消解性话语模式(54)
二、 扬雄、班固、王逸阐释屈原:儒家文化语境与解经话语模式(55)
三、 刘勰阐释屈原:玄学文化生成与思辨话语模式(56)
四、 王国维阐释屈原:中西文化汇通与审美话语模式(58)
五、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新文化语境的生成和话语方式的运用(59)
第三节西方文论预设是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主要障碍(60)
一、 西方文论预设了建构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60)
二、 西方文论置换了中国文论的概念范畴(63)
三、 西方文论限制了中国文论的表达方式(66)
第四章跨文明文论交流的基本规律(69)
第一节跨文明文论交流的他国化与本土化规律(69)
一、 跨文明文论交流的他国化规律(70)
二、 跨文明文论交流的本土化规律(73)
第二节跨文明文论交流的变异性规律(76)
一、 文明的冲突与差异是当今世界学术发展的前沿问题(76)
二、 跨文明文论交流的变异性规律(78)
第三节跨文明文论交流的最终目标:对文学共同规律的追求(83)
一、 从本土文学到世界文学(83)
二、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学选择(86)
三、 跨文明文论交流的最终目标:对文学共同规律的追求(91)
第五章跨文明文论交流的变异性举隅(96)
第一节《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对中国文论的变异(96)
一、 知识谱系:零散性文论与系统化的规整(96)
二、 概念范畴:模糊性文论与明晰化的界定(99)
三、 表达方式:隐喻性文论与科学化的解读(102)
第二节迂回的“变异”:以《迂回与进入》为例(105)
一、 意义的形成:哲学的与智慧的(105)
二、 意义的表述:直接的与迂回的(108)
三、 迂回的意义:反观的与融通的(112)
第六章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本条件和路径选择(117)
第一节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本条件(117)
一、 文化适应性(117)
二、 文学适应性(119)
三、 文论适应性(121)
四、 需要适应性(123)
第二节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路径选择(126)
一、 异质文化交融,激发文论新质(126)
二、 异域文论相似,互相启发阐释(127)
三、 创造性误读异质文论(130)
第七章跨文明文论的对话与激活(134)
第一节跨文明文论对话的原则与途径(135)
一、 跨文明文论对话的原则(136)
二、 跨文明文论对话的具体途径(138)
第二节跨文明文论对话,激活文论新质:以“妙悟”为例(142)
一、 妙悟是中印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诗学话语(142)
二、 妙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思维方式(145)
第八章中西方文艺思想与文艺思潮对话举例(152)
第一节文艺思想对话:阿多诺的“反艺术”与庄子的“法天贵真”(152)
一、 “反艺术”:反对“同一性”的艺术与反对人为的艺术(152)
二、 理想的艺术:现代艺术和天然艺术(155)
三、 理想艺术的实现:凌乱破碎的图景与虚静物化的状态(158)
第二节文艺思潮对话: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比较(160)
一、 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的异质性(161)
二、 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在生成条件上的可通约性(163)
三、 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在理论形态上的共同性(165)
第九章中西方文论范畴、创作心理机制与叙述技法对话举例(168)
第一节文论范畴对话:虚静与直觉(168)
一、 虚静和直觉体现了思维活动的物我不分性(169)
二、 虚静和直觉体现了思维活动的直观体悟性(171)
三、 虚静和直觉体现了思维活动的超越功利性(173)
第二节创作心理机制对话:“自由联想”与“兴”(175)
一、 “自由联想”是创作主体自由自主的意识活动(175)
二、 “兴”是创作主体连绵不断的意识流动(176)
三、 “兴”的“联想地想象”与“自由联想”是相通的(178)
第三节叙述技法对话:“常山之蛇”与“巴尔扎克之蛇”(180)
一、 整一性与圆整性(181)
二、 时间性与空间性(182)
三、 实现效果与表达主题(184)
四、 线性思维与圆形思维(185)
参考文献(186)
后记(195)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