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仓央嘉措》是一部近似于杂志专题构架的复合式文艺类图书。《寻找仓央嘉措》围绕仓央嘉措其人其事其诗,由作者译诗、作者寻访笔记、仓央嘉措译诗各版本评析、衍生小说及寻访过程中的摄影图片组成。全书十余万字,收录近六十首仓央嘉措最新译诗,及数十幅摄影配图。
本土文学不是一个固定的盆景,它不是一个不变的目标也不是已经经典化的根,它的价值在于它的生长性,在生长中扩大自己的内涵,甚至反馈价值观给予主流母系,它们共同组成的文学应该是一座种类繁多的森林,而不是一棵庞大的巨树。
所谓边地对内地的反哺,西藏诗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是一个好例子。仓央嘉措出生于西藏偏远南部的门隅地区,他从小聆听的门巴歌谣对日后他的诗歌影响很大,而门巴民谣对拉萨、藏北、藏西的鲁、谐甚至宗教道歌的反哺就经由他的情歌完成,并且影响日后的藏语诗歌创作,甚至九十年代汉语诗人如海子、马骅等亦间接受到影响。海子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中间人,他的影响力导致九十年代开始写作的许多内地诗人因此受到了西南、西北民谣和意象的影响。这一圈圈的波澜式共鸣,原来就起于最初岸边的碰撞。
仓央嘉措是西藏抒情诗歌真正的集大成者。门巴人善歌,小时候他听周围门巴人唱的门巴酒歌、情歌,与他身处的自然环境相和谐,共鸣于一颗童心;门巴酒歌浓酽热烈、情歌婉转顾盼,恰如门隅地区的山谷气候里雨雾雪交杂、动植物繁盛——而日后这些南方的动植物也出现在仓央嘉措的诗里。
少年时代他仍然在门隅北部错那宗的甘巴子寺学习,据记载,当时西藏的摄政第斯桑结嘉措从拉萨派来多位高僧指导少年仓央嘉措熟习经典,其中包括印度诗学经典《诗镜》(Kavyadarsa)。据百科全书,《诗镜》为印度七世纪诗人檀丁所作。全书是诗体,论述文学的体裁分类和风格派别。第一篇论述文学的分类、风格和诗德,第二篇论述“义庄严”,第三篇论述“音庄严”和诗病。檀丁偏爱维达巴风格,风格由诗德决定,构成维达巴风格的10种诗德是:紧密、显豁、同一、甜蜜、柔和、易解、高尚、壮丽、美好和暗喻。《诗镜》很早有藏文译本,对西藏文学影响很大,我们可以看到,这10种诗德多少都存在于仓央嘉措的抒情诗里,尤其是甜蜜、柔和、暗喻,熟悉门巴民谣的仓央嘉措肯定触类旁通。
可见仓央嘉措是同时受俗雅两种文学传统滋养的。来到拉萨之后,他依然雅俗并蓄。首先他可以在布达拉宫这个大图书馆里接触到各门派的经典,我想其中必然包括高雅的噶举派米拉日巴大师的道歌,以及雅俗共赏的诗人萨班-贡噶坚参的《萨伽格言》。前者启示了他如何把宗教哲思化为抒情文字,后者鲜活的民间比喻和民间智慧在仓央嘉措笔下更加变化多姿。另外,在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经营下,当时的拉萨已经成为一个颇有城市感的文化中心,来自大藏区各地的流浪艺人云集于此,市井的流行歌谣大行其道,甚至被仓央嘉措引进走到布达拉宫下龙王湖宗角禄康里载歌载舞。
……
廖伟棠:诗人、作家、诗歌译者、摄影人,1975年出生于广东,后移居香港,曾在北京生活五年。廖伟棠曾获得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等,是香港艺术发展奖2012年年度作家。
仓央嘉措的源头与反哺(代序)
仓央嘉措诗选
诗人仓央嘉措
寻访笔记
仓央嘉措的回声
仓央嘉措的两个节点
错那的爱
小沈雪匪谣
诗歌另一个
迷失菩提谣
另一个仓央嘉措(组诗)
魂摄后记
附录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年谱
德吉:很多藏语歌曲翻译成汉语就不好了。蒙古族的做得最好,走向世界了,就直接用蒙古语唱才好。藏语歌手很奇怪,不愿意唱母语,就是把它翻过来翻过去,《非诚勿扰》后面假冒的更那个不知所谓。西藏也有假冒的,藉仓央嘉措的名气。
仓央嘉措写这个词的时候也没有想到现在会这样。有人说仓央嘉措的很多歌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比如说他写的“未生娘”,其实是度母的意思,因为他无法接触,只能远观。
仓央嘉措去过很多地方,包括林芝、四川等地。关于他最后的结局,我相信他没死,一直在到处转,去了印度等地。藏族女孩也视他为梦中情人,我就是他的粉丝,尤其这本书说他没死,浪荡了一阵子,最后一直在宗教上研究,普渡众生。
从小就接触他的情歌,大人也不会禁止,真是最早的爱情启蒙。有的诗写得特别让人心动,如这首“写出来的黑字……”用藏文念更加有感受。
这首诗“如果放不下,今生还是会成佛吧”,这是说他一辈子还是离不开佛法的。他丢不掉,也不可能丢掉。
他喜欢的女孩很多,但写出名字的只有一个。叫“鹦鹉”。印度的孔雀,工布的鹦鹉。米拉山多高也不在话下,这个证明他在林芝也有一个情人。
带醉去德吉家拜访其父母,都是门巴旧贵族出身,谈仓央嘉措,也谈门巴人从不丹到墨脱的当代史。
德吉的父亲:仓央嘉措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西藏众说纷纭。他不是一般的人。解放前对他的谈论,我们在墨脱.交通不便,只是听说过他,现在流传得很广。三百多年前,我们家族从不丹迁移到墨脱,不丹和门巴的语言和生活习惯都一样,书写也都用藏文。1955年我们离开墨脱来到林芝。三百年前,不丹和西藏一样是农奴制,地主对农奴压迫得不行,活不下去了,听说墨脱是个圣地、没剥削地方,不劳动的话就有揩巴吃、有牛奶喝,于是就来了,来了才发现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墨脱只有很少珞巴人,门巴和珞巴打仗,就把珞巴人赶走了。珞巴的语言和信仰都和我们不一样。
门巴语的名词大多与藏语一样,但说话不同。墨脱很多人退休了之后搬到八一镇,这里的气候条件比拉萨好,是西藏最美的地方。我们去拉萨会缺氧不适应。墨脱的海拔只有一千,比林芝还低。门巴人不多,要是算上不丹人就多了。但墨脱是门巴人占多数。墨脱现在汉人多了,主要是包工头,四川云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