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邑庙城隍》分题切入,从城隍溯源、上海城隍正堂秦裕伯、城隍庙上海邑厉坛考证、城隍庙的神话与鬼话、城隍庙的宗教和风俗活动、城隍庙工艺品市场、城隍庙的饮食和食摊等方面,对上海老城隍庙的出来变迁和城隍崇拜习俗,以及相关的各种历史文化现象及商业娱乐项目等,作略具系统的介绍。全书体例严整,内容充实,叙说兼顾知识与趣味相统一,是帮助读者增进上海乡土历史文化知识的有益读物。
上海城隍庙是宗教活动中心,城隍庙地区又是地方的商业、风俗活动中心,所以,上海城隍庙的历史、文化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上海邑庙城隍》从城隍溯源、上海城隍正堂秦裕伯的故事、上海城隍庙上海邑厉坛的考证、城隍庙的神话与鬼话、城隍庙的宗教和风俗活动、城隍庙的工艺品市场、城隍庙的饮食和食摊等方面,讲述了老上海城隍庙的掌故风物。
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一篇“豆腐干”文章,大意是讲,上海历史上有不少叫做“三官堂弄”或“三官堂街”的小路,这些小路都是以附近有一个“三官堂”的道观得名的,虹口区永定路70弄(我很久未去哪里,不知这条弄堂是否还在)旧名“三官堂弄”,因这里原有一座“茅山道院下院”,俗称“三官堂”而得名的。几天后,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道教》杂志主编、上海太清宫住持丁长云道长陪了一位长者找到我工作单位,才知长者就是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道长。他是道士出身,对上海道观分布十分熟悉,但他已记不清虹口的三官堂弄和三官堂,希望核实一下,于是我告诉他,我家住虹口,离这“三官堂”不远,并找出了我引用的资料、历史地图,核准后,陈道长十分高兴,希望我常去道教协会走走。后来上海市道教协会开会时,我即应邀为代表,即现在的会员,协会还给了我一个“常务理事”的头衔,这倒使我有点受宠若惊,因为在协会中非道徒或居士者极少,我就是其中之一,并一直连任至今。
我长期从事上海历史研究,上海史研究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饭碗头”,而上海城隍庙不仅仅是上海的土地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这里也是上海宗教、商业、风俗活动的中心,在上海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更是上海历史的重要一章。我聆听过陈道长有关上海道教历史以及发展的观点,也部分参加上海城隍庙复建的讨论,当年陈道长建议我写一本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书,但总以为火候未到,暂不下笔,而如今陈道长已驾鹤飞升,我也已退休多年,可以完成陈道长的嘱托。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并担任SMG纪实频道嘉宾主持。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掌故辞典》等。
前言
城隍溯源
上海行政区域的变化
古代上海地区的城隍和城隍庙
上海地区的霍光庙
厉鬼与厉坛
上海城隍正堂秦裕伯
秦裕伯家世和故事
浦江镇的上海城隍故里
上海城隍庙
上海邑厉坛的考证
豫园与城隍庙西园
城隍庙的同业公所
上海的新城隍庙
关于城隍塑像
城隍庙的神话与鬼话
从松江府城隍照壁图案讲起
城隍庙的神话和鬼话
城隍庙的“人话”
城隍庙的赛神和风俗活动
三巡会的传闻
三巡会的仪式
“奶奶生日”与兰花会
六月六日的晒袍会
到城隍庙“叫七”
城隍庙里神仙多
上海城隍庙的“年规戏”
城隍庙的工艺品市场
小校场的祭祀用品市场
城隍庙的迷信行业
城隍庙的珠宝古玩市场
城隍庙的工艺品
城隍庙的饮食与食摊
小热昏与梨膏糖
有趣的“双档”
鸡鸭血汤和油豆腐粉丝汤
城隍庙的南翔小笼馒头
城隍庙的烘鱿鱼干
城隍庙的奶油五香豆
尾声
《老上海邑庙城隍》:
城隍庙的珠宝古玩市场 珠宝玉器是稀少而又昂贵的消费品,过去,珍珠和玉石的产量很低,珠宝玉器的价格就显得更为昂贵了。珠宝玉器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富人。因此,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才有珠宝玉器的加工作坊和商店。
鸦片战争以前,上海的城市经济虽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但是与江南的其他发达城市相比,就显得落后多了,所以,1840年之前上海几乎找不到专业的珠宝玉器商店,上海人要买珠宝,必须赶到二百里外的苏州才行。
南京是六朝故都,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永乐后京畿虽已迁往北京,但南京仍是明王朝的陪都,是江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政治、军事地位虽不及南京,但几千年来苏州一直是江南最富裕的地区。南京和苏州是江南最富裕的城市,珠宝玉器的消费量大,也是珠宝玉器业最发达和集中的城市,并形成了京(南京)帮和苏帮珠宝业商人。
1843年上海开埠后,已有少量的珠宝业商人进入上海。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并定都南京,珠宝玉器是贵重物品,珠宝业又是主要为达官贵族、巨商富贾服务的行业,所以,珠宝店就成了太平天国最先打击和抢夺的对象。在太平军进攻南京时,就有大批京帮珠宝业商人随同逃难者进入上海,“咸丰三年,岁在癸丑,粤匪(对太平军的诬蔑之词)陷金陵,其后豕突狐奔,蹂躏十余省,东南完全者,独上海一隅。其在江宁也约千里,乡之人昔懋迁于此者有之”(《创建上海江宁七邑公所碑》。江宁公所在新闸路456号,在建南北高架时拆除了)。有相当数量的南京人进入上海后,择上海县城南门外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南京人集中居住的街区,于是,这里就被人们叫作“南京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