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与电磁波》内容包括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以及电场与磁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保持了电磁场与电磁波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基础着手,对专业课有适度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自学。《电磁场与电磁波》可作为高职高专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材。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减少理论课时的能力,本书把《大学物理》中的电磁学、电磁场与电磁波中的部分内容作了整编,既包括有基础内容,又对专业课有适度的认识,可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的需要。
电磁场是研究电磁场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它不仅是微波、天线、电波传播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本书保持了电磁场与电磁波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依据认识的规律,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从基础着手,有利于学生自学。本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以及电场与磁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对电信、通信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是适度和够用的。带*的内容较深,可根据情况取舍。
第1章 矢量分析
1.1 矢量代数
1.1.1 矢量与标量
1.1.2 矢量的代数运算
1.2 矢量的通量与散度
1.2.1 矢量的通量
1.2.2 矢量的散度
1.3 矢量的旋度
1.3.1 旋度
1.3.2 斯托克斯定理
1.4 标量场的梯度
1.5 亥姆霍兹定理
习题1
第2章 静电场
2.1 电荷与库仑定律
2.1.1 电荷
2.1.2 电荷守恒定律
2.1.3 库仑定律
2.1.4 连续带电体的电荷分布描述
2.2 电场与电场强度
2.2.1 电场
2.2.2 电场强度
2.2.3 电场线
2.2.4 电场强度通量
2.3 电场强度的计算
2.3.1 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2.3.2 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2.3.3 电荷连续分布带电体的电场强度
2.3.4 高斯定理
2.4 电势与电势差
2.4.1 静电场力做功与静电场环路定理
2.4.2 电势
2.4.3 电势的计算
2.4.4 电势差
2.4.5 等势面
2.4.6 电势梯度
2.5 静电场中的导体
2.5.1 导体的静电平衡
2.5.2 导体表面电荷分布
2.5.3 静电屏蔽
2.6 电容器的电容
2.6.1 孤立导体的电容
2.6.2 电容器的电容
2.6.3 电容器的串并联
2.6.4 电容器中储存的能量
2.7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2.7.1 介质的电结构及其分类
2.7.2 电介质的极化
2.7.3 电极化强度
2.7.4 介质中的静电场
2.7.5 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2.7.6 静电场的能量
习题2
第3章 恒定电场
3.1 电流与电流密度
3.1.1 电流
3.1.2 电流密度
3.2 电流的连续性方程
3.3欧姆定律与焦耳定律
3.3.1 欧姆定律
3.3.2 焦耳定律
3.4恒定电流的基本方程
3.5恒定电场与静电场的比拟
3.6 电导与接地电阻
习题3
第4章 稳恒电流的磁场
4.1 基本磁现象
4.1.1 基本磁现象
4.1.2 磁感应强度
4.1.3 磁感应线和磁通量
4.2 毕奥萨伐尔定律
4.2.1 毕奥萨伐尔定律
4.2.2 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4.3 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与安培环路定理
4.3.1 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
4.3.2 安培环路定理
4.3.3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4.4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4.4.1 洛伦兹力
4.4.2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4.4.3 霍尔效应
4.5 磁场对载流导线和载流线圈的作用
4.5.1 安培定律
4.5.2 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
4.6 磁介质及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4.6.1 磁介质的磁化
4.6.2 磁化电流
4.6.3 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4.7 电感
4.7.1 自感
4.7.2 互感
4.7.3 磁场的能量
习题4
第5章 时变电磁场
5.1 电磁感应现象
5.2 楞次定律
5.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4 位移电流
5.5 麦克斯韦方程
5.6 时变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5.6.1 H的边界条件
5.6.2 E的边界条件
5.6.3 B的边界条件
5.6.4 D的边界条件
5.7 坡印廷定理
习题5
第6章 平面电磁波
6.1 波动方程
6.2平面电磁波
6.3 均匀平面波的传播特性
6.3.1 理想介质中传播的均匀平面波的基本性质
6.3.2 导电媒质中的平面波
6.4 电磁波的极化
6.5 平面分界面的垂直入射
6.5.1 理想导体平面分界面的垂直入射
6.5.2 对理想介质平面分界面的垂直入射
*6.6 平面电磁波向平面边界的斜入射
6.6.1 波矢量k
6.6.2 平行极化波对理想导体平面的斜入射
6.6.3 垂直极化波对理想导体平面的斜入射
6.6.4 理想介质表面的斜入射
6.6.5 垂直极化波对理想介质分界面的斜入射
6.6.6 全反射和全折射
6.7 电磁波的色散和群速度
6.7.1 电磁波的色散
6.7.2 电磁波的群速度
习题6
第7章 电磁波辐射与天线
7.1 电磁振荡
7.2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7.3 滞后位
*7.4 电偶极子的辐射
*7.5 天线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参数
*7.6 接收天线
习题7
第8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应用
8.1 示波管
8.1.1 电子枪
8.1.2 偏转系统
8.1.3 荧光屏
8.1.4 示波管的电源要求
8.2 喷墨打印机
8.3 静电复印机
8.4 质谱仪
8.5 回旋加速器
8.6 电磁炉
8.7 电磁波谱及应用
8.7.1 电磁波谱的分类
8.7.2 电磁波谱的传播
8.8 通信
8.8.1 微波通信
8.8.2 卫星通信
8.8.3 移动通信
8.9 电磁干扰
8.9.1 电磁干扰的种类
8.9.2 电磁干扰三要素
8.9.3 干扰源分类
8.9.4 电磁干扰传播途径
8.9.5 电磁干扰的抑制
习题8
附录
附录1 圆柱坐标系
附录2 球坐标系
附录3 有关物理常数
参考文献
人们对于电的认识,最初来自于对摩擦起电现象和自然界的雷电现象的认识。两个不同质料的物体,例如丝绸和玻璃棒,经互相摩擦后,就能吸引羽毛、纸片等轻微物体。这表明两个物体经摩擦后,处于一种特殊状态,通常把物体处于这种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状态称为带电,并说它们分别带有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实验基础上指出,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而且自然界也只存在这两种电荷。为了区别起见,分别称为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和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带同号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带异号电荷的物体互相吸引,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电性力。电性力随电荷的异号或同号有吸引与排斥之分。根据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能够确定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简称电量,用符号g(或Q)表示,单位为库仑(C)。正电荷的电荷量取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取负值。
为什么摩擦可使物体带电?这可以从组成物质的微观结构加以说明。宏观物体(实物)都由分子或原子组成,而任何元素的原子都由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又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每一个质子所带正电荷量和电子所带负电荷量是等值的,在正常情况下,原子内的电子数和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等,从而整个原子呈电中性,因此,宏观物体将处于电中性状态,物体对外不显示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