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第1版于2007年问世,受到众多院校及同行们的支持和肯定。2012年根据我国安全科学发展的最新形势以及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学需求,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充实,于同年5月完成第2版修订,并于2014年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2版出版以来,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被不断用于安全系统工程的探索和实践中。第2版的某些内容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因此决定进行第3版修订。
此次第3版修订,在保持本书一贯特色的基础上,根据众多使用单位的反馈情况,在每章增加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补充了更具扩展性的复习题;并根据近年来我国安全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及实践成果对第2版中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更新。在第2章依据新的行业标准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典型案例;在第3章充实了事件树的基础理论和事故树软件等内容;在第4章补充了新的安全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在第5章充实了安全决策的相关内容和案例。这些修订力求能够反映当前安全系统工程的先进理论、理念和方法,同时突出教材内容对实践的指导性,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和提高。
本书第3版的修订工作,由中南大学徐志胜和武汉科技大学姜学鹏负责全书的整体规划及统稿工作,各章节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姜学鹏编写;第2章由杨振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陈长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编写;第3章由周西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姜学鹏编写;第4章由王飞跃(中南大学)和李树清(湖南科技大学)编写;第5章由黄锐(中南大学)和肖国清(西南石油大学)编写;第6章由徐志胜和卢颖(武汉科技大学)编写。
本书第3版得到了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及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资助,一些同行专家也对本书的再版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使本书更趋完善。
编者
第3版序序“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是在1958年建立的“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和1983年建立的“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国家教委将“安全工程”专业作为试办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1998年7月6日,教育部发文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代号:081002)属于工学门类的“环境与安全类”(代号:0810)学科下的两个专业之一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2901)属于工学学科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代码:0829)下的专业。
各高校安全工程本科每年招生数量可通过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学科教育数据和信息系统”查询(wwwcoshaorgcn)。
自2012年更名为“高等教育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系列规划教材”。。据“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自1958—1996年年底,全国各高校累计培养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8130人。近年,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05年年底,在教育部备案的设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75所,2005年全国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招生人数近3900名。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原来已设有与“安全工程”专业相近但专业名称有所差异的高校,现也大都更名为“安全工程”专业。专业名称统一后的“安全工程”专业,专业覆盖面大大拓宽。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更新,安全工程专业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学生毕业后的执业身份是注册安全工程师。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与专业的发展出现了不适应的新情况,无法满足和适应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为此,组织编写、出版一套新的安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已成为众多院校的翘首之盼。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级优秀出版社,在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根据当前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本着“大安全”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聘请了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一批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组织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审委”),决定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安全工程系列“十一五”规划教材”。并先后于2004年8月(衡阳)、2005年8月(葫芦岛)、2005年12月(北京)、2006年4月(福州)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材建设研讨会,就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问题反复进行了研讨,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以推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为宗旨,进行顶层设计,制订总体规划、出版进度和编写原则,计划分期分批出版30余门课程的教材,以尽快满足全国众多院校的教学需要,以后再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逐步增补。
由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学等课程构成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已被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学者认可并达成共识。本套系列教材编写、出版的基本思路是,在学科基础平台上,构建支撑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学原理与由关键性的主体技术组成的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体系,编写、出版系列教材来支撑这个体系。
本套系列教材体系设计的原则是,重基本理论,重学科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现状,体现人才培养要求。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本着“主编负责,主审把关”的原则,编审委组织专家分别对各门课程教材的编写大纲进行认真仔细的评审。教材初稿完成后又组织同行专家对书稿进行研讨,编者数易其稿,经反复推敲定稿后才最终进入出版流程。
作为一套全新的安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其“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体系新。本系列教材从“大安全”的专业要求出发,从整体上考虑、构建支撑安全工程学科专业技术平台的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程的内容安排,按照教学改革方向要求的学时,统一协调与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系列教材体系。
内容新。本系列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体系上的创新。它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特别注意各门学科基础平台课之间的关联,更注意后续的各门专业技术课与先修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的衔接,充分考虑了安全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各门课程教材间知识点的衔接、交叉和融合问题,努力消除相互关联课程中内容重复的现象,突出安全工程学科的工程学原理与关键性的主体技术,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有利于教学改革。
知识新。本系列教材的主编大多由长期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授担任,他们一直处于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在编写教材时,他们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引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装备、新法规等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成果和各校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充实与更新了知识点,增加了部分学科前沿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以适应时代对安全工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要求。本系列教材中凡涉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全部采用最新颁布的版本。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是人民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障。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如果人们失去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全世界平均每天发生约685万起事故,造成约2200人死亡的事实,使我们确认,安全不是别的什么,安全就是生命。安全生产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内外实践证明,安全生产具有全局性、社会性、长期性、复杂性、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安全生产工作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中,成为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在安全领域的集中反映。安全问题不仅对生命个体非常重要,而且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安全发展”的重要战略理念。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安全·生命·稳定·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安全科技工作者在促进、保证这一良性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安全科技人才匮乏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快培养安全科技人才也是解开安全难题的钥匙之一。
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培养现代安全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我深信,本套系列教材的出版,将对我国安全工程本科教育的发展和高级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十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为安全生产领域众多实际工作者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提供学习资料。当然,由于这是第一套基于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体系的教材,尽管我们的编审者、出版者夙兴夜寐,尽心竭力,但由于安全学科具有在理论上的综合性与应用上的广泛性相交叉的特性,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所依托的行业类型又涉及军工、航空、化工、石油、矿业、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诸多领域,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应用也涉及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各个方面,因此,本系列教材依然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不足,难免挂一漏万,诚恳地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支持,希望选用本系列教材的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给我们多提意见和建议。谨祝本系列教材在编者、出版者、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教学实践,获得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我们祝愿各个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越办越好,办出特色,为我国安全生产战线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国安全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亚洲安全工程学会主席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