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中学自1865年成立至今所走过的150年办学道路的真实记录和经验总结,让读者一睹上中不断创新的风采.全书共五章,分别是:忧国忧民探索近代新学教育之路,挽救国难探索中国师范教育之路,生生不息探索救亡图存教育之路,尊师重教探索社会主义教育之路,求真务实探索改革开放教育之路.图书资料详实,图片清晰,分析到位,说理中肯,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第二版说明
章 忧国忧民探索近代新学教育之路
节 近代沪上新学的历史开篇
一、敢为人先的高起点办学
1.传承中思变的精神
龙门楼的由来
龙门书院开办为何
由道台办书院的特殊背景说开去
2.为国育才的办学思想
储人才为国家所用
新一代口岸知识分子的代表
龙门士子
与日本学者的对话
上海城隍庙九曲桥旁的青铜像为何人
二、名师治校的办学理念
1.不重功名重德行
龙门师长对胡适之父的毕业寄语
书品、人品,鱼与熊掌可兼得
2.不求空谈重思辨
“东方黑格尔”的“五日一问”
朝中宰相两门生的“取重于世”
3.不逐名利重实用
投身边防事业的使命意识
龙门书院地理与海防方面人才为何频出
淡泊名利的龙门学子
第二节 居安思危的教育和管理
一、严字当头的招生与管理
1.招考严格,择优录取
鱼跃龙门非易事
“八行书”行不通
2.严谨有序的管理与运作
途遇学徒,望而知为院中人
龙门书院正式的课规
住院生按月根据读书业绩领取津贴
每日填写做事、读书日记
二、中西兼容的教育内容
1.重强国实学
令人耳目一新的龙门实学
所中国人办的新式小学
南洋公学总教习与中国早的大学校歌
2.重方域边学
同治《上海县志》开列的存院书目
晚清地理三杰
胡适之父胡铁花与台湾防务
姚文栋的边防、外交贡献
3.重英语与西学
姚明辉姚文栋之子回忆
由孙锵鸣学西文英语笔记说开去
三、学生为本的教学特色
1.明志求实
龙门分斋教学
治学的境界为“三知”
上海名绅李平书评说
2.质疑思过
龙门教学模式
胡适对龙门日记的口述
3.博览慎思
龙门书院注重藏书
外文原版藏书价值
龙门书院藏书初略统计
述评
第二章 挽救国难探索中国师范教育之路
节 领跑中国师范教育的龙门师范
一、融入世界潮流的师范教育
1.起步博采众长
兴学必先师范
从模仿日本中起步
美国现代教育之父杜威来校演讲
2.不拘程式变革
校址的变迁与学制的沿革
读经一科的废与立
部视学省二师报告
龙门书局的由来
五四运动对省二师的影响
47 北伐战争前后的省二师
二、占领初等师范教育的制高点
1.学习为我所用与改造
对小学教科书的商榷
学校二十年的真相
……
第三章 生生不息 探索救亡图存教育之路
第四章 尊师重教 探索社会主义教育之路
第五章 求真务实探索改革开放教育之路
结语:为“构建世界一流的中国名校”之上中梦而奋勇前行
《史品上中:菁英教育的缩影》:
1884年6月17日,冈千仞应邀参观龙门书院,龙门士子给其不同于吸食鸦片的代知识分子代表王韬的深刻印象与在敏感问题交锋上的由衷震撼。冈千仞在观后感中写道:“抵龙门书院,葛、姚二氏出迎。书院本李氏家园,应敏斋(宝时)为道台时买为书院,以待四方士子。有泉石之胜,竹树萧洒,亭台雅洁,略似我邦禅刹。堂壁录朱子白鹿洞揭辞,其设科一以经史宋学为主。延一问室供点心,赠刘融斋(熙载)著书六种,敏斋创书院聘致融斋督学政。弟徒慕德祠于学。”
龙门士子与冈千仞的两次笔谈,是在中日战争前夕,更具前瞻性。这说明日本学者关注中国,并以上海为重点,而上海的近代思想文化代表正是龙门学子。冈千仞在笔谈与参观龙门书院、蒙正书院(龙门学子张焕纶仿龙门书院创办)中也切实地感受到上海的新动向,这是他将两次笔谈的原件匆匆寄回国内发表(6月20日、7月1日发表在日本当时的《邮便报知新闻》上)的原因,日本的文化界对龙门士子的新思维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双方的交流反映了上海士子在对外交流中的积极进取精神,对话的核心是国家与民族利益,因此他们被认为是上海乃至中国有希望的一批文人。在这一方向上的深化,则更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难得一见的例子。(参见易惠莉:《中日知识界交流实录:冈千仞与上海书院士子的笔话》)
上海城隍庙九曲桥旁的青铜像为何人
凡去过上海城隍庙旅游的人,都会注意到九曲桥旁湖心亭前,屹立着一尊铜像,他就是曾在龙门书院读过十年书的李平书。论官位,他至民政总长,相当于上海道台,时间不到一年,此前此后,官比他大、时间比他长的人有的是;他只是举人出身,进士没考上,在求取功名上不能算出类拔萃;论学术,他虽有宏论卓识,也称不上学富五车。那么,为何上海把县城中心的这个标志性位置留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