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织物结构与设计(第5版) 定 价:¥42 中 教 价:¥32.34 (7.70折) 库 存 数: 0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机织物组织结构及织物分析方法、织物外观形成原理及上机工艺要求;纹织物的装造、电子提花原理;服用纺织品设计的基本内容及形式,棉、毛、丝、麻、化纤等不同风格大类典型产品的风格特征及设计实例;机织物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知识及设计实例。<br>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纺织院校纺织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纺织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br> <br>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材建设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教学改革要求,与时俱进,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成为院校和出版人共同努力的目标。201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教高[2011]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要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教材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实施教材精品战略、加强教材分类指导、完善教材评价选用制度为着力点,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意见》同时指明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即要以国家、省(区、市)、高等学校三级教材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提升教材整体质量,同时重点建设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加强实验实践类教材建设,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要实行教材编写主编负责制,出版发行单位出版社负责制,主编和其他编者所在单位及出版社上级主管部门承担监督检查责任,确保教材质量;要鼓励编写及时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最新趋势的教材,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要根据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需要,注重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教材特色鲜明、品种丰富。避免相同品种且特色不突出的教材重复建设。 br 随着《意见》出台,教育部于2012年11月21日正式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的通知》,确定了1102种规划教材书目。我社共有16种教材被纳入首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 br 本科国家级教材规划,其中包括了纺织工程教材7种、轻化工程教材2种、服装设计与工程教材7种。为在“十二五”期间切实做好教材出版工作,我社主动进行了教材创新型模式的深入策划,力求使教材出版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发展相适应,充分体现教材的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使教材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br (1)坚持一个目标——服务人才培养。“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体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需要和不同教学对象需要,编写推介一大批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体系。 br (2)围绕一个核心——提高教材质量。根据教育规律和课程设置特点,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教材附有课程设置指导,并于章首介绍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及专业技能,增加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理论、研究热点或历史背景,章后附形式多样的习题等,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 br (3)突出一个环节——内容实践环节。教材出版突出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注重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设置教材内容,增加实践、实验内容。 br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材建设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教学改革要求,与时俱进,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成为院校和出版人共同努力的目标。201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教高[2011]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要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教材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实施教材精品战略、加强教材分类指导、完善教材评价选用制度为着力点,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意见》同时指明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即要以国家、省(区、市)、高等学校三级教材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提升教材整体质量,同时重点建设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加强实验实践类教材建设,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要实行教材编写主编负责制,出版发行单位出版社负责制,主编和其他编者所在单位及出版社上级主管部门承担监督检查责任,确保教材质量;要鼓励编写及时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最新趋势的教材,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要根据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需要,注重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教材特色鲜明、品种丰富。避免相同品种且特色不突出的教材重复建设。<br> 随着《意见》出台,教育部于2012年11月21日正式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的通知》,确定了1102种规划教材书目。我社共有16种教材被纳入首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br> 本科国家级教材规划,其中包括了纺织工程教材7种、轻化工程教材2种、服装设计与工程教材7种。为在“十二五”期间切实做好教材出版工作,我社主动进行了教材创新型模式的深入策划,力求使教材出版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发展相适应,充分体现教材的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使教材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br> (1)坚持一个目标——服务人才培养。“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体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需要和不同教学对象需要,编写推介一大批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体系。<br> (2)围绕一个核心——提高教材质量。根据教育规律和课程设置特点,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教材附有课程设置指导,并于章首介绍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及专业技能,增加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理论、研究热点或历史背景,章后附形式多样的习题等,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br> (3)突出一个环节——内容实践环节。教材出版突出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注重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设置教材内容,增加实践、实验内容。<br> (4)实现一个立体——多元化教材建设。鼓励编写、出版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教学需要的不同风格和特色教材;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与行业合作编写实践教材;鼓励编写、出版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授课型教材和辅助型教材;鼓励开发中外文双语教材、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材;探索与国外或境外合作编写或改编优秀教材。<br> 教材出版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出版高质量的教材,出版社严格甄选作者,组织专家评审,并对出版全过程进行过程跟踪,及时了解教材编写进度、编写质量,力求做到作者权威,编辑专业,审读严格,精品出版。我们愿与院校一起,共同探讨、完善教材出版,不断推出精品教材,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br>
荆妙蕾,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部,教授,长期从事“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br>
绪论 br
一、织物与织物结构 br 二、织物分类 br 三、纺织品的新发展 br 四、织物的量度 br br br 第一章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 br 第一节织物的形成及织物组织概述 br 一、织物的形成原理 br 二、织物组织概述 br 第二节织物上机图 br 一、织物上机图的组成 br 二、上机图的画法 br 三、组织图、穿综图与纹板图的相互关系 br 绪论<br> 一、织物与织物结构<br> 二、织物分类<br> 三、纺织品的新发展<br> 四、织物的量度<br> <br> <br> 第一章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br> 第一节织物的形成及织物组织概述<br> 一、织物的形成原理<br> 二、织物组织概述<br> 第二节织物上机图<br> 一、织物上机图的组成<br> 二、上机图的画法<br> 三、组织图、穿综图与纹板图的相互关系<br> 第三节织物分析<br> 一、取样<br> 二、鉴定织物的类别与用途<br> 三、确定织物的正反面<br> 四、确定织物的经纬向<br> 五、测定织物的经纬纱密度<br> 六、概算织物单位面积质量<br> 七、分析织物的组织及色纱的配合<br> 八、测定经纬纱缩率<br> 九、测算经纬纱线密度<br> 十、确定纱线的捻度和捻向<br> 十一、鉴定经纬纱原料<br> 思考题<br> <br> <br> 第二章织物组织与应用<br> 第一节三原组织及其织物<br> 一、原组织的概念及基本特征<br> 二、三原组织<br> 三、三原组织的特征比较<br> 第二节变化组织及其织物<br> 一、平纹变化组织<br> 二、斜纹变化组织<br> 三、缎纹变化组织<br> 第三节联合组织及其织物<br> 一、条格组织<br> 二、绉组织<br> 三、透孔组织<br> 四、蜂巢组织<br> 五、浮松组织<br> 六、凸条组织<br> 七、网目组织<br> 八、平纹地小提花组织<br> 九、色纱与组织的配合——配色模纹组织<br> 第四节复杂组织及其织物<br> 一、复杂组织的概念和分类<br> 二、重组织<br> 三、双层组织<br> 四、多层组织<br> 五、凹凸组织<br> 六、起毛组织<br> 七、毛巾组织<br> 八、纱罗组织<br> 思考题<br> <br> <br> 第三章纹织物的装造与设计<br> 第一节概述<br> 一、纹织物<br> 二、提花机龙头及编号<br> 三、提花机龙头规格<br> 四、提花机龙头开口的基本原理<br> 第二节提花机装造<br> 一、通丝的计算和准备<br> 二、目板及目板的计算<br> 三、通丝穿入目板的方式<br> 四、目板挑列<br> 五、挂综<br> 六、穿经过筘<br> 第三节纹织物设计<br> 一、传统纹织物设计<br> 二、纹织CAD/CAM<br> 第四节纹织物实例<br> 一、单层纹织物<br> 二、毛巾织物<br> 思考题<br> <br> <br> 第四章织物几何结构的概念<br> 第一节织物几何结构概述<br> 一、织物内纱线的几何形态<br> 二、织物厚度的概念<br> 三、织物的几何结构相<br> 第二节织物紧度与织物几何结构相的关系<br> 一、织物紧度的概念<br> 二、织物的紧度与织物几何结构相的关系<br> 第三节织物织缩率与织物几何结构相的关系<br> 一、织物织缩率与织物结构相的关系<br> 二、等结构相织缩率关系图<br> 思考题<br> <br> <br> 第五章服用织物设计<br> 第一节服用织物设计概述<br> 一、织物的风格和性能<br> 二、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br> 三、织物的设计原则<br> 四、织物设计的过程<br> 第二节织物设计的内容及形式<br> 一、织物设计的内容<br> 二、织物设计的形式<br> 第三节棉型织物设计<br> 一、棉型织物的特点及分类<br> 二、常见棉型织物的风格特征<br> 三、棉型织物的规格设计及上机计算<br> 四、棉型织物设计实例<br> 第四节毛型织物设计<br> 一、毛型织物的分类及编号<br> 二、精纺毛织物设计<br> 三、粗纺毛织物设计<br> 第五节麻型织物设计<br> 一、麻型织物的类别<br> 二、麻型织物的风格和服用特征<br> 三、麻型织物主要结构参数设计<br> 四、麻型织物的设计<br> 五、麻型织物设计实例<br> 第六节丝型织物设计<br> 一、丝型织物的特点及分类<br> 二、丝型织物主要结构参数设计<br> 三、素丝织物规格与上机计算<br> 四、丝织物设计实例<br> 第七节新型化纤织物设计<br> 一、新型化学纤维及特点 <br> 二、化纤织物设计<br> 三、化纤织物的设计实例<br> 思考题<br> <br> <br> 第六章机织物计算机辅助设计<br> 第一节小提花织物CAD的基本功能及应用<br> 一、小提花织物CAD的主要模块组成<br> 二、小提花织物CAD软件的操作步骤及基本功能<br> 三、小提花织物CAD仿真模拟设计实例<br> 第二节纹织物CAD系统功能及应用<br> 一、纹织CAD系统的主要任务和功能<br> 二、纹织CAD设计步骤及设计要点<br> 三、纹织物CAD设计实例<br> 思考题<br> <br> <br> 参考文献<br> <br> 附录<br> 附录一部分坯织物规格和技术条件<br> 附录二有关本色棉布、色织物、中长纤维织物的染整<br> 附录三常用毛织物的结构参数<br> 附录四丝织物常用经纬组合<br> 绪论<br> 我国的纺织工业是外向型程度很高的产业,产品出口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纺织品贸易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外汇资金,在国际贸易中享有较强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工业主要依靠比较优势,纺织面料的国际竞争力不高,纺织企业的面料开发和设计能力还比较薄弱,设计开发上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品牌,纺织品品种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新的竞争格局,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纺织工业的持续发展。当前,全球纺织行业已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发达国家在纺织业发展中注重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创新力度,把新材料、信息网络、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br> 现代纺织产品不仅要满足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与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和谐,而且要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衣着时尚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为使我国纺织行业产品向高档化、新型化、多样化和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方向发展,应加强高仿真、功能性、差别化及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个性化、时尚化、低碳绿色纺织消费品,提高附加值。产品的风格、性能应符合流行时尚、品质高、功能全。我国的新型纺纱、新型织造、新型染整技术和设备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有较大幅度增加,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文化含量,以及它所创造的品牌价值,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br> 根据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事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织物组织结构知识和产品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具备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市场分析和开拓能力,能够对纺织面料的色彩、图案、织纹、质地、功能、风格等进行综合设计。为进一步掌握纺织品创新设计、纺织工艺设计、纺织品服装贸易与检测等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设置了《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机织物中经纬纱交织的规律和织物设计的内容与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织物分析试验、小样试织实验和习题练习、相应产品设计计算机上机等环节,使学生做到:<br> (1)系统地掌握织物组织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各种组织对织物外观的影响,并掌握来样分析技能。<br> (2)学会织物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及小样试织的方法。<br> (3)掌握利用CAD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织物设计的方法。<br> (4)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流行趋势的变化,关心生产及市场销售信息,注意搜集、分析样品资料,关注纺织科技发展前沿知识。<br> (5)了解服用纺织品的风格、性能特征及设计依据,掌握织物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并能够对织物进行创新设计。<br> 织物的基本知识概述如下。<br> <br> 一、织物与织物结构<br> 广义的织物(fabric)指的是采用纤维(fiber)或纱线(yarn)按照一定的加工方法形成的片状集合物。根据结构和加工原理的不同,它可分为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和其他结构的织物。<br> 由相互垂直排列的两个系统的纱线,在织机上按一定规律交织而成的制品,称之为机织物(wovenfabric),<br> 简称织物。<br> 在织物内与布边平行的纵向(或平行于织机机深方向)排列的纱线称为经纱(线)(warp,warpyarn)。与布边垂直<br> 的横向(或垂直于织机机深方向)排列的纱线称为纬纱(线)(weft,fillingyarn)。经纱和纬纱在织物中互相浮沉,<br> 进行交织以形成织物。<br> 织物结构(fabricconstruction)一般指织物的几何结构,反映经纬纱线在织物中的几何形态,即经纱和纬纱在织物中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织物结构对织物的机械物理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会影响织物的外观效应。织物所采用的原料、纱线的线密度、织物密度的配置和经纬纱的交织规律等都是织物结构的参数。<br> <br> 二、织物分类<br> (一)按构成织物的原料分<br> 1.纯纺织物(purerawfabric)指经纬纱均采用同一种纤维为原料纺成纱织成的织物。包括以下几种类型。<br> (1)棉织物(cottonfabric):如细布、府绸、卡其、普通绒布等。<br> (2)毛织物(woolfabric):如凡立丁、派力司、贡呢、花呢、麦尔登、女式呢等。<br> (3)长丝织物(filamentyarnfabric):包括桑蚕丝、柞蚕丝、人造丝、化学纤维等长丝织成的织物。如电力纺、双绉、乔其纱、塔夫绸等。<br> (4)麻织物(bastfabric):有苎麻织物、亚麻织物、大麻织物等,如夏布、麻布等。<br> (5)矿物性纤维织物(mineralfiberfabric):如石棉防火织物、玻璃纤维织物等。<br> (6)金属纤维织物(metallicfiberfabric):如金属筛网等。<br> 2.混纺织物(combinationfabric)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纤维混纺的经纬纱织成的织物。随着化纤生产的发展以及各种新型纤维的出现,混纺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混纺织物可以发挥各种纤维的优势,改善面料的风格,丰富其功能。如涤棉(T/C)混纺织物、毛涤(W/T)混纺织物、涤黏(T/V)混纺织物等。<br> 3.交织物(unionfabric)指经纱和纬纱采用不同的纤维纺成纱交织而成的织物。如蚕丝和人造丝交织的古香缎;棉经、毛纬的棉毛交织物;毛丝交织的凡立丁;丝棉交织的线绨等。<br> (二)按织物用途分<br> 1.服用纺织品(wearingfabric)用于服装的各种纺织面料。如内衣、外衣、裤料、裙子、职业装、休闲装、礼服等。织物可为平素、色织条格、小提花、大提花、印花等。要求织物实用美观,舒适卫生。<br> 2.装饰用纺织品(decorativefabric)用于美化室内环境的实用纺织品的总称,即我们常说的家用纺织品。要求舒适、美观、艺术化和功能性相结合。一般可分为地面装饰类、墙面贴饰类、挂帷遮饰类、家具覆盖类、床上用品类、盥洗用品类、餐厨用品类及纤维工艺美术品八大类。如台布、窗帘、沙发布、巾被、床罩、壁挂、贴墙布、地毯等。<br> 3.产业用纺织品(industrialtextiles)是专门用于各种高性能或高功能要求的纺织品,使用中不以美观而以织物的功能特性为主。我国把产业用纺织品分成十六大类,包括工业、农业、渔业、医疗卫生、科学技术、交通、军工国防、宇航等用途的织物。如宇航服、均压服、原子能防护服、人造血管、人工肌腱、寒冷纱、土工布、滤布等。<br> (三)按加工方法分<br> 1.机织物(wovenfabric)在织机上由经纬纱按一定的规律交织而成的织物。其应用最为广泛。<br> 2.针织物(knittedfabric)由纱线单根成圈或多根平行纱成圈相互串套,由针织机加工而成的织物。如羊毛衫、内衣、运动衣、棉毛衫等。<br> 3.编织物(braid)用若干根纱(或丝、线)相互绞辫而成的织物。如绳和较狭的编织带等。<br> 4.非织造布(nonwovenfabric)又称无纺布,由纤维层经过摩擦、抱合、黏合等加工方法构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如服装黏合衬、人造毛皮、地毯、篷盖布、土工布、包装材料等。<br> 5.三维立体织物(three-dimensionalwovenfabric)通过特殊的编织技术在三维空间按所需的方向结构编织成块状体、圆筒体等特殊形状的立体机织物。<br> (四)按织物组织分<br> 1.原组织织物(elementaryweavefabric)又称基本组织织物,包括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织物。<br> 2.小花纹组织织物(huckabackweavefabric)将原组织加以变化或配合而成,包括变化组织织物和联合组织织物。<br> 3.复杂组织织物(composedweavefabric)由若干系统的经纱和若干系统的纬纱交织而成,这类组织能使织物具有特殊的外观效应和性能。<br> 4.大提花组织织物(jacquardfabric)又称为纹织物,是利用提花织机织成的织物,一个组织循环纱线数可达到数千根以上。<br> <br> 三、纺织品的新发展<br>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逐渐融入纺织工业,产品的应用价值的提升和附加功能成为产品设计开发的方向。纺织品设计工作涉及纺织原料、纺纱、织造、染整等诸多技术领域,因此,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全方位设计正逐渐成为现代纺织品设计的重要特征,功能性和环保型纺织产品将成为21世纪纺织品主流。要求服装纺织品具有良好的穿着舒适性,能够透湿、透气、柔软、有弹性,同时具有环保性,并具备多种功能,如防雨、防风、防潮、防霉、防蛀、防臭、抗紫外线、抗静电、阻燃、保健等。<br> 在服用织物、装饰用织物、产业用织物这三大用途领域中,纺织纤维品种已不仅局限于棉、毛、丝、麻及普通化学纤维。新型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应用赋予面料新的风格和性能特征。天然纤维向精加工和深加工方向发展,在保持原有性能的基础上,进行改性处理,如彩色棉纤维、彩色羊毛等彩色纤维,可以部分避免由于印染造成的纺织品及废水污染,做到无污染、纯天然;再如改性羊毛纤维中的丝光羊毛丝、防缩羊毛生产的毛纺产品均能达到防缩、机可洗效果。产品光泽更亮丽,有丝般光泽,手感更滑糯,有羊绒感。化学纤维向仿真、超真及功能性方向发展,化纤已占到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70%以上,化纤的发展方向为高仿真、功能性、多功能复合等差别化纤维,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根据服装面料、装饰用布和产业用布的发展需求,归纳为十个字:“健康、舒适、环保、功能、安全”。Tencel(天丝)、莫代尔、大豆纤维、竹纤维的出现改善了纤维的品质,防止纤维在制造过程中对环境产生污染,有利于环保。超细纤维为改造化纤的吸湿、透气、柔软、悬垂性提供了条件;弹性纤维,如美国杜邦的莱卡提高了面料的弹性和穿着舒适性;吸湿排汗纤维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表面有众多的微孔沟槽,截面呈多槽孔异形,可以迅速将皮肤表面的湿气或汗水通过芯吸作用传递到纤维外层而蒸发,适宜做运动服。<br> 从服装面料的现状看,织物的原料、组织结构及后整理等的复合化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技术的流行趋势之一。织物采用单一原料或两种原料的越来越少,多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将占主导地位,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性质不同,且各具优缺点,根据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混纺比,可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改善了纱线的可纺性,提高了产品的服用性能,并使面料向轻薄化方向发展。当前,一些流行的混纺产品采用的原料少则2~3种,多则4~6种纤维,主要根据不同产品的用途和档次进行配比,以达到改善产品性能的目的。<br> 在织物的纱线和组织结构设计上,纱支、线密度呈现多样化。纱线结构变化多种多样,当前流行的纱线有混色纱、花式纱、粗细纱、雪尼尔纱等。在产品开发时,可采用丝束与膨胀疏体纱相结合;花式纱线与传统纱线相结合;金属纱与天然纤维相结合;粗细纱间隔;单纱、股线相配合;应用强捻纱、包芯纱、包覆纱等赋予织物特殊风格。在组织结构上,采用高支高密设计;双层、三层织物结构设计;具有各种表面效果的织物设计等使面料的品种、风格、性能更加丰富,应用领域更加广泛。<br> 此外,由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之相适应的染整加工新技术成为技术开发的又一方向。产品通过各种印染后整理,产生了质的变化,提高了附加值,如磨毛整理,使织物细腻;涂层整理,使织物防水透气、防油污;形态记忆整理,使织物防皱、防缩,达到穿着舒适、机可洗、洗可穿的程度。多种后整理与功能性相结合也是产品的发展趋势。如面料和服装的绿色环保性能、抗静电性、抗紫外线、阻燃性、保健性、抗菌性、耐污性等各种功能整理赋予了织物强大的生命力。再有,高性能、多功能的新型化学纤维形成了纤维行业的高新产业体系,产品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性、高感性、高吸湿性、防水透湿性、抗静电及导电性等,涉及机织、针织、非织造织物,在三大用途织物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发展前景。<br> 产业用纺织品是技术性纺织品,其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大,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纺织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br> 三向织物、各种新型复合材料、三维织物等在产业用织物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r> 三向织物是由三个系统的纱线互相形成一定的角度而织成,如图1所示。根据对三向平纹织<br> 物和一般平纹织物的对比实验可知,三向平纹织物的硬挺度和剪切刚度都比在单位面积中有<br> 同等数目交织点的一般平纹织物高。因此,三向平纹织物应用于需要疏空而机械性能稳定<br> 的场合,用作组合物体的增强材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br> 复合材料是用适当的方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性能比其组合<br> 材料更加优异的新型材料。利用纤维、纱线和纺织品(如编织物、非织造布等)作增强材<br> 料,高聚物(如树脂、塑料等)作基体材料的复合材料发展迅速,应用广泛。<br> 三维织物又称3D织物,是由三维编织技术加工制作的一种三维立体织物。图2所示为一种三<br> 轴织物。三维编织技术是用各种方法使织物中的纱线按照构件受力后的应力方向排列成一个<br> 整体的新型工艺,目前主要用于三维复合材料预制品的编织。三维编织织物与用平面织物经<br> 立体缝合得到的三维织物不同,三维编织织物几乎没有强度相对较弱的结合部,因而削弱了<br> 应力集中的<br> 现象。三维编织织物的整体性好,可以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因此,被广<br> 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国防、汽车船舶、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br> <br> 图1三向平纹结构的织物示意图<br> <br> <br> 图2三轴织物结构<br> <br> <br> 四、织物的量度<br> 织物具有长、宽、厚和质量几项量度指标。<br> 1.织物的长度(匹长)以米为单位。织物的匹长视织物的质量或厚度而定。在生产和运输条件<br> 许可且在贸易上没有规定的情况下,织物匹长以较长为宜。这样,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辅<br> 助劳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等厚度的织物匹长,多数采用40m左右为一匹。<br> 2.织物的幅宽以厘米为单位。织物幅宽应根据织物的用途和生产设备情况而定。<br> 3.织物的厚度以毫米为单位。<br> 4.织物的质量指每平方米的无浆干燥质量,以克为单位。<br> 织物按其质量可分为轻型、中型、厚重型三种类型。在服装用织物方面,厚重型织物一般用<br> 于冬季外衣,轻型织物一般用于内衣和夏季服装。<br> <br> <br>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