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教材作为经济学院建院以来重要的成果之一,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 强调与国际先进接轨原则
每部教材的编写充分反映了相关领域内国际*先进的理论、方法与思想,并用符合教学特点的语言撰写出来。力图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前沿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当今经济现实发生背后的原因和作用机理。尽力将国际经济活动的*新数据融入新教材,以充分反映与国际先进接轨的时代性。
2. 强调中国特色原则
每部教材的编写在充分反映相关领域内国际*先进的理论、方法与思想的基础上,注意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中国金融、中国投资和中国制度的成功案例,不仅反映了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而且深入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每部教材力图将国际经济基本理论教学融入中国问题分析,并力图引导高年级学生用国际视角去思考本土问题。
3. 强调应用导向原则
每部教材的编写在系统地论述经济理论的同时,强调这一学科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即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当前的实际。各章之后均附有可供分析和讨论的习题和案例思考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较为全面深入的体验和理解。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实例,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4. 强调阅读导向原则
每部教材的编写注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具有启发性,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增加可阅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深奥的知识。每部教材内容丰富,基础理论严谨,专栏独特,案例典型,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对内容理解、消化和吸收,充分体现了“实用、新颖、有趣”,为广大财经学子开辟了一条通往学术殿堂的道路。
希望这套教材的出版,能为改变我国经济学人才短缺的现状和培养理论与实务兼备的经济学人才贡献出微薄之力。由于自身理论和实践认识水平所限,特别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这套教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任课教师和使用本系列教材的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后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勤工作,经过反复论证,使丛书得以正式出版。
编委会
2012年7月[2]国际财务管理丛书序
世界经济形势的变迁,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欧债主权危机、英国脱欧到埃及货币危机,甚至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都直接引发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政策的改变。这些危机带来的金融冲击与经济的关联,体现全球经济环境一直处于不断自我调整与变迁的进程中,对微观主体——跨国公司的影响,无疑也引发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格外关注。因此,如何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财务管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中,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战略,赢得公司核心竞争力优势,愈发显得重要与关键,也推动国际财务管理理论与应用策略的调整与改革,凸显国际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国际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国内财务管理的简单延伸,伴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各国的汇率、税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市场、会计制度以及基本环境的不同,国际财务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一直发生着很大的演变。国际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在国际经济条件下,国际企业从事跨国性生产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特殊领域财务管理问题,是现代化财务管理在国际领域的延伸。本书以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崛起为引子,引出国际财务管理的概念,由浅入深地讲述国际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本书特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合理的教材体系
本书基于国外学者Cheol S.Eun和Jeff Madura的经典原文教材与相关资料素材,借鉴相应的理论体系和案例,同时,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摒弃以往国际金融宏观理论和间接投资理论,清晰简洁地构架出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国际投融资的财务管理架构,分为两个主干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分析和跨国公司的投融资财务管理策略分析。前者包括绪论、国际银行和国际货币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外汇衍生市场五个部分;后者包括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融资管理、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国际营运资金管理、国际税收管理、国际资本预算管理六个部分。本书的逻辑结构清晰明了,避免同类教材章节众多、层次混杂而知识重复的现象,突出国际财务管理内容的特殊性。
2. 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经营的需要与应用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实践应用的基石,本书的*个主干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分析强调基本概念,使后续各章学习变得更为容易。对于层次较深的话题,本书在每章的内容中,选择适当的角度或者是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以专栏的方式引用实例加以解释;同时,还适当地援引一些精心选编的案例和习题,以强化知识点,让读者自己去分析和拓展,使读者能够掌握一种分析框架,目的就是增加本书的实践性和可读性,有助于读者从各种角度理解和掌握国际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策略应用。另外,结合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国际投融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适当吸收*新的金融理论和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动态、特征与发展规律,深入浅出,重点强调如何运用金融市场的交易设计风险规避策略,保证金融理论的时效性与应用的可操作性。
3. 增加案例与习题的编写,突出学生洞察力
本书结合各高等院校《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教学的需求,充分发挥双语教学优势,适应培养开放经济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借鉴原版教材的国外案例,编制简化且容易分析的中文专栏、案例与习题部分,帮助学生运用金融和财务理论来制定和选择财务规划策略,体现教材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特点,弥补现有国内教材的不足,改进国外原版案例的国内适用性,增强教学效果。
本书主要是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同时也可作为MBA学生,银行、咨询和培训等行业的从业者重要的参考书与培训教材。在编写书稿时,我们力争充分利用多年来在该领域所积累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对国际财务管理方面的*新观点进行清晰而全面的阐述,希望能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同时,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读者触类旁通,熟悉掌握金融财务理论的应用。
同时,感谢我的学生杨振兴、白雨露、王昳儿、董建言等对书稿的校对与修订,也感谢我的女儿和家人所给予的无私之爱、理解与支持,每个挑灯未眠之夜的耕作,无不与爱的温暖息息相关,对于本书稿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一并表示来自心底的深深欣慰和谢意!
梁艳
2017年1月[2]国际财务管理
第1章
国际财务管理绪论
1.1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崛起[4/5]1.1.1世界经济全球化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进程由来已久,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以来,原先各个相互分离的区域性市场逐渐连接成世界市场,并且随着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尤其是世界生产力的增长和大规模资本输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市场的密网之中,世界各国开始走向世界经济全球化。1985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T.莱维在《谈市场的全球化》中使用“全球化”来形容前20年世界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生产、贸易、资本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流动,科学技术不仅获得巨大发展,还开始成为全球的共享资源。因此,世界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互相开放,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转移、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济有机体。它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1.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得以初步形成。首先,第二次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第二次科技革命,从蒸气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从以纺织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革命进入以钢铁、石化、电器、机械、汽车为代表的重化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新的大发展。从1873年到1913年,世界工农业生产增长4倍以上,其增长速度超过历史任何时期。世界贸易量增加2倍,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从50个增加到100多个。其次,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巨大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这一时期的电车、汽车、铁路、铁制轮船成为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电话、无线电、电报成为新的通信手段,大大缩短时空距离,为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全世界铁路长度增加4倍,世界轮船总吨位增加1倍。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又把欧洲和亚洲连接在一起,航程缩短几千海里,大大促进世界范围的商品贸易、资本输出和人口流动的发展。*后,世界货币(黄金)的确立及金融网络的形成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这一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过渡到金本位制,为世界市场上各种货币的价值提供一个互相比较的价值尺度,从而把各国的价格结构联系在一起。同时,西欧和美国的银行建立了许多海外分支,发展了保险业务和通信网络,把世界市场上的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 “一战”至“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
然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存在诸多矛盾。其中,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冲击、*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其后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冷战,均以不同方式阻碍并打乱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作为稳定和调节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运而生。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经济全球化从自发过程开始走向制度化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将工业化进程引向新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新时期,即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正是在这个历史阶段,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苦心经营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非、拉殖民地国家摆脱悲惨的殖民统治,建立起自己当家做主的新国家,同时也与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
[2]国际财务管理第1章国际财务管理绪论3. “冷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世界各国*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成为*高目标,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新潮流,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前所未有的上升势头,并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的突出标志表现在: 以微电子、生物工程大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得到深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跨国公司不仅在数量上、规模上有了更大发展,而且其经营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突出地体现在企业跨国并购的形式、数量和规模均有了重大发展,许多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移向海外,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空前提高;出现不同制度国家的体制创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转轨,*终消除市场经济全球化障碍,市场经济成为涵盖整个世界的经济体制;同时,WTO(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使世界经济运行日益规范化和规则化,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全球畅通,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世界经济取得空前大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又出现前所未有的上升势头,并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力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得到全面发展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生产力国际化速度大大加快,世界经济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和依赖不断加深。生产力的国际化表现在零部件和半成品而不是*终产品的生产专业化发展。例如,在现代化机器制造业中,仅仅15%~20%的机器零件是专用的,其余80%~85%的零件是批量生产的、标准化的和可相互替换的统一化产品,适用于各种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之间30%以上的贸易是协作产品的供应。因此,在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国际化的影响下,生产也日趋走向国际化。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世界上*大的382家跨国公司海外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971年的30%上升到1980年的40%,约占非社会主义国家各国总产值的28%。1987年,理查德、柯克兰在美国《幸福》杂志中指出: “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国家中设厂生产,把全世界当作自己的工厂和市场,这些公司在全世界非农产品货物的出口份额中比重占据一半以上,其产品真正成为‘全球工厂’的产品。”因此,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当代世界社会生产力越来越要求生产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又要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也就是要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都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互相开放、互相依存、加强合作,这也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2) 国际分工日趋深化和扩大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国际分工不仅在内容上发生变化,其性质也在变化。过去的国际分工是工业国和农业国家之间粗线条的分工,战后的国际分工迅速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和部门内部的分工,进而走向工业程序之间的分工,这也是现代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生产国际化,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生产的国际化,导致工艺过程层次上的直接国际分工,参与国际分工本身已成为生产正常发展的基本前提。例如,生产波音747飞机需要近450万个各种零部件,分别由众多国家的1 600多个公司供应,没有国家间的合作便不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
(3) 世界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1948—1973年的黄金时代,这段时间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黄金时代。1960—1970年世界出口量平均增长率为8.5%。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经济出现危机,国际贸易出现下降,但是,总的来看,1945—1987年,国际贸易量平均增长仍旧超过1945年前的历史水平。从有形贸易发展来看,1986年世界出口值首次超过3万亿美元大关。1987年,在世界经济增长不到3%、发达国家生产增长约4%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总额超过2.45万亿美元。1980—1987年,世界物质产品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5%,世界有形贸易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表明战后几十年间,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世界经济的关联性更加紧密。
(4) 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
金融开始总是被认为附属于贸易,国际金融活动仅仅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一部分。如今,国际金融活动已经作为一种能动力量把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据估计,仅在欧洲美元市场上至少有一万亿美元在流动,一年借贷款约为75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贸易总额的25倍,世界外汇市场的交易累计额也十几倍于世界贸易总额。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出现网络式辐射的金融市场全球化的特征。东京、香港、苏黎世、伦敦、纽约相互接应,使全球金融活动可在24小时内不间断进行。全球化的金融机构以纽约、伦敦、东京为核心,以法兰克福、苏黎世、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米兰、斯德哥尔摩、蒙特利尔、香港、新加坡、卢森堡、巴哈马、巴拿马等为基本辐射区域,以埃及、突尼斯、约旦、科威特、阿联酋、巴巴多斯、百慕大等奉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为辐射圈,形成纵横交错的金融网络。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金融业务的自由化趋势。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宣布取消或减少对债券投资的利息征税,放宽外国企业发行债券的财务限制,实行外汇买卖和存款利率的自由化,不断加快本国货币和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因此,许多国家的金融业务,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务已经打破国界,难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形成真正的世界统一的金融市场;金融技术革命,尤其电信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金融技术的运用,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以及各个不同体系的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市场关系高度依存。
(5) 欧元时代的来临
1999年欧元的产生,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事件。截止到2008年1月1日,15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中,超过3.18亿的欧洲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欧元。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由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ECB)制定的,部分依照德国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模式。欧洲中央银行在法律上负有保障欧元区货币稳定的责任。被称作“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曾指出: “欧元区的产生将会逐渐地,但是必然会在优化货币政策的角度和货币的适用范围上与美元区发生冲突。”欧元体系将15个国家重组,统一使用欧元,给欧洲金融体系带来变革,促使形成一个覆盖整个欧洲大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可以和美元媲美的资本市场。正是由于欧元资本市场的巨大作用,才导致在欧洲奉行大规模的跨行业收购及兼并中很少有银行资本参与。自从*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元就代替英镑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主流货币,货币汇率以美元标价和结算,类似地,像汽油、咖啡、小麦和黄金的日常美元结算交易都体现了美元的强势主导统治地位、成熟开放的货币市场、稳定的物价以及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美元的主导地位也赋予美国很多特权,例如,美国可以发生大量的贸易逆差而不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还可以大规模用美元进行国际贸易而不需要考虑汇率风险。然而,一旦贸易商真正开始使用欧元作为结算、流通和储存的货币,美元不得不与欧元分享上述特权。
总之,战后国际形势日趋缓和,世界市场迅速扩大,各国间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各国经济越来越深地卷入到统一的世界市场之中,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南南之间、南北之间,而且东西方之间,相互依存关系都在不断加强,世界经济正在迅速地不可逆转地相互交织在一起。
1.1.2跨国公司的崛起与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几乎与整个20世纪同步。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杜邦、诺贝尔、胜家等跨国公司的先驱,不过是在国外有一两家工厂,海外产值总计不会超过100万美元。后来,跨国公司已经遍及全球,发展成为超级庞然大物。《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4万家跨国公司拥有25万国外分支机构,其全球海外销售额超过6万亿美元。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额约占国际投资总额的90%,同时还掌握和控制着全球研究与开发费用的80%~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国际商品贸易的50%~60%。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存量在1995年为2.6万亿美元,仅1995年全年国际直接投资量就达2 300亿美元。目前,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富可敌国。2008年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41.8%。在世界100个*大的经济体中,一半以上的公司是跨国公司。在过去近100年中,跨国公司是沿着两个趋势发展的: 规模的扩展和企业制度的演进,而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可归为两个层面,既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影响世界经济运行的性质。
1. 国际直接投资的载体——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
跨国公司作为一个载体、一种组织形式,使国际直接投资“鹤立”于各种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之中。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跨国公司的雏形,后来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规模、范围和数量的扩展,而且体现为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等方面的发展。
(1) 跨国公司的兴起(1850—1914年)
跨国公司的兴起阶段正是国际间接投资的黄金时期。1910年英国对外投资额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7.4%,其中90%为证券投资,约10%为直接投资。这10%直接投资作为跨国公司*初兴起的表现,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征。
当时盛行的间接投资主要流向表现为工业化国家向其殖民地的单向转移。美国、加拿大是当时主要的间接投资吸纳国。与跨国公司相关的直接投资则呈现双向性,有相当部分流向发达国家(约为37.2%)。跨国经营的先驱公司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发展生产经营。1865年,德国拜尔药业公司在美国纽约以控股形式开展生产;1866年,瑞典诺贝尔在德国直接设厂;1867年,美国胜家公司在英国建立缝纫机生产厂,完全垄断欧洲缝纫机市场。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上需求和生产都达到相当规模;考虑到运输成本、关税障碍和民族工业保护政策,部分厂商感到本土化生产收益更大;通信、运输手段和科技(包括提供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机械的发明和通信运输设备的开发)三要素成为跨国公司兴起的推动力和保障因素。到1914年*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1 434亿美元,流出国完全是发达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瑞典)。从生产行业结构看,英国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和重工业领域,美国集中于新兴技术和标准产品生产领域,德国则集中于化学工业领域。从整体看,这一初创时期的跨国公司只是现代跨国公司的雏形,只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相似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国外,在目标市场就近生产,或是在殖民地设立资源开发导向型的子公司,谈不上一体化生产和市场营销。但是,此时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突破以国际贸易、国际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国际经济交往方式,确立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代表的国际化生产形式。
(2) 跨国公司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活动及其在战争中的停滞(1915—1945年)
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征,跨国公司是经营活动具有跨国性的特殊企业,其总体发展和个别企业的经营运作都受到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与制约。1915—1945年的30年间经历了现代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三次经济危机。“一战”之后,许多参战国遭受巨额经济损失,随后的三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使欧洲主要资本输出国的跨国经营活动受到严重打击。金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在1931年以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而归于彻底瓦解。浮动汇率制成为这一金融动荡时期的主要角色,同时,还出现大量国际债务危机、对外国企业普遍歧视等问题,如当时德国政府对德国企业“纯粹”性要求、法国政府对投资限制、美国对跨国公司强迫转让等。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跨国公司几乎集中所有跨国经营的主要风险,即国家风险和汇率风险等;跨国公司的营运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其发展也并非无所作为。直接投资在此期间有了较大发展,占全球海外总投资的份额从1913年的10%上升至1929年的25%。跨国公司的数目似乎较投资额增长速度更快,到1938年属于制造业的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数目已增至1 441家,是1914年的4倍,其中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各有785家、244家和412家。
总体上说,这一艰苦时期的跨国公司缓慢发展至少在两方面是有价值的: ①由于战争和经济萧条等因素,许多国家提高关税并加强进口管制,促使企业用跨国生产代替出口贸易。这一时期企业跨国经营中,跨国经营方式多样化,内部交易的规模和数量都大幅度增加,出现纵向一体化经营或多样化的经营,而且,跨国收购和兼并活动的增长快于新建企业的增长。②美国跨国公司由于受战争影响较少而取得巨大进展,使企业经营者在谋求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实现经济相互依存并推动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达成强烈共识,为20世纪后半期全球贸易自由化、金融稳定及国际化和生产全球化创造了条件。
(3) 战后“跨国公司时代”的到来
经过20世纪初跨国公司的所谓史前发展以及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艰难运行,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制度已经得到社会的初步认识和接受,在社会认同、经验积累和组织准备上做了相当充分的工作。母国开始意识到跨国公司所代表的国际化生产方式能更大限度利用全球资源要素。东道国也由于跨国公司在本国的经营生产活动,对其运作形成初步认识,同时,跨国公司在自身的早期运作发展中,初步积累了国际化生产的经验,并相应地总结适应国际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生产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定的跨国公司分布和生产国际化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重建工作取得很大进展,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普遍摆脱殖民统治,获得主权和民族独立,世界进入一个全面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与之相适应的是,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保证了军事战略支持下特殊的和平环境;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诸多国际组织机构的*运作和所达成的国际经济制度性安排(如美元黄金挂钩的汇兑安排)也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战后通信方式和运输工具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国际化经营的成本,由此,跨国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得到蓬勃发展。
美国跨国公司是推进这一浪潮的排头兵。20世纪5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加速全球市场拓展,195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18亿美元,至1960年已升到319亿美元,占当时发达国家直接对外投资累计额的49%。1975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1 241亿美元,到1980年美国对外投资存量更跃升至2 154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的海外投资在国际投资中的霸主地位相对下降,198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同外国流入美国的直接投资相抵的净流入为33.54亿美元,1981年这一净流入额跃升至111.31亿美元,美国成为净直接投资流入国。这一重大格局转变的原因在于日本和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国际投资迅速上升,80年代各年份两者合计对外投资的规模,赶上并超过了美国,形成美国、日本、欧盟三足鼎立的国际投资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促使大国际贸易概念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资源配置。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融资的大规模增长。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融资达到18 330亿美元,达到历史*高点。三大类经济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期经济体(东南欧国家和独立国家联合体)中,外国直接投资都在显著增长。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外商直接投资)为12 480亿美元,美国仍占首位,其次是英国、法国、加拿大和荷兰。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吸引的FDI占发达国家总量的2/3。发展中国家吸引FDI达到前所未有高水平的5 0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1%。*不发达国家吸引FDI 130亿美元,也是创新高的纪录。同时,由于亚洲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整个发展中国家FDI输出也达到2 531亿美元。转型经济国家的FDI连续7年增长,2007年FDI流入增长50%,达860亿美元,输出也猛增达到512亿美元。表1.1为2002—2007年三大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输出情况。表1.12002—2007年三大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输出情况单位: 10亿美元年份1995—2000平均值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发达国家631.0483.2507.0786.0748.91 087.21 692.1发展中国家74.449.645.0120.0117.6212.3253.1转型经济体2.04.610.714.114.323.751.2全球707.4537.4562.7920.1880.81 323.21 996.4亚太地区FDI流入增长较快,2007年达2 490亿美元。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良好的商业理念、持续的经济增长、区域一体化的加强、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别因素都促进了FDI的增长。发展中和转型经济国家或地区中吸引FDI*多的是中国、中国香港和俄罗斯。中国2007年吸引FDI达835亿美元,输出为225亿美元。印度是南亚吸收FDI*多的国家。从亚太地区输出的FDI也创新高达1 500亿美元,反映出发展中国家作为资本输出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该地区海外FDI股本从2006年1.1万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6万亿美元。2006年排名前25位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主要来自亚太地区。目前,亚太地区FDI增长前景依然很好。
回顾跨国公司战后50年的发展,从美国跨国公司的一枝独秀到日、欧企业赶超后的三足鼎立,到今天跨国公司不再成为发达国家的专宠,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我们真正看到了跨国公司作为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经济现象,不仅将自己的生产经营领域扩展至全球,而且它本身所代表的企业制度形式也为全球各种类型国家所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