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微观经济学教材。全书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消费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供求理论、厂商价格与产量决策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等微观经济领域的基本理论,还涵盖了最近几年来的理论发展,如博弈论和竞争者分析、行业与竞争者分析、自由交换市场的效率等内容。
本书的主要特色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了大量资料、学用结合。
本书可作为普通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政府公务员、企业管理者了解经济学知识的参考用书。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的效用或满足。
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微观经济的各种理论。
前 言
微观经济学讲的是厂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市场结构中,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
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微观经济的各种理论。全书共分为15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2~7章介绍了消费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生产理论、供求理论、分配理论、市场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8~10章介绍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
第11章对新型的博弈论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12章至第13章对竞争者分析以及行业与竞争者分析进行了阐述;
第14章至第15章对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自由交换市场的效率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本书由河北联合大学的任伟、王广凤老师编著,其中第2、4、5、7~10、14、15章由任伟老师编写,第1、3、6、11~13章由王广凤老师编写。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张冠英、袁伟、刘宝成、任文营、张勇毅、郑尹、王卫军、张静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第1章导论1
1.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1.1.1稀缺性1
1.1.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3
1.1.3机会成本3
1.1.4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5
1.1.5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5
1.2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6
1.2.1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6
1.2.2经济体制8
1.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9
1.3.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9
1.3.2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10
1.3.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11
1.3.4经济模型11
1.4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史12
1.4.1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
历史渊源12
1.4.2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
发展历史上的6次革命15
1.4.3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
形成和发展17
1.5习题18
第2章消费理论22
2.1效用理论22
2.1.1效用22
2.1.2效用评价23
2.2边际效用分析24
2.2.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24
2.2.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6
2.2.3消费者剩余27
2.2.4消费者均衡29
2.3无差异曲线分析33
2.3.1无差异曲线33
2.3.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36
2.3.3消费者预算线38
2.3.4消费者均衡41
2.4需求曲线的推导43
2.4.1价格-消费曲线43
2.4.2消费者的需求曲线44
2.5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45
2.5.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45
2.5.2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与
收入效应46
2.5.3低档商品与吉芬商品的替代
效应与收入效应46
2.5.4案例分析:直接房贴与间接
房贴47
2.6不确定性与风险48
2.6.1不确定性48
2.6.2不确定性和彩票48
2.6.3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49
2.7习题53
第3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55
3.1一般均衡理论55
3.1.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55
3.1.2一般均衡状态的存在性57
3.1.3完全竞争条件下一般均衡的
实现过程61
3.2帕累托效率61
3.2.1效率高低的判断62
3.2.2交换的帕累托最优63
3.2.3生产的帕累托最优67
3.2.4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68
3.2.5完全竞争的效率70
3.3社会福利理论71
3.3.1效用可能性曲线72
3.3.2社会福利函数74
3.3.3社会福利最大化75
3.3.4阿罗不可能定理76
3.4习题77
第4章生产理论80
4.1生产与生产函数80
4.1.1概述80
4.1.2短期与长期81
4.1.3技术系数82
4.2短期生产函数82
4.2.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
边际产量83
4.2.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84
4.2.3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
投入区域86
4.3长期生产函数87
4.3.1等产量线87
4.3.2等成本线89
4.3.3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91
4.3.4规模经济93
4.4习题96
第5章供求理论100
5.1需求理论100
5.1.1需求的含义100
5.1.2需求的表示100
5.1.3需求的影响因素102
5.1.4需求定理103
5.1.5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
的变动104
5.2供给理论105
5.2.1供给的含义105
5.2.2供给的表示105
5.2.3供给的影响因素106
5.2.4供给定理107
5.2.5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108
5.3均衡价格理论109
5.3.1均衡价格的含义109
5.3.2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决定方法110
5.3.3均衡价格的变动与供求理论111
5.3.4均衡价格的应用115
5.4弹性理论116
5.4.1弹性及其表示116
5.4.2需求弹性117
5.4.3供给弹性124
5.4.4税收归宿问题的经济学
解释126
5.5习题129
第6章分配理论131
6.1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131
6.1.1生产要素的需求131
6.1.2生产要素的供给133
6.2工资理论140
6.2.1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
的决定140
6.2.2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
的决定143
6.3利息理论146
6.3.1利息理论概述146
6.3.2利息率的确定147
6.3.3利息在经济中的作用148
6.4地租理论148
6.4.1地租的性质149
6.4.2地租的确定149
6.5利润理论150
6.5.1正常利润150
6.5.2超额利润151
6.5.3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152
6.6社会收入分配与分配政策152
6.6.1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152
6.6.2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
的矛盾154
6.7习题154
第7章市场理论157
7.1完全竞争市场157
7.1.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157
7.1.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158
7.1.3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159
7.1.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160
7.1.5生产者剩余163
7.1.6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164
7.2垄断市场167
7.2.1垄断市场的特征及成因167
7.2.2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
收益曲线168
7.2.3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169
7.2.4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171
7.2.5完全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172
7.2.6价格歧视173
7.3垄断竞争市场178
7.3.1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178
7.3.2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与收益曲线179
7.4习题184
第8章不完全竞争市场187
8.1不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和收益187
8.1.1不完全竞争厂商面对的
需求曲线187
8.1.2不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187
8.1.3不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188
8.1.4不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188
8.1.5不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189
8.2完全垄断市场190
8.2.1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191
8.2.2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194
8.2.3价格歧视195
8.3垄断竞争市场198
8.3.1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198
8.3.2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200
8.3.3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201
8.3.4垄断竞争市场的非价格竞争203
8.3.5几种市场的经济效率比较204
8.4寡头垄断市场205
8.4.1古诺模型206
8.4.2斯威齐模型207
8.4.3寡头间的勾结与竞争209
8.5习题210
第9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213
9.1要素市场的厂商均衡214
9.1.1边际要素成本214
9.1.2边际收益产品216
9.1.3要素市场上厂商的决策原则217
9.1.4要素市场上的厂商均衡217
9.2地租和工资的确定219
9.2.1地租理论220
9.2.2工资理论221
9.2.3工资差别和工资激励225
9.3利息和利润理论227
9.3.1利息理论227
9.3.2利润理论229
9.4收入平等与分析政策232
9.4.1收入分配不平等232
9.4.2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233
9.4.3收入分配政策234
9.5习题235
第10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
收入分配理论238
10.1生产要素的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239
10.1.1生产要素的需求239
10.1.2边际生产力理论240
10.2生产要素的需求函数241
10.2.1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
要素的原则241
10.2.2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242
10.2.3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条件下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244
10.3生产要素的供给与要素价格
的决定247
10.3.1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
要素的供给与价格决定247
10.3.2要素市场非完全竞争条件下
的要素供给与价格决定250
10.4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理论251
10.4.1工资理论251
10.4.2地租理论253
10.4.3利息和利润理论255
10.5习题258
第11章博弈论259
11.1博弈论和博弈简介259
11.1.1博弈论的基本知识259
11.1.2占优策略、劣策略和
纳什均衡260
11.2寡头垄断厂商的静态竞争模型261
11.2.1产量决策261
11.2.2价格决策264
11.2.3产品决策265
11.3寡头垄断企业的动态博弈模型267
11.4习题269
第12章竞争者分析271
12.1市场竞争者识别271
12.1.1影响竞争的5种力量271
12.1.2识别竞争的方法273
12.2市场竞争者分析与选择275
12.2.1分析竞争者战略与目标275
12.2.2分析竞争者的优劣势276
12.2.3判断竞争者的反应模式276
12.3市场竞争的基本战略277
12.3.1市场领先者战略277
12.3.2市场挑战者战略279
12.3.3市场追随者战略280
12.3.4市场补缺者战略281
12.4习题282
第13章行业与竞争者分析283
13.1行业特点及竞争分析283
13.1.1行业的概念283
13.1.2行业特点及其分析283
13.1.3影响行业竞争格局的力量287
13.2竞争者分析292
13.2.1竞争者类型292
13.2.2竞争者战略分析294
13.3竞争与合作战略296
13.3.1基本竞争战略296
13.3.2合作联盟战略300
13.3.3不同竞争地位的
竞争者战略302
13.4习题308
第14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309
14.1垄断与反垄断政策309
14.1.1垄断与低效率309
14.1.2反垄断政策310
14.1.3对自然垄断的管制311
14.2外部效应与政府管理312
14.2.1外部效应312
14.2.2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
的影响313
14.2.3政府解决外部效应的政策314
14.2.4产权理论与科斯定理314
14.3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315
14.3.1公共产品316
14.3.2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316
14.3.3公共选择理论317
14.4信息经济学318
14.4.1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318
14.4.2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319
14.4.3道德风险319
14.4.4信号显示320
14.4.5委托-代理问题321
14.5习题322
第15章自由交换市场的效率323
15.1经济福利的度量323
15.1.1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323
15.1.2成本与生产者剩余324
15.1.3市场效率325
15.2价格管制对福利的影响327
15.2.1最高价格限制的影响327
15.2.2最低价格限制的影响328
15.3税收对福利的影响329
15.3.1向卖者征税330
15.3.2向买者征税331
15.3.3税收对福利的影响331
15.4国际贸易对福利的影响333
15.4.1出口的得失333
15.4.2进口的得失334
15.5习题334
参考文献336
第1章 导 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来自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经济学尤其如此。经济活动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人们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回答中,经济学也就产生了。经济学家将人类在经济活动中遭遇的多种问题概括为3个基本方面:生产什么(what)?如何生产(how)?为谁生产(for whom)?一切经济学分析均围绕这3个方面问题展开。
1.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经济学?简单来说,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选择(choice)行为的理论。更明确地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
1.1.1 稀缺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选择。上街购衣服,人们要选择进哪一家商店;进了喜爱的商店后,人们又要在不同的品牌、款式、面料中进行选择。购买房屋时,人们要选择房屋的房型、大小、环境和地段;在选择好满意的房屋后,人们又要在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以及分期付款的期限中进行选择;中学毕业后,人们要选择进哪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人们又要选择是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企业和政府也是一样,企业在促销时,要选择是降价还是打广告;政府在平衡预算时,要选择是增税还是发行国债。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度过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进行选择?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资源的稀缺性。在任何一个时代或任何一个地区,相对于人们消费尽可能多的商品和服务的愿望,资源总是稀缺的,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实际的生产能力。每一个经济都面临着资源稀缺性的问题。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数字化的今天,从人均年收入不足 300美元的贫穷国家到人均年收入超过 3 万美元的富裕经济体,资源稀缺性问题始终存在。在此需要对经济学中特有的概念"稀缺性"做说明。
"稀缺"(scarcity)并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同时,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有限的。有用的资源既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这样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劳动力以及体现在劳动力身上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由上述原始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又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物品(capital goods),如机器、设备等。
【案例分析】
稀缺与充裕: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吗
现实世界中,人们一直在面对着稀缺性的问题,那么,天下所有的物品或服务都是稀缺的吗?难道就没有非常充裕的物品吗?
首先,要明白"充裕"是什么意思。从经济意义上看,"充裕"是说某种东西在价格为零时其供给大于需求。换言之,即使这种东西是免费的,也不会有短缺。进一步说,在供应这种东西时,必须没有机会成本。例如,如果政府向病人免费提供保健,那么,从经济意义上说,它仍然是稀缺的,因为对政府来说,这是有成本的(因为纳税人是有成本的)。
现实中,有两种东西也许是充裕的,那就是空气和水。
先说空气。从某种意义上说,空气是充裕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大部分时间里,呼吸空气不会有短缺。但是,如果说空气是干净的、无污染的空气,那么,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它可能就是稀缺的。在这些情况下,资源不得不用来制造可利用的空气。如果城市有污染或住在工厂附近,就要花钱净化空气。居民也许不花钱(净化的空气对"消费者"来说是免费的),但纳税人或企业(及其顾客)要花钱。另一个例子是为了净化建筑物内的空气而不得不安装排气扇。即使你生活在一个没有污染的地方,你可能为迁移到这个无污染的地方而花费了一笔钱。可见,获得清洁的空气也有机会成本。
再看看水的情况。水是不是充裕的也取决于你生活在哪里,还取决于水用于干什么。在降雨量大的国家或地区,用来浇地的水是充裕的,而在干旱的国家或地区,灌溉水就要花钱。饮用水不是充裕的,因为要建水库,还要铺设管道送水,使水净化,用泵抽水。
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产,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消费,稀缺性就要求人们做出选择。当问一个小孩要冰激凌还是巧克力时,他可能会说:"我两个都要。"在经济学中,这样的回答是不允许的,人们必须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做出选择。对社会来说,稀缺性体现在生产资源的相对不足。社会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投资间做出选择。对个人来讲,稀缺性体现在消费资源(收入)的相对不足。个人在一定的收入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消费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储蓄间做出选择。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是世界首富,他的个人财产2004年高达500亿美元,相当于像秘鲁这样中等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真正的"富可敌国"。对他来讲,收入似乎不存在稀缺问题。但是,至少有一种资源对比尔·盖茨来说是稀缺的,那就是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比尔·盖茨当然也希望尽可能多地享受闲暇和家庭生活,但为了保证其微软帝国在世界软件行业的领导地位,他又要努力工作,因此他不得不将时间在工作与闲暇之间进行分配。
总之,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们不可能拥有无穷无尽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拥有无限的时间来享受和利用这些资源,稀缺性始终要求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选择意味着"取舍"(trade-off),这正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1.1.2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所谓欲望,经济学上是指人对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不间断的需要,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欲望(需要)可以分成5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和保障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如爱情、归属感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首先需要空气、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也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和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后,人就会产生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更高层次的家居环境、交通便利、高雅的娱乐享受和更全面的教育,需要感情的交流、追求真挚的爱情,需要寻找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某个团体或组织;需要追求业绩和成就以得到社会的尊重,需要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欲望总会不断增多,日趋复杂。因此,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且永无止境的。
1.1.3 机会成本
稀缺性概念的核心含义表明,每个人都有许多欲望,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是每个欲望都会被满足。因此,必须做出选择,而一旦做出选择,必然有一部分欲望被放弃。或者说,在一个存在稀缺性资源的世界上,每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有其他一些欲望不能得到满足。
经济学家用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描述了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机会成本就是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设想你正在看电视,在其他你能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中(如郊游、打球、休息、读书等),你最想做的是读书,那么,读书就是你看电视的机会成本。
在应用机会成本研究资源用途时,一个带有价值性的问题是做出是否值得。
事实上,不管你如何进行选择,你都在用资源的一种用途与其他一种或多种用途之间进行交换。这些交换(trade-offs)的价值都表现在机会成本上。假设你每天有4小时的时间用来学习经济学和地理学,花费在学习经济学上的时间越长,经济学的成绩就越高;花费在学习地理学上的时间越长,地理学的成绩就越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多花费1小时读经济学和多花费1小时读地理学之间的选择(或转换),如图1-1所示。
图1-1 关于地理学和经济学成绩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图1-1中,纵轴表示地理学的可能成绩,横轴表示经济学的可能成绩。如果你花费全部4小时时间学习地理学,地理学成绩将提高到B档,但你的经济学成绩会不及格;相反,如果你花费全部4小时时间学习经济学,经济学成绩将提高到B档,而你的地理学成绩会不及格。这是1对1的交换。它意味着,地理学成绩的提高(如从D到C)的机会成本就是经济学成绩的下降(如从D到E)。
【案例分析】
为什么年轻的流行歌星、电影明星和时装模特很少去上大学
看一看你同班级或同年级的同学,有没有18~25岁的流行歌星?有没有电影明星?有没有超级模特?可能都没有。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恰好都不想上你所在的大学,而是因为这些人考虑了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所造成的。
你上大学的成本是多少?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他们的学费和其他生活费支出。如果你上大学四年8个学期,每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为4000元,那么你的学习费用总共就是32000元。但是这32000元并不是你上大学的全部成本,因为如果你不当学生,你可能会找到一份工作并赚取收入。例如,你可能会找到一份全职工作并且每年能够赚到36000元。很显然,这36000元由于你选择上大学而放弃了。这些就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即使上大学的学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或者差不多是相同的,但对于每个人而言,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也是不一样的。一个18岁的歌星如果来上你所在的大学,将会失去些什么呢?一个17岁的时装模特又会少挣多少钱呢?这些人很少来上大学,即使学费对他们而言算不了什么,他们不上大学是因为机会成本相对较高。他们可能会说他们"上不起大学"。这并不是说他们付不起学费,而是指他们不愿意放弃不上大学所能赚到的高额收入。用经济学语言可以这样说:由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达到了足够高的程度,以至于上大学反而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