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注重财政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阐释的基础上,还注重结合中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探究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在保证财政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与实用性前提下,体现了基础性与前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内容的选择上,立足于公共财政视角,安排了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管理四个部分,共计15章内容。通过本书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掌握评测公共财政绩效的一般方法,拓宽理论视野,知晓理论界研究的新动向,了解财政实践面临的新问题。可极大地提升和培养学生运用公共财政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宏观与微观问题的能力。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再版与修订基于三个原因,一是作为国家教指委财政学教指委委员,知晓财政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知晓财政学"三基内容"要体现的"意识、方法、知识、能力"四要素的融合。财政的"公共"落点是"人民",财政学内容的传输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所有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习及能力提升都应统一到这一指导思想下,凡是不能很好地服务或支撑这四要素的内容,要删除。二是在反复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重复,为了提升教学综合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需要调整。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财政学基本理论与实践变化都很大,及时补充和修正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力求以新理论、新资料、新数据,列摆和解决新实践问题。
第一章 公共财政理论
【知识要点】
财政学是研究公共经济活动规律的经济学科,公共经济活动是以解决公共经济问题与困境为目的的。虽然公共经济活动与公共经济问题是古来就有的经济现象,但用公共需求、公共产品理论来分析公共经济活动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特别是在经历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扩张之后,从市场与政府对比角度来认识财政活动的基本规律才成为一种主流。因此,了解公共需求、公共产品、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理解公共经济活动的发展历史与现实公共经济问题是分析当代公共财政职能的前提。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特别强调了经济调节职能,尤其是"二战"后。但发达国家的危机经历也提醒我们,对这些职能的内涵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反思与认识。本章将对这些财政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进行介绍。
【引导案例】
大数据是指海量且类型复杂的数据,具有种类多、流量大、容量大、有价值等特点,被称为信息化时代的"石油"。大数据不仅产生于政府内部,更多的是产生于政府外部的市场,但80%以上的社会数据资源为政府所拥有。现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公共信息和政府数据开放的浪潮,许多政府赋予了开放数据的制度约束,如美国政府的《信息自由法案》《开放政府指令》,英国政府的《信息自由保护法案》,加拿大的《信息获取法》等。可以说政府公共领域信息及政府开放数据的供给不仅是政府开放度和透明度的趋势体现,更是公共需求,是实现信息对称条件下的社会监督,提升政府绩效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必要条件。但结合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制约因素,存在政策层面、法律层面、许可层面和政府网站信息管理层面的多种因素制约。政府开放数据、公共领域信息与大数据关联如图1-1所示。
图1-1 政府开放数据、公共领域信息与大数据关联
试分析:
1. 政府公布公共领域信息及政府开放数据的必要性。
2. 结合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制约因素,分析应如何优化公共信息及政府数据开放的环境。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市场的作用机制是"看不见的手",尽管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机制低效率或无效率的困境仍然无处不在,并不时挑战着人们的市场经济信仰。事实上,我们身边被称为市场失灵的公共经济问题与公共经济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众所周知的"公地"问题、环境卫生问题、邻居喧哗带来的噪声问题、河流湖泊污染治理问题等。究竟什么是市场失灵,其表现如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一系列相关问题正是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因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而产生的市场低效率或无效率的一种状态。市场失灵是相对市场效率而言的。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导致的市场效率不高或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统称为市场失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资源配置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状态。微观经济学说明,在一系列理想的假定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可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理想化的假定条件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市场失灵状态是经常性的。市场失灵通常表现为贫富差距拉大、失业问题严重、区域经济不协调、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等各方面。市场失灵与市场成功相对应。市场成功是市场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一种状态。理论界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理由和原动力。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
1. 公共物品
社会生产的物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私人物品;二是公共物品;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物品。简单地讲,私人物品是只能供个人享用的物品,如食品、住宅、服装等。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任何称之为公共物品的产品都具备两个条件,即消费过程中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当这类产品被生产出来,生产者不能排除别人不支付价格的消费。非排他性的形成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技术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即使技术上能做到,但排他成本高于排他收益。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无法排他。非竞争性是因为对生产者来说,多一个消费者或少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生产成本,即边际消费成本为零。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这类公共物品很多,如国防、治安、航标灯、路灯等。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物品正是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是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相矛盾的,市场主体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物品的,但公共物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同时它的提供水平和满足状况等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所以这类公共物品主要由各级政府提供。实践证明,相对于社会成员及经济发展需要而言,公共物品生产的滞后性是十分明显的。
2. 垄断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垄断或完全垄断可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通常情况下,垄断会阻碍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垄断会削弱竞争程度,使竞争作用下降。产生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有技术进步、市场扩大、企业兼并等,对这种状态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3.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实质是一个主体对另一个或一群主体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坏之分,故有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之别。外部负效应是产生市场失灵的一大重要因素。外部负效应指的是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对其他主体造成的损害,也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由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而产生的。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例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力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以便降低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但这会给环境保护、其他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4.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由于经济活动的各方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由此就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
5. 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逻辑与效率原则,目标是追求效应的最大化。从市场机制自身的作用来看,资本集聚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收入与财富也越集中。另外,由于制度缺位和执行制度质量偏低,为资本所有者或雇主对其雇员进行剥夺提供了空间,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的拉大会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市场失灵的表现和产生原因还有许多,如公共资源过度使用问题、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失业问题等都会导致市场失灵。正确认识市场失灵的表现和产生原因,便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市场机制的作用。古典经济学理论是以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但这一前提下的市场机制,由于在实践中受到1929-1933年的大萧条及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来自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甚至是主流经济学家开始怀疑市场机制的功能,并试图让政府来取代市场的配置资源职能。但是,由于缺乏政府活动与市场经济各自有效的活动领域的划分,各司其职的专业化分工未能在宏观领域被大家认可,而福利经济学与结构主义的流行又为政府越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依赖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发展战略的最终失败自然是意料之中的。
二、政府与政府失灵
(一)政府失灵的含义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政府和市场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政府与市场在混合经济中应各司其职。政府在其职能的范围内,主要是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等手段作用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并不总是有效的,也存在政府干预失败,即政府失灵。政府活动范围无外乎非公共物品市场和公共物品市场两个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