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全书共分19章。针对国际贸易学科的性质及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特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知识体系完整、章节结构合理,内容条理、形式生动,加强可读性和逻辑性,同时增添了大量的国内经营管理实际案例,使读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联系社会实际,提升读者的实践应用能力。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国际贸易工作者的自学参考书。
本书第1版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立体化教材,自2011年6月出版至今已有五年多时间了,受到众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被用作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指定教材。此外,还受到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贸易实践或相关管理工作的企业界人士的青睐。经过五年多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本教材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 本次修订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体例和内容,主要的修订如下:一是对原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尽可能地吸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二是对原书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更正,并对一些案例资料进行了更新。
第一章 导 论【本章导读】
本章主要是向读者介绍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常用统计指标、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使读者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内容和章节结构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目标】* 掌握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掌握国际贸易常用的统计指标。* 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明确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学习方法。【关键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进口/出口贸易(Import/Export Trade)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 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 转口贸易(Transit Trade) 总贸易(General Trade)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国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对外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国家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国际贸易的范围十分广泛,类别相当繁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一、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划分 按国际贸易过程中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以划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将外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入本国市场销售。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将本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外国市场销售。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甲国向乙国运送商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须经过第三国,即甲国的商品经过丙国境内运至乙国市场销售,对丙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 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就每笔交易的双方而言,对于卖方而言,即为出口贸易;对于买方而言,即为进口贸易。此外,输入本国的商品再输出时,成为复出口;输出国外的商品再输入本国时,称为复进口。二、按商品的形态划分 按贸易商品的形态,国际贸易可以划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也称之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指有实物形态的商品的进出口,或称"有形商品贸易"抑或简称"货物贸易"(Goods Trade)。例如,机器、设备、家具等都是有实物形态的商品,均具有可触摸、可看见的、外在的物理特性,这些商品的进出口即称为有形贸易。 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就是指有形贸易。海关对进出口的监管和征税措施也是针对这类贸易而言的。现在报刊上发布某国对外贸易增长多少或下降多少,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说明,通常就是相对这类有形贸易而言的。 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指没有实物形态的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又称"无形商品贸易",主要是指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如专利使用权的转让、旅游、金融保险企业跨国提供服务等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商品,这种贸易的标的不是物质产品,它们不具有可看见和可触摸的外在物理特性,其进出口称为无形贸易。 各国海关统计通常不包括服务贸易,而且对这类贸易的统计数据也不那么精确。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类服务在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因此,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之后,把国际服务贸易也纳入其管辖范围之中。表1-1是2013-2014年世界主要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情况。
表1-1 2013-2014年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情况国 别2013/亿美元2014/亿美元增长率/%世界 47 425 49 404 4.2美国 6874.10 7093.94 3.2英国 3196.46 3339.45 4.5德国 2607.51 2723.99 4.5法国 2548.64 2643.27 3.7中国 2076.85 2234.75 7.6日本 1352.27 1625.3920.2荷兰 1420.12 1568.2310.4印度 1486.49 1546.44 4.0西班牙 1288.92 1359.22 5.5爱尔兰 1225.40 1338.96 9.3(数据来源: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WTO.) 有形商品的进出口必须经过海关办理相应手续,从而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是国际收支的主要构成部分;无形贸易虽然也是构成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不经过海关,通常不显示在贸易统计中,而是显示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三、按有无第三者参加划分 按有无第三者参加,国际贸易可以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三种。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即货物生产国将货物直接出口到消费国,消费国直接进口生产国的货物,两国之间直接完成的贸易。贸易的出口国方面称为直接出口,进口国方面则称为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和转口贸易(Transit Trade):其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间接贸易中的生产国称为间接出口国,消费国称为间接进口国,而第三国则为转口贸易国,第三国所从事的就是转口贸易,即转口贸易是指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是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将货物转手进行的贸易方式,故又叫中转贸易(Intermediary Trade)或再输出贸易(Re-Export Trade)。例如,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后的伊拉克有一些商机,但是风险也很大。我国有些企业在向伊拉克出口商品时,大多是先把商品卖给伊拉克的周边国家,再由伊拉克的周边国家转口到伊拉克。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政治或经济的因素,其所处的位置适于作为货物的销售中心。这些国家(或地区)输入大量货物,除了部分供本国或本地区消费外,又再出口到邻近国家和地区,例如,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鹿特丹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国际贸易中转地,拥有数量很大的转口贸易。它们通过转口贸易除了可以得到可观的转口利润和仓储、运输、装卸、税收等收入外,同时也推动了当地金融、交通、电信等行业的发展。 转口贸易又可以分为直接转口贸易和间接转口贸易,前者是指商品虽然直接从生产国运往消费国,但转口商人参与了商品的交易过程,转口商人分别与生产国的出口商和消费国的进口商订立买卖合同;后者是指商品由生产国输入转口国,再由转口国商人负责向消费国输出,故又称为再输出贸易。由此可见,直接转口贸易是指出口商通过中间商与进口商发生买卖关系,而后将货物直接从出口国运往进口国的贸易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货物并未在第三国通关进出口,而中间商亦仅涉及交易单据的处理,这种单据处理贸易方式实际上是货物所有权的再出口。再出口贸易方式在转口贸易发展的初期较多发生。人们由于经验、通信设备等的缺少,转口贸易就通过两次货物的进出口来完成。随着转口贸易的发展,单据处理贸易的方式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货物在第三国通关进出口的繁杂手续,节省运费、保险费和手续费等费用,减少风险,还可缩短交货时间,有利于进口商抓住货物销售良机,从而实现较大的利润。因而,单据处理贸易方式逐渐取代再出口贸易方式,成为当今转口贸易的主要方式。 根据货物是否在中转地加工,转口贸易还可以分为纯粹转口贸易和加工转口贸易两种。所谓纯粹转口贸易,是指中转的第三国的中间商对进口的货物未经加工再出口。当然,中间商可以将进口货物在当地保税仓库进行分级、混装、加包装、贴标签等。这些活动并未改变原进口货物的形态、性质,结构或效用等,所以不属于加工的范围。加工转口贸易是指货物通关输入中转国,经加工增值后再输往进口国的贸易方式。货物经过某种程度的加工,使加工后的货物与原来未经加工的货物在形态、性质、结构或效用上发生某些变化,通过这种贸易方式不仅可以获得转口利润,还可以获取加工利润。加工转口贸易要求中转地有大量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好,并有保税仓库或保税区等,这样才能使商品加工成本低,具有国际竞争力。加工转口贸易可以对整批货物进行加工、装配等,也可以是从国外采购某些零部件,与原有的设备配套装配成大型设备出口。四、按运输方式划分 按运输方式,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 海运贸易(Trade by Seaway) 利用海运运输工具运输货物的贸易,其运输工具主要是各种船舶,这是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目前,海运量占国际货物运输总量的80%~90%。 海运是拉动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据我国交通运输部统计,目前我国海运企业共有240余家,海运船队总运力规模为1.42亿载重吨,占全球海运总运力份额约8%。到2013年年底,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也达到1.76亿标准箱。目前,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达亿吨的大港已经有30个,集装箱吞吐量超过百万标准箱的有22个。2. 陆运贸易(Trade by Roadway) 利用陆路运输工具运输货物的贸易,其运输工具主要是火车、卡车等,主要发生在国土相连的国家之间。如铁路运输,不仅载运量大,连续性强,行驶速度较高,而且运费比较低,运行一般不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公路运输虽载运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但机动灵活性较大,连续性较强。3. 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 采用航空方式运输货物的贸易,航空运输具有速度快、不受地方地形条件限制、能进行长距离运输等优点,但也存在载运量小、运输成本高、易受气候条件影响等缺点。因此,这种方式适用于贵重或数量小抑或时间性强的商品,如鲜活食品、贵重物品和紧急用品等。4. 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 通过邮政包裹的方式寄送的国际贸易,邮政运输虽然简便,但运费高、运量小也是其明显的缺点。因此,邮政运输一般适于样品传递和数量较少的个体购买。5. 多式联运贸易 又称国际联合运输(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是指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相结合运送货物的贸易行为,一般以集装箱运输为基础。国际物流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方式的贸易。 中港网发布的2014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吞吐量统计排名表显示,2014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排行榜中,包括香港港在内的中国港口共包揽七席,余下的第二、第六、第九名分别由新加坡港、韩国釜山港、阿联酋迪拜港摘得。前十大港口中,中国港口"军团"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所占比重为68.6%,与2013年68.7%的水平基本持平。2014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序依次为上海港、新加坡港、深圳港、香港港、宁波-舟山港、釜山港、青岛港、广州港、迪拜港、天津港。 总之,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需注意相互补充与共同协作。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常需要考虑运输物品本身的特性、运期的长短、运输成本、运输距离、运输的批量以及客户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五、按统计边界划分 按统计边界或统计体系的不同,国际贸易可以分为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两种。 总贸易(General Trade):在对外贸易统计时,若以国境为界,凡进入国境的商品均算作进口,离开国境的商品算作出口,则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额之和便为该国的总贸易。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若以关境为界,凡进入关境的商品算作进口,运出关境的商品算作出口,则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额之和便为该国的专门贸易。 一国的国境与关境在下列情况中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譬如,一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免税区域,则该国的关境就小于国境;如果一国与若干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那么该国的关境就大于国境。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分别按照总贸易与专门贸易进行统计的一国贸易额就会出现差异。例如,我国一家公司将从日本进口的空调压缩机存入青岛保税区的保税仓库内,不进入关境。按照总贸易体系,这些空调压缩机已经进入我国国境,故被计入我国的进口额中,但按照专门贸易体系,它们虽然已进入我国国境但未进入我国关境,故不计入进口额。 在世界贸易中,有的国家采用总贸易体系统计对外贸易,如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有的国家采用专门贸易体系统计对外贸易,如意大利、法国等。美国采用专门贸易与总贸易两种体系分别统计其对外贸易,我国则采用总贸易体系统计对外贸易。六、按结算方式划分 从结算方式来看,国际贸易可以分为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两种。 现汇贸易(Cash-Liquidation Trade):又称自由结汇贸易,是用国际货币进行商品或劳务价款结算的一种贸易方式。常用的国际货币有美元、英镑、马克、法郎、日元、欧元等。也就是说,如果国际贸易是采用可自由兑换货币来结算,就称为现汇贸易。现在国际贸易中主要采用该种结算方法,是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多、最普遍的贸易方式。采用该种贸易方式,买卖双方按国际市场价格水平议价,按国际贸易惯例议定具体交易条件,交货完毕以后,买方按双方商定的国际货币付款。现汇贸易通常不用现金支付,价款结算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证支付,即卖方在货物发运以前要以收到对方通过银行开出的符合合同规定要求的信用证或保函为前提,银行起中间保证作用。另一种是无证支付,即无须金融机构从中作保,交易完全凭双方的信用,价款结算虽然也通过银行,但银行只是受委托,代表有关交易方面办理货款支付。不论是有证支付还是无证支付,在办理货款结算时,都必须凭规定的装运单证。在支付时间上可以有预付、即付和延付三种。中国对西方国家及对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的贸易,主要采用现汇贸易,有时也适当采用其他收汇和付汇方式。 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指有时候,贸易双方缺少可自由兑换货币,可以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结算,即双方交换的商品经过计价以后,不以货币为媒介,直接用等值的不同商品互相交换。易货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易货,又称为一般易货。这种直接易货形式往往要求进口和出口同时成交,一笔交易一般只签订一个包括双方交付相互抵偿货物的合同,而且不涉及第三方,是最普遍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易货形式。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由于存在既要保持进出口同时进行又要运输货物的实际问题,直接易货又产生了一些变通的做法,最常见的即为通过对开信用证的方式进行易货贸易,即交易双方先签订换货合同,双方商定彼此承诺在一定时间购买对方一定数量的货物,各自出口的商品按约定的货币计价,总金额一致或基本一致,货款通过开立对开信用证的方式进行结算。另一种是综合易货,这种方式多用于两国之间根据记账或支付(清算)协定而进行的交易。由两国政府根据签订的支付协定,在双方银行互设账户,双方政府各自提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提供给对方的商品种类、进出口金额基本相等,经双方协商同意后签订易货协定书,然后根据协定书的有关规定,由各自的对外贸易专业公司签订具体的进出口合同,分别交货。商品出口后,由双方银行凭装运单证进行结汇并在对方国家在本行开立的账户进行记账,然后由银行按约定的期限结算。 政府间的易货贸易需要签订贸易协定和支付协定,故又称为协定贸易。补偿贸易则是民间的易货贸易。实践中,也有把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结合起来使用的情况。譬如,一家中国企业A向埃及企业B提供200节铁路车厢,双方商定以美元支付50%的货款,另50%货款以埃及C企业生产的250辆小轿车进行易货。A委托一家专门从事经营汽车业务的中国企业D从C进口小轿车并负责销售,以人民币向A支付货款。这一交易过程可描述为:A→B→C→D→A。这种交易模式属于扩大形式的跨国界的物物交换。易货品的选择和价值实现需要借助第三方、第四方甚至需要第五方的参与才能完成。其特点是:交易环节多,交易费用大,交货时间、收回货款的间隔期、货物的品质等方面的风险难以控制。 同现汇贸易相比,易货贸易可以缓解进口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计划经济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很多贸易都是采用易货这种方式进行。尽管国际金融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已被广泛运用,但易货贸易这种古老的贸易方式仍能得以新生,甚至在某些国家不断盛行,这与一国的经济形势、外汇管理体制、经济结构特点及政府实施"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阅读材料】云南启动"鲜花换水果"项目 新华网云南频道2010年1月26日电(范超)云南省商务厅提供的消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相互间通达条件的改善,云南省与泰国"以货易货"内容正不断拓展,在"蔬菜换石油"项目的基础上,从2010年1月1日起,云南省又启动了"鲜花换水果"项目。 据介绍,具体实施这一项目的昆明锦苑花卉公司于2010年计划与泰国开展贸易额1.5亿美元的花卉出口和热带水果进口的贸易活动。锦苑公司董事长曹大林介绍说:"我们争取每天出口25个柜,进口25个柜,25台车对开,在云南磨憨口岸换柜(磨憨口岸位于云南省最南端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与老挝磨丁口岸接壤,是我国通向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和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每个柜货物重15吨,价值20万元人民币。出口的花卉品种主要是玫瑰、百合、康乃馨和非洲菊等。" 云南是中国鲜花产量最大、出口量最大的省份。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云南花卉出口到澳洲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数量有所下降。面对挑战,云南利用荷兰等鲜花主产区对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出口量减少的机遇,积极开发东盟市场。2009年1-11月,云南出口东盟的花卉占全省花卉总出口额的比重达67.3%,较2008年全年增加了35.1%,东盟10国已跃升为云南主要的花卉贸易伙伴和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资料来源:中华易货贸易网,http://www.iyihuo.cn) 第二节 国际贸易常用的统计指标 开展国际贸易之后,如何来衡量和评判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业绩,进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以便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这就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统计指标,本节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对外贸易统计指标。一、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是用货币表示的国际贸易的金额,对外贸易量则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之后的对外贸易额,使用对外贸易量可以对不同时期的贸易规模进行比较。这里有以下三个概念需要掌握。 (1)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比如1年)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一国的对外贸易包括了出口和进口,因此统计一国的对外贸易额时应把一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相加。 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全部价值,成为进口贸易总额或简称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商品的全部价值,成为出口贸易总额或简称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相加即为进出口总额,也就是对外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可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以便国际比较的需要。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国在统计有形商品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无形商品不报关,海关没有统计。 例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到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 547.4亿美元,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达到21 738.3亿美元,2008年达到25 61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新中国成立60年来进出口总值的77%以上。 (2) 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总和,又称国际贸易值,是反映某一时期世界贸易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 对国际贸易而言,由于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因此,在统计国际贸易额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通常只把各国的出口额或进口额相加。而习惯上,在统计国际贸易额时常把各国的出口额相加,即等于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用FOB价格计算的出口贸易额之和。当然,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一样,都是以各个时期的现行价格计算的。如表1-2所示为2000-2012年世界一些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表1-2 2000-2012年世界一些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国 别2000201020112012
出 口进 口出 口进 口出 口进 口出 口进 口世界64 560 67 240 152 890 155 040 182 910 184 870 183 230 185 670 美国7819 12 593 12 783 19 69214 804 22 659 15 473 23 354德国5518 4972 12 589 10 54814 740 12 549 14 071 11 674法国3276 3389 5235 60975965 7200 5691 6737加拿大2766 2448 3875 40274521 4634 4548 4749俄罗斯1056 447 4006 24865220 3238 5293 3354日本4792 3795 7698 69418232 8554 7986 8858韩国1723 1605 4664 42525552 5244 5479 5196(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网站。) (3)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准确反映国际贸易或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的一个指标。在计算时,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对外贸易额,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对外贸易额,该数值就称为报告期的对外贸易量。 贸易量可以分为国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以及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具体计算公式为
二、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反映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贸易逆差则反映了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 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我国也称其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或贸易盈余(Trade Surplus):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某种或某类商品的进口和出口比较的差额,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其差额就称为净出口额(Net Export)。 (2) 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我国也称其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贸易赤字(Trade Deficit),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某种或某类商品的进口和出口比较的差额,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其差额就称为净进口额(Net Import)。净出口额和净进口额是反映一国或某一产业在不同时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3) 贸易平衡:是指一定时期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一般认为,贸易顺差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所以各国无不追求贸易顺差。但是,大量的顺差往往会导致贸易纠纷,如日美汽车贸易大战等。因此,一国无论是长期处于贸易顺差还是长期处于贸易逆差都不是一件好事,追求国际收支平衡是世界各国的最高目标。【知识点】 贸易顺差: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未达预期目标。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按美元计价,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4.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进口1.9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4%;出口2.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 三、国际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又称为进口比价或交换比价,是表示出口一单位商品能够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很显然,换回的进口商品越多越有利。贸易条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通常是用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指数有以下四种: (1) 净贸易条件指数: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计算方法为
其中,为出口价格指数,为进口价格指数。 例如: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2000年为基期是100,201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那么,这个国家2010年的净贸易条件指数为
这表明该国从2000年到2010年间,净贸易条件从2000年的100下降到2010年的86.36,2010年与2000年相比,贸易条件恶化了13.64。 (2) 收入贸易条件或购买力贸易条件指数:是在净贸易条件指数的基础上,把贸易量指数考虑进来,计算方法为
即,其中,为出口数量指数。 例如: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2000年为基期是100,201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该国的出口数量指数从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0年的120,在这种情况下,该国2010年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为
说明该国尽管贸易条件恶化了,但由于出口量的上升,本身的出口能力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3.63,也就是收入贸易条件好转了。 (3) 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计算方法为
其中,为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例如: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2000年为基期是100,201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该国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0年的130,则该国的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为
说明从2000-2010年期间,尽管贸易条件恶化了,但此期间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仅弥补了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且使前项因素贸易条件好转。它说明了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在贸易条件改善中的作用。 (4) 双因素贸易条件指数:双因素贸易条件指数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计算方法为
其中,为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例如: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2000年为基期是100,201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该国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0年的130,进口劳动生产率的指数从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0年的105,则双因素贸易条件为
说明如果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在同期内高于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则贸易条件仍会改善。 通过以上四种贸易条件指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① 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不一定导致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 ②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一国主动地降低商品贸易条件,还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大利益。 ③ 如果一国商品贸易条件下降的幅度超过了要素生产率上升的幅度,贸易利益就会减少。这时,随着贸易量的扩张,实际收入水平反而会下降,出现"贫困化增长"。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两难的选择:要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需要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以扩大市场,但这显然会使商品贸易条件恶化。而要保持比较有利的贸易条件,出口量又不容易增加,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四、对外贸易结构 对外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各类商品贸易在一国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如货物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该指标可反映出一国或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产业发展水平等。 贸易结构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贸易结构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贸易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构成情况,一般称为贸易结构。狭义的贸易结构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一般称为货物贸易结构。货物贸易结构又分为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和国际货物贸易结构。对外货物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Merchandise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即某大类或某种货物的进出口贸易额与该国的对外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其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状况和工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货物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Merchandise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即用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整个世界贸易额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它反映了某一时期内国际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工业生产水平。 例如:从广义的贸易结构来看,2008年,美国服务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22%,而我国服务贸易额只占贸易总额的10.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仅略高于菲律宾、印度尼亚和墨西哥。从狭义的贸易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变为以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加工制成品的出口额已占到出口总额的95%以上。在出口的加工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较大比重,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则处于劣势。2008年,家电、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达5837.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41%;而光学、计量、医疗、精密仪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总额为4156.1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9%。五、贸易的地理方向1.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该国进口商品原产国和出口商品消费国的分布情况,表明该国同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例如,2014年,我国前十位进口来源地分别是欧盟、东盟、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中国香港(表1-3)。2008年,我国前十位出口市场分别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东盟、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和巴西。由此而确定的2014年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根据进出口总额确定)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表1-3 2014年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及其所占比重国家(地区)金额/亿美元
进出口出 口进 口欧盟6151.393708.842442.55美国5551.183960.821590.36东盟4803.942720.722083.22中国香港3760.943631.91 129.03续表国家(地区)金额/亿美元
进出口出 口进 口日本 3124.39 1494.42 1629.97韩国 2904.92 1003.40 1901.52中国台湾 1983.15 462.85 1520.30澳大利亚 1369.05 391.54 977.51巴西 865.8 348.94 516.86印度 705.93 542.22 163.71前十合计 31 220.69 18 265.66 12 955.03(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得到。)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2.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称为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是指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也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例如,2014年,世界商品出口前二十位的国家或地区及其占全球商品从出口总额的比重依次是中国(12.4%)、美国(8.6%)、德国(8%)、日本(3.6%)、荷兰(3.6)、法国(3.1%)、韩国(3%)、意大利(2.8%)和中国香港(2.8%)、英国(2.7%)、俄罗斯(2.6%)、加拿大(2.5%)、比利时(2.5%)、新加坡(2.2%)、墨西哥(2.1%)、阿联酋(1.9%)、沙特(1.9%)、西班牙(1.7%)、印度(1.7%)、中国台湾(1.7%)。六、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简称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是指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对外贸易依存度=(X M)/GDP·100% 也有用出口或进口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研究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其计算公式分别表示为出口贸易依存度=X/GDP·100%进口贸易依存度=M/GDP·100%其中,X、M分别代表出口额和进口额。【阅读材料】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启示 1997年的贸易依存度:美国为25%,德国为47%,荷兰为101%,新加坡为358%,中国为36.2%;2000年的贸易依存度:美国为26.2%,德国为68.7%,法国为54.26%,英国为56.4%,中国为43.9%,日本为20.26%。 世界各国以GDP规模可划分为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一般来说,小国经济的人口、疆域、资源等较少,通常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受外部市场和外部资金的影响较大,其外贸依存度很高,如新加坡,1980年外贸依存度为439%,此后虽有所下降,但2001年仍为324%。而大国经济也因其人口资源拥有的多寡而异,如英国、德国、法国等经济规模较大但国内资源有限的发达国家,其外贸依存度也较高,一般为60%左右。像美国这样的大国,拥有比较广阔的国内市场,内需较大,其贸易依存度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提高而有所上升,但程度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1978年为9.8%;1989年为24.9%;1997年为36.2%;1999年为36.4%;2000年为43.9%;2002年为50.1%;2003年为60%;2004年为70%。有专家指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促进因素,国内消费应该占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比如美国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达到了78%,日本更高,达到了85%,而我国却相反。过高的贸易顺差必然导致内需不足。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由此可知,过大的贸易顺差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此外,也有专家指出,考虑到我国加工贸易比重大、GDP结构差异、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我国的实际外贸依存度并不高。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与货物贸易依存度之间的差距在日益缩小。 总之,外贸依存度受一国经济规模、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所采取的对外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高低不能一概而论。(资料来源:根据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作者编写。)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贸易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贸易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产品(商品)的交换。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依靠集体劳动来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然后按照平均的原则进行分配。所以,那时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也就没有国际贸易。 人类在早期的征服自然过程中,有些部落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这些部落就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产品出现少量剩余,在氏族公社、部落之间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的出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剩余产品,而且开始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由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从而加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随着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又有一群人从手工业、农牧业中逐步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即商人阶级的出现,由此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商人的出现,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更加广泛、更加频繁,商品流通超出了国界,国际贸易便由此产生。 由此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这些剩余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即产生了国际贸易。二、国际贸易的发展1. 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在整个生产中微不足道,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商品数量很少,商品流通的范围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那时,进入贸易领域的商品主要是供奴隶主和王室享乐的宝石、装饰品、各种织物、香料和奴隶。 在欧洲,主要的贸易国家有腓尼基、希腊和罗马。据史料记载,腓尼基人借地中海之便发展航海技术,以金属和玻璃制品向其他国家换取象牙、谷物、奴隶,其贸易范围最远到达好望角。继腓尼基人之后(腓尼基人是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相当于现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他们曾经建立过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国家),希腊人在约800年的时间里成为海上贸易的霸主,制定了最早的海上法并建立海外殖民地。在希腊海洋时代之后,罗马人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形成了横跨三大洲的贸易圈。在奴隶制时代,地处亚洲的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虽然商业发达,但是地理环境限制了其贸易向外拓展。中国在夏商时期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但其贸易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2.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有了较大发展,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奢侈品仍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在西方国家,人们用呢绒、酒等换取东方国家的丝绸、香料和珠宝等。 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国际贸易的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阿拉伯人是公元7-8世纪的贸易民族,他们贩运非洲的象牙、中国的丝绸、远东地区的香料和宝石等。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北部和波罗的海及黑海沿岸城市的兴起,国际贸易的范围也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沿岸。在封建社会晚期,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在欧洲各国内部的迅速发展。3. 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 (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16-17世纪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资本的原始积累、工场手工业的广泛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市场形成,加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国际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日后的英、法等国。大批欧洲商人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掠夺性贸易,运回大量的金银财宝,进行黑奴买卖,同时还将这些地区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从16世纪起,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之间为了占领殖民地和争夺国际贸易控制权进行了多次海上霸权战争,他们甚至还在海外设立贸易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这一时期参加到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国家和民族迅速增加,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交换的商品品种也不断增多,工业原料和城市居民消费品成为贸易的主要商品。17世纪中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确立。随后,英国夺得海上霸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18-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又为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开创了大机器工业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大为丰富,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从而使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联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贸易更加便捷,缩短了国际的距离,世界市场真正建立。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从原来局部的、地区性的贸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整个世界成了英国大工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国际贸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 第二,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不断变化。工业品,特别是纺织品贸易迅速增加,谷物也成了大量交易的对象。 第三,贸易方式也有了进步,从原来的现场看货交易发展为凭样品交易。 第四,信贷关系发展起来,各种票据以及汇票开始广泛流行。 第五,经营国际贸易的组织机构日益专业化,并且出现了很多为国际贸易服务的专业性组织,如轮船公司、保险公司、转运公司等。 第六,国家间的贸易条约普遍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竞争和获取特权的工具。 (3)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由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聚和集中,垄断组织和财政资本控制了国际贸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国际贸易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垄断特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都由为数不多的垄断组织所控制,它们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丧失了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转而由美国取而代之。1929-1933年的"大萧条"使国际贸易陷入低谷。经济危机又波及政治领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贸易中心开始从欧洲转向大西洋两岸。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也呈现出以下新的变化: 第一,国际贸易的绝对量虽有所增长,但其增速较自由竞争时期相对下降。 第二,垄断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在世界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还渗透和垄断了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对外贸易。 第三,垄断组织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直接结合起来,这主要是为了确保原料的供应和市场控制的需要。 第四,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设立了关税壁垒,并相继采用了具有进攻性的超贸易保护政策,如外汇管制、配额制、许可证制以及各式各样的出口津贴等鼓励出口措施,目的在于增强本国集团组织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五,新技术的发生与发展、交通通信工具的不断改进,都显著地推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六,周期性的生产使过剩危机加深,尤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国际贸易额呈现出不稳定的发展状态,甚至国际贸易额还出现停止增长和缩减的现象。 (4) 21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投资的活跃、世界经济的增长以及国际合作的加强,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速。 第二,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产品和新的贸易方式方兴未艾。 第三,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和贸易地位发生了变化。 第四,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第五,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 第六,区域集团化贸易日益活跃。 第七,WTO对国际贸易政策和体制的调整,对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八,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发展。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导致了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经济学理论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几乎所有的国际贸易理论都要回答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问题,它们是: (1) 为什么要开展国际贸易,即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是解释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力或动因是什么? (2) 怎样进行国际贸易,即国际贸易的结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是解释国际贸易的生产结构或国际分工结构是什么?简言之,那就是一国出口什么、进口什么,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结构是什么。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产业内贸易的不断盛行,一国不再是单纯地出口一种商品以换回另一种商品,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演变为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 (3) 参与国际贸易的得益是多少,即一国参与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怎样的收益?回答这一问题主要是解释国际贸易能否给参加国带来经济利益,进而带来怎样的经济收益(当然还包括社会收益)。 要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还有待国际贸易理论前提的确立,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前提所得出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是不同的。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贸易理论。典型代表成果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不过,国际贸易思想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初的重商主义(The Mercantilism)时代。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假设市场完全竞争,机会成本不变,生产要素可以自由转移,且各国对国际贸易不加干预。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以及贸易得益的产生在于交易国之间的成本差异,每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生产成本较低的那些商品,进口本国生产成本较高的那些商品,这样通过自由贸易,双方都能获利。不过,斯密的生产成本差异主要是基于劳动生产率而得出的,李嘉图所指的成本差异主要是由生产技术不同造成的,不过两者均假定技术不变,即技术在短时间内不发生变化,这与当时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的历史时代有关。总之,古典贸易理论,特别是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论证国际贸易存在的合理性和自由贸易的有效性,确立了后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其后的一些学者,如穆勒、马歇尔、埃奇沃思等,集中研究了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尽管古典贸易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遭到众多学者的挑战和质疑,但直到今日,比较优势理论仍是指导各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新古典贸易理论。典型代表成果有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叫赫克歇尔-俄林原理(The Hechscher-Ohlin Theorem),或简称为赫-俄原理(H-O原理)。也有人称20世纪初到60年代的国际贸易理论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放松了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些假设,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新古典贸易理论第一次将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提出并加以分析,指出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即一国总是会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要素禀赋比较丰富的那些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要素禀赋比较稀缺的那些商品。这是因为,价格差异是发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而商品的生产成本受其生产要素的价格影响,如果一国拥有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那么对应的商品生产成本就会偏低。但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比如发达国家之间的大量贸易(要素禀赋相似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新国际贸易理论。伴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分析工具的不断改进,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运用不完全竞争理论、规模报酬递增和差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模型。他们提出,除了要素禀赋之外,规模经济、需求偏好等都是影响国际贸易开展和贸易得益的独立因素。新国际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使得关于贸易理论的研究重心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由此可见,古典贸易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间或部门间的国际贸易,而新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化产品基础之上的,因而,新国际贸易理论所揭示的国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中,出口方的利益就是不完全竞争厂商获得的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利益总和,进口方获得的是消费差异化产品所获得的消费上的满足,进而提升福利水平。由于不完全竞争理论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模式,所以,国际贸易理论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四、国际贸易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得益,进而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国际贸易学是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国际贸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从中受益。从学科关系来看,国际贸易学是一类部门经济学,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国际贸易学自身的特点来看,其也是一门集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也包括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和现实情况。一般认为,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②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③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④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类来看,国际贸易学科属于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研究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研究国际贸易。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锐利思想武器。从生产方式所包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说,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国际贸易作为商品交换关系的一部分,体现了各国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发展水平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决定的。但是,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并不妨碍我们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应当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寻找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如果说自然科学可以采用显微镜和化学试剂去揭示物体的特征,那么在经济学中只能运用抽象的方法,从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我们研究包括国际贸易在内的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最后,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国际贸易,就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实践。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而实践又是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国际贸易时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国际贸易学是二级学科,它的一级学科是经济学,国际贸易对进出口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我们称之为经济效应。在分析这些经济效应时需要结合多种分析方法,如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等,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还会有各种不同的假设条件,如大国和小国的假设等。 复习思考题 1. 常见的国际贸易分类有哪些? 2. 试分析一国大量贸易顺差对其国民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4.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研究方法? 5. 用出口总额占一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表示的出口贸易依存度,1950-2000年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分别如下表所示。
1950-2000年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出口贸易依存度
195019601970198019902000中国4.0%*4.3%2.5%6.3%16.1%23.08%美国3.6%4.1%4.4%8.5%7.1%8.38%日本7.1%9.4%9.4%12.5%9.8%10.36% *表示1952年中国这一比例为4.0%。 请分析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什么会上升?通过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出口贸易依存度的比较,你会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