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素质要求的日益提升,个体要成功参与社会,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多项才能。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各学科既高度分化又日趋综合,大学教育更需注重通识基础,融合不同学科文化,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放眼全球,多所世界一流大学虽然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各不相同,但人才培养却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塑造全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也应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塑造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需求使得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愈发重要。会计学课程不但被列为经济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许多学校也将其列为非经管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然而,纵观国际上许多大公司在管理上出现问题,往往都牵涉公司财务,这些问题不是缘于会计专业化的程度不够,而是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偏差。所以,会计教育应“以人为本”,改变以往会计教育中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的倾向,建立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重构并整合学生的培养体系。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不应只着重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具备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与科研不同,教学工作包含着庄严的使命与责任。为了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拓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配套的教材就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作为长期从事会计教育的工作者编写这本教材的目的。我们希望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不仅介绍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也能够将通俗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让初学者在趣味中掌握会计的基本专业知识,了解会计在经济发展及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拓展学科视野、构建宽广的知识体系,为全面发展提供平台。这些特点在本书中主要体现在:
第一,立德树人。教材内容除了涵盖作为会计学入门课程所必须掌握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外,将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放在第三章和第十章,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职业道德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内部控制的理念贯穿经济活动管理的全过程。
第二,实践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本书根据需要适当穿插小问题和案例讨论,每章后还附有经典案例或阅读资料。将案例融入会计理论的介绍中,每次案例的精彩讲解与讨论都可以让学生在敏于思考中体会会计的魅力,提高自己对于会计的学习兴趣,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与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大量的阅读资料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企业的认知,实现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无缝衔接。
第三,新颖性。教材内容充分反映和把握中国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与发展趋势。对2007年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以来会计准则和会计科目的最新调整以及2016年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修订实施等内容都进行了全面更新。
第四,仿真性。本教材中所用记账凭证和账页均与会计实务中的格式相同,便于初学者增强对于会计的感性认识,尽快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第五,务实性。本教材各章后均配有思考题和练习题、案例讨论,供学生课后使用。
第六,通用性。通俗易懂,适用面广,作为会计学入门教材,为各类初学会计的读者提供了最基本的会计知识。
本书由拥有多年教学经验与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济大学教师杨柳、张延洁、佟爱琴、孙建良、徐勤编写而成。其中杨柳负责撰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张延洁撰写第四章、第五章;徐勤撰写第七章;佟爱琴撰写第八章、第九章;孙建良撰写第十章、第十一章。全书由杨柳制定框架结构并总撰定稿。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作为主编,我要感谢我的各位同事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书稿;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全程提供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别感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刘思嘉同学为本书的制图与校对提供的帮助。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融入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受益于许多中西方会计学专家及学者会计思想的启发与影响,在此,谨向这些专家及学者表达最真诚的感谢。
尽管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图体现本书的写作意图和创新之处,但仍然会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于在今后的修订中不断完善。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1
一、什么是会计 1
二、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
三、会计学科体系 3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5
一、会计的职能 5
二、会计的目标 7
第三节会计法规体系 1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5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18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21
第二章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与会计报告
第一节会计假设 23
一、会计基本假设 23
二、会计核算基础 27
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9
一、可靠性 29
二、相关性 30
三、可理解性 30
四、可比性 31
五、实质重于形式 31
六、重要性 32
七、谨慎性 32
八、及时性 32
第三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33
一、会计对象 33
二、会计要素 35
三、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45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47
第三章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
第一节商业伦理 52
一、商业伦理的内涵 53
二、商业伦理的重要性 53
三、商业伦理的核心准则 54
四、商业伦理的演变 55
第二节职业道德 57
一、道德的内涵 57
二、职业道德 58
三、会计职业道德与商业伦理的关系 60
第三节会计职业道德 61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62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62
三、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 64
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65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73
第四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法
第一节会计等式 75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 75
二、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关系 77
三、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77
第二节会计科目和账户 78
一、会计科目 78
二、会计账户 81
三、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 82
第三节复式记账原理 83
一、复式记账法 83
二、借贷记账法 84
第四节账户的分类 88
一、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89
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92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102
第五章复式记账法的应用
第一节制造业主要生产经营过程 104
一、供应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 104
二、生产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 104
三、销售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 105
第二节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106
一、投入资金的核算 106
二、借入资金的核算 108
第三节采购业务的核算 110
一、固定资产采购的核算 110
二、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113
第四节生产业务的核算 116
一、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116
二、账户设置 117
三、账务处理 120
第五节销售业务的核算 124
一、账户设置 125
二、 账务处理 127
第六节财务成果的核算 127
一、账户设置 128
二、账务处理 131
第七节资金退出企业的核算 134
一、账户设置 135
二、账务处理 136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137
第六章会计核算方法
第一节会计循环概述 139
一、会计循环的概念 139
二、会计循环的步骤 139
第二节会计凭证的作用及种类 140
一、会计凭证的概念 140
二、会计凭证的作用 141
三、会计凭证的种类 141
第三节会计凭证的填制 147
一、会计凭证填制的一般要求 147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148
三、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148
四、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149
第四节账簿的作用与种类 150
一、会计账簿的概念 150
二、会计账簿的分类 150
三、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156
四、错账的更正方法 160
五、结账 168
六、账簿的更换和保管 170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172
第七章期末账项调整与结账
第一节期末账项调整 176
一、期末账项调整的意义 176
二、期末账项调整 177
第二节财产清查 179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 179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180
三、财产清查的程序 181
四、财产清查的方法 182
五、财产清查的内容 187
六、财产清查的账务处理 192
第三节对账与结账 195
一、对账 195
二、结账 196
三、试算平衡 196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198
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
第一节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种类和编制要求 202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 202
二、财务报表的种类 203
三、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 205
第二节资产负债表 207
一、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内容 207
二、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209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210
第三节利润表 217
一、利润表的结构与内容 217
二、利润表的作用 218
三、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218
第四节现金流量表 221
一、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和内容 222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223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223
第九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第一节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 228
一、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228
二、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 228
三、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要求 229
四、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种类 229
第二节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229
一、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229
二、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 230
三、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230
第三节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231
一、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231
二、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231
三、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核算步骤 232
四、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233
第四节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233
一、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233
二、科目汇总表的填制方法 234
三、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核算步骤 235
四、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235
第五节账务处理程序的应用 236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252
第十章内部会计控制
第一节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 257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 257
二、内部控制概念 259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与原则 260
四、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262
第二节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263
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263
二、授权批准控制 263
三、会计系统控制 264
四、预算控制 265
五、财产保全控制 265
六、风险控制 266
七、内部报告控制 267
八、电子信息系统控制 267
第三节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267
一、存货岗位分工控制 268
二、存货授权批准控制 270
三、存货取得、验收与入库控制 271
四、仓储与保管控制 272
五、存货领用、发出与处置控制 274
第四节内部会计控制的应用举例 275
一、货币资金控制制度 275
二、货币资金控制程序 279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288
第十一章会计工作组织
第一节会计工作组织概述 290
一、会计工作组织的含义 290
二、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 290
三、组织会计工作的原则 291
第二节会计机构 292
一、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 292
二、会计机构设置 293
三、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294
四、会计机构的岗位责任制 295
第三节会计人员 298
一、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 298
二、会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299
第四节会计档案管理与会计工作交接 303
一、会计档案管理 304
二、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 307
复习思考与实务训练 310
参考文献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