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工作内外的各种挑战常常让幼儿园教师的道德意志陷入不稳定状态,并且如何将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困扰着许多教师。本书通过与幼儿园教师进行对话,希望给幼儿园教师理解、引导与帮助。
全书共分10个专题,每个专题从案例分析入手,比如给孩子塞饭、偏爱个别幼儿、虐童等事件,站在理论的高度并采用深入浅出的表达形式,对案例作有益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解读,以为幼儿园教师解决专业生活中的道德疑惑提供有力且有效的支持。
这是一本关于尊重、责任、公正、坚守、担当的幼儿园教师师德案例读本,力求通过有选择、有结构、有层次的设计,以及站在幼儿园教师立场上的理解与批判,成为幼儿园教师的“诤友”。
幼儿园教师的案头常备之书,是让其长期葆有美好专业形象、过上优雅职业生活、获得厚重职业幸福的好帮手。
编辑推荐篇章:
身陷职业倦怠怎么办? p.4-7
尊重儿童 p.29-34
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 p.81-84
丛书总序
“为我们自己的”和“对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所谓德育自然是针对学生的实践。很少有人明晰、自觉地认识到,存在也必须存在一种针对我们教师自身的道德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或者“职业道德”)的修养。教师专业伦理修养、建设的实质,就是为师者“对我们自己的”,也是“为我们自己的”最重要的德育。
一、为何师德修养是“为我们自己的”德育?
“对我们自己的”“为我们自己的”是一种有趣的相互解释、相互支持的关系。因为“对我们自己”的德育——师德修养首先是为师者“为自己的”最重要的自我教育。最重要的原因包括——
1.师德修养的实质是教师的“为己之学”
之所以要修养师德,是因为教师专业伦理是我们人生与职业生活质量的最主要的保障。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都需要我们修养并且恪守教育的专业伦理。
德福一致,被公认为伦理学的公理。这是因为就精神意义上的幸福(“雅福”)而言,没有人可以不讲道德而获得幸福,就像没有人可以做到“做了亏心事”还真的能“不怕鬼敲门”。就像王阳明曾经说的,即便是脸皮再厚的惯偷,“唤他做贼,他还扭捏”!反之,高品质的人生,坦荡、宁静的幸福生活当然就需要无愧于天地和他人的行为规范。即便是包含功利计较的幸福(“俗福”),从总概率上说,遵守道德也一定是“划得来”的生活智慧。因为如果总体上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没有人会理会社会生活中的“交通规则”,则社会生活就会遭遇无穷无尽的交通事故而最终无以为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伦理学家才解释说,恶人反而活得更好之类的错觉缘于人们对那些德福一致反例的震惊,而这一震惊恰恰证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是更为合乎自然、必然的心灵秩序。
如果我们承认德福一致这个公理,则修养道德,尤其是修养师德当然就是“为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所做的自我努力。
2.“对我们自己的”教育也是专业上的自我提升
每一个从教的人,都希望获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幸福人生。从教育专业人的角度,师德更是我们收获教育幸福的根本保证。
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人生状态。没有“目的性”,或者没有“人的”“目的性”,就等于没有健康、正常人生应有的梦想。而没有梦想,当然就不可能有梦想实现的人生及喜悦。许多教师遭遇职业倦怠,或者在教育生活中浑浑噩噩、索然无味地打发光阴,是因为他们没有教育家应有的事业心,或者“教育梦”,或者,其某些所谓的“梦想”其实不过是一些追名逐利的猪槽边上的寻觅——将工具性目标看成是人生终极目的的伪梦想。因此,爱岗敬业或者有教育之梦等等,说到底乃是教师获得教育幸福的第一前提。换言之,不断形成、提升教育事业的动机水平,实现教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乃是教师自我修养的第一要义。
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还需要有专业的本事。专业的本事当然首先包括业务上的本事。教不好数学的数学老师当然很难在数学课教学里获得幸福的喜悦,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做中学数学老师时就曾经备感挫折。同理,在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修养上有缺失的任何一个科任老师也很难享受任一科目教育的“怡然之乐”。专业的本事还不仅仅是“业务”,也包括专业道德。比如,一个语文老师爱学生的第一件要紧事就是教好语文。因为倘若不能给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以应有的帮助同时又宣称“爱学生”,就显得十分可笑、虚幻。同时,业务不仅是包括,还需要专业道德。比如没有事业心(不爱岗敬业)、没有从事教育的内在热情,成为“好教师”的概率为零;又比如,不遵守专业伦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非常糟糕的老师,即便业务好也会在效益上打折扣,流失本该拥有的更为丰沛的教育幸福。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教养即业务,专业伦理的修养也是我们做教师的应有的“本事”。
总之,师德建设从根本上是教师的“为己之学”。从根本上来说,师德修养是我们做教师的人“为我们自己的”“对我们自己的”自我教育。
二、如何开展“对我们自己的”自我德育?
如果我们承认教师专业伦理的修养是“为我们自己的”“对我们自己的”自我教育,那么,如何开展这一“对我们自己的”德育就十分重要。一般说来,师德修养的基本路径有如下两个方面。
1.教育伦理的专业研习
教育家赫尔巴特将伦理学看成是教育学的两大基础之一(另外一个学科是心理学),是有道理的。不仅在于伦理学有助于界定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伦理学有助于教育效能的提升。但是近代以来,教师的培育、养成,教育伦理的修养所占成分极低。考虑到教育质量低下、教育风气败坏的普遍现实,这一缺憾实在是令人扼腕之至。因此,对于有良知的教育者而言,自觉修养教育伦理实在是当务之急的基本功课。
教育伦理的学习、研究,我们需要考虑三个最主要的领域。首先,教师必须有一般伦理学的学习经历。其实一般人也要学习伦理学。比如学习过亚里士多德关于勇敢的论述的人,当然会更自觉地远离怯懦与莽撞,修养真正的勇敢之德。我们做教师的要做孩子们的人生导师,若我们是伦理学上的“睁眼瞎”,则后果十分可怖。其次,教师要研究伦理在教育应用中的特殊性。法官的公正不等于教师的公正,家长的自然之爱也不同于教师的伦理关怀。不做教育伦理上的明白人,就意味着接受低效、灰暗的教育人生。最后,教师要修养建构教育伦理规范的自觉性。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喜欢不断自上而下颁布“师德规范”,教师们也往往只是逆来顺受,被动接受这些看起来十分重要的职业规矩。如果我们承认专业伦理的研习是“为己之学”,我们就应该变他律为自律,为自己的教育人生去自我立法。而自我立法的本事当然又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研习教师伦理学去自觉修炼。
2.教育实践的伦理反思
师德修养的另外一个基本路径是保持对于教育实践的伦理反思态度与习惯。除了对一般伦理原则的恪守,这一反思态度与习惯需要特别针对以下两种教育实践带来的特殊性。
首先是具体教育职业的特殊性。所谓教育职业的特殊性指的是教师的工作场域不同于一般的个人、农民、法官、公务员,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我们最最主要的任务。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伦理问题?在不同领域工作的老师在教学伦理实践上会遭遇怎样不同的挑战?在给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时应当具有哪些道德的敏感性?教师是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要不要回应“你还是个教师吗”这样的诘问?
其次是具体教育人生的特殊性。所谓教育人生的特殊性是指教师职业伦理发展的时间维度的特殊性。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舞台,台台都有不同的风景。比如一个新手、一个成熟的中年教师、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教育工作者,他们面对的教育生活实际就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育实践的伦理反思是一种对教育人生的生涯元反思。同理,处于不同学段的老师,比如学前、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等如此不同,没有结合学段实际的伦理反思怎么可能是真正的实践反思?
一言以蔽之,教育实践的伦理反思的最高旨趣在于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即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做面向教育实践、服务教育实践、提升教育实践的伦理功夫。
三、“师道文丛”的主要努力
“师道文丛”所收著作,是多年团队努力的结晶。从1998年起,本人一直保持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学术兴趣,从《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2000),到《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2009),再到这套丛书,都是本人及我指导的研究生团队(主要是博士生,现在他们大多工作在各大知名院校)筚路蓝缕、努力前行的见证。
这一次,我们的“野心”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面向实践的教育伦理分析,二是分学段的教师伦理建构。
之所以要“面向实践的教育伦理分析”,是因为实践中已经积攒了太多的伦理问题,需要我们勇敢去面对。曾经有教育主管部门希望我编一本分析“校长开房”之类“典型师德案例”的教师读本,被我断然拒绝。原因是,真正在专业上“典型”的师德事件往往不是官员们所要面对的突发、偶发的恶性师德新闻(那些反而不是常例),而是教师们正常、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必须天天面对的伦理课题。比如:教育内容如何选择、教育方法如何斟酌,才合乎专业伦理?新世代的师生关系怎样建构才能公正而有温情?教师的惩戒权如何获得教育性的保障?如何处理家校关系,既形成教育合作又保障教育的尊严?教师的专业形象如何避免神化与魔化的恶性循环?如此等等。我们希望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读者一起形成对于教育伦理的系统观察、分析与建构。
“分学段的教师伦理建构”更是我们念兹在兹的希望。遍观国内书市或图书馆有关教师伦理、教师职业道德的著作,对教师真正有益的为数聊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将不同学段“一锅煮”。而事实上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虽然有教育伦理的一致性,但是由于教育生活的巨大差异,他们所要面临的伦理课题也差异甚大。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同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学前到大学各学段教育伦理内容结构、主题、重点、背景均大不相同。不做专门、具体的研究,“对我们自己的”“为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许,我们已经完成的分阶段教师伦理研究还是一颗刚刚发芽、不算强大的种子,但是种子既然已经发芽,只要不乏阳光雨露,假以时日,这一领域的中国教育伦理研究的参天大树就可以被我们理性期待。
基于以上宗旨,本套丛书从2012年起就开始了整体策划,历经一线调研、集体研讨、顶层设计、研究与写作等阶段。最终我们集体呈现给读者的是4本分学段师德案例(分析)读本、4本分学段教师伦理学研究,以及一本《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总共9本著作。婴啼初试,瑕疵难免,但这套“师道文丛”“为我们自己的”初心执著而真诚。其突出功能与特色在于,我们希望通过集体的努力为全国同行提供一套系统、专业、可读的“对我们自己的”德育教材与教参。阅读、研讨、交流、建构,我们由衷希望“师道文丛”能够对大家的教师专业伦理研习、提升有所裨益!
檀传宝
2015年12月31日,京师园三乐居
序
今天,中国大多数幼儿园教师都知道幼儿园教育实际面临的形形色色的伦理问题是怎样的严重,也知道提升幼儿园教育品质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向。但是我们常常缺乏从实际走向应然的勇气,也缺乏从实际走向应然的专业能力。对个人而言,道德是一种勇气和坚守,更是一种能力。对群体而言,道德是一份共识与反省,也是互相提醒。本书希望通过有选择、有结构、有层次的设计,以及站在幼儿园教师立场上的理解与批判,成为幼儿园教师的“诤友”——每当我们翻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面镜子,我们时不时地照一照镜子,让自己长期葆有美好的专业形象,过上优雅的职业生活,获得厚重的职业幸福!
具体来说,本书希望从案例分析入手分专题来组织架构,采用深入浅出的表达形式,以为幼儿园教师解决专业生活中的道德疑惑提供有力且有效的支持。主要特色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本书选择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现象,例如陷入职业倦怠、偏爱个别幼儿、过度强调安全和纪律等。其中也包括当前幼儿家长群体议论较多的焦点问题和社会媒体曝光的极端现象,例如给孩子塞饭、送礼收礼和虐童事件,等等。
其次,本书选择的案例覆盖了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部分,包括幼儿的入园和离园,幼儿的就餐和盥洗,幼儿的游戏和教学,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合作,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以及幼儿园教师与社会相关群体的交往,等等。依据幼儿园教师一日工作的流程和幼儿园教师工作内容由内向外拓展的层次,本书有顺序地编排组织了十个案例分析的专题。
第三,案例专题分析,兼顾了教师、社会及教育的立场。每个专题均从案例入手,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一方面将一个点上的案例扩展至幼儿园教师的一类表现中,带动读者进行由点到面的思考;另一方面又引导读者理解案例中教师的行为逻辑和原因,点明案例中教师行为的伦理实质,从而从直观的案例现象进入到对教师伦理问题的思考。在案例分析之后,每个专题将站在“社会的立场”上指明“教师应该如何做”,阐明专业规范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最后,每个专题会站在“教师教育者的立场”上建议“教师如何做”,为幼儿园教师达到规范要求提供可操作的行动建议。也许,这正是健康的教师专业伦理所应该坚持的立场。
面对这部书稿,我深怀感恩。首先感谢我的老师檀传宝教授——正是在老师的鼓励和鞭策下,我才有机会并得以完成本书的写作。从一开始提出写作设想,到讨论确定写作框架,再到后续遴选案例和讨论写作内容,以及最终的审稿评阅,檀老师不辞辛苦地一路领着我向前走,并毫不吝惜地贡献了自己的思想。这份感谢无以言表!同时,檀老师组织我和多位同门(均已博士毕业且在各师范大学任教的同行们)形成了研究和创作团队,大家一起工作,互相为对方的提纲及书稿提供完善意见,也有力地保障了本书的质量!因此,我要特别感谢师姐李菲博士、蔡辰梅博士、杨启华博士和张宁娟博士,感谢师兄班建武博士,大家为书稿的写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另外,感谢陕西省西安市第五保育院的陈萍园长和河南省郑州市思睿幼儿园的陈秀芳园长,她们阅读了本书的初稿,并给出了中肯的修改和完善建议!感谢我的学生和朋友们,书中很多案例受益于与他们的谈话!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严谨而放松,就像在和自己那些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好朋友聊天一样。但是终因学力不逮,对一些内容的处理仍然不尽如人意。我由衷期待本书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冯婉桢
查看全部↓
冯婉桢,教育学博士,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系),主要研究教师伦理与幼儿园教师发展,已出版《教师专业伦理的边界》《幼儿教师专业规范与行为礼仪》等著作。
序
专题一 “我不想干了!”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与修养
003 “我不想干了!”
004 身陷职业倦怠怎么办?
008 职业幸福在哪里?
014 修炼幸福的能力
020 身边的榜样
专题二 “亲一口!”
——幼儿园教师的尊重
025 “亲一口!”
026 个人喜好,还是儿童需要?
029 尊重儿童
035 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038 身边的榜样
专题三 “快点吃!”
——幼儿园教师的责任
041 “快点吃!”
043 在制度与良心的夹缝里
046 对儿童负责
050 让制度服务于人
054 身边的榜样
专题四 “别动!”
——幼儿园教师的正直
059 别动!
060 安全和纪律绑架了儿童的活动自由
064 正直执教
068 用纪律支持自由
073 身边的榜样
专题五 今天提问谁?
——幼儿园教师的公正
077 今天提问谁?
079 为什么不提问我?
081 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
085 合理分配机会
089 身边的榜样
专题六 “叫你不听话!”
——幼儿园教师的惩戒
093 “叫你不听话!”
096 惩戒,还是虐待?
099 惩戒的奥秘
102 慎用惩戒
107 身边的榜样
专题七 “你真棒!”
——幼儿园教师的表扬
111 “你真棒!”
112 表扬太廉价了
114 表扬的实质是什么
120 巧用表扬
123 身边的榜样
专题八 “我又不是保育员!”
——幼儿园教师的合作
127 “我又不是保育员!”
128 为什么拒绝合作
131 教师合作是必要的
138 如何与同事真诚合作
143 身边的榜样
专题九 “我们不要他!”
——幼儿园教师的担当
147 “我们不要他!”
148 谁来保障孩子的权益?
150 担起幼儿教育责任
153 让担当成为一种习惯
156 身边的榜样
专题十 “一点小意思!”
——幼儿园教师的坚守
161 “一点小意思!”
162 金钱诱惑与个人尊严的对抗
165 坚守专业底线
170 享受有尊严的专业人生
175 身边的榜样
177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陷职业倦怠怎么办?
今天,超过三分之二的幼儿园教师有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1],近三成教师有离职想法或已离职[2]。很多幼儿园教师在生理和心理上感觉疲惫不堪;在工作中常常担忧出现安全事故,精神高度紧张,不敢作为;在生活上缺乏闲暇,脾气暴躁,经常因小事发火;感受不到工作的成就与意义,却感到职业生活严重损害了个人生活的质量,因此常常有离职的打算……
职业倦怠(burn
out,也有译为工作倦怠),是指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1974年,“职业倦怠”的概念一经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就迅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3]研究发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从业者产生职业倦怠的概率极高。通常,职业倦怠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指个体在工作中的效能感降低,并倾向于对自我进行消极评价。[4]
教师是典型的助人行业,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不仅幼儿园教师中职业倦怠倾向严重,中小学和大学教师中部分教师也有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5]同时,除了中国以外,世界其他国家的教师也有职业倦怠的倾向和表现。例如,Farber(1991)估计,有30%~35%的美国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强烈不满,而5%~20%的人已在工作倦怠状态。[6]这是因为——
(1)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压力情境。教育工作任务要求教师在统一的情境中对个性差异极大的学生因材施教,并且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深入交流。幼儿园教师还同时承担着保育与教育幼儿的双重任务,要时时关注每一名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另外,由于幼儿行动能力不足,幼儿教师还必须预防极易发生的安全问题。
(2)现代社会的繁杂与变化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期望,不断进行的教育改革频繁地挑战着教师的教育观念与习惯。在每一次教育观念与习惯的改变中,教师都忍受着割裂与蜕变的辛苦。近些年,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改革风潮十分强劲。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大批量的幼儿园教师经历着改革带来的变化之痛。另外,由于幼儿园工作与幼儿家庭联系紧密,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吸引和指导幼儿家长参与幼儿教育工作,还要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提出的不同要求。可以说,社会生活中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3)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得到的支持与回报是不相称的。一方面,教师能够从组织和同事中间获得的支持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尤其,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不仅低于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一些地方还低于保姆或家政人员的收入。
拓展阅读
尽管与其他同类行业从业者和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仍然偏低,但近些年来有明显的增幅。2009年全国幼儿教师年平均工资为7594元,2010年全国幼儿教师年平均工资达到了19532元a。当然,政府仍需考虑幼儿园教师的生活保障问题,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研究者对东亚五大城市——深圳、香港、首尔、东京和新加坡——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进行了比较分析,深圳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和食物购买力都位居倒数第二,仅好于新加坡;从租房能力来看深圳位于第三。与我们不同的是,日本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食物购买力和租房能力都位居第一。b
(4)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常常让教师焦灼。工作与家庭在“争夺”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一些教师因为家庭和子女教养问题而无法专注于工作,更多的教师则是因为投入工作忽视了对自己子女的教养和家庭生活,进而常有愧疚之情。同时,在多种工作角色中间来回转换也耗掉了幼儿园教师许多“精气神”。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孩子的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幼儿园的员工和家长的咨询者等。许多幼儿园教师坦言,“带孩子再累也不觉得累,但是现在已经没有时间来关注孩子了”。幼儿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考核、记录、家园沟通和所谓的“教育研究”上。时日一久,教师自然疲惫不堪。
如今,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了“教育中的危机”。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危害着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还对教育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发现,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7]。例如,有职业倦怠倾向的幼儿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减少与幼儿的互动,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漠视幼儿的需要,甚至用轻蔑的方式对待幼儿。同时,他们常常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活动,活动质量很低,甚至教给幼儿一些错误的信息。另外,职业倦怠倾向越严重,幼儿园教师越容易情绪失控,对幼儿使用武力或暴力的概率就越高。除此之外,职业倦怠也会导致教师对同事和管理者不信任,敌视家长,与所有人的交往处于疏离状态,使自己深陷孤独。可想而知,在如此“倦怠”的教师负责的班级里,幼儿的生活与学习质量是无法保证的,甚至幼儿常常被“倦怠的教师”伤害。
尊重儿童
被尊重是儿童最基础的需要之一。有些人以为儿童幼小,不需要尊重;尊重是成人,尤其是那些接近自我实现的成人才有的需要。这种认识大错特错。自出生起,儿童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同步增长和表现。被他人尊重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证。这是因为,在儿童被尊重的前提下,儿童的内在秩序才会自然地展现出来,需求被实现或满足,从而成长为健康的人。同时,良好的自我概念是个体身心健康的一部分,自尊是建立在被他人尊重的前提下的。从成人的角度看,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深入地发现和了解儿童的需要,进而满足儿童的需要,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我们应当牢记,越是幼小的儿童越需要被尊重。
拓展阅读
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儿童的尊重需要经历了一系列的表现变化。(1)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婴儿就喜欢得到成人的关注。如果一段时间里得不到成人的关注,婴儿就会哭闹。除了哭闹以外,婴儿还会通过微笑和制造响声来吸引成人的注意。有了一些行动能力之后,幼儿会极尽所能地来获取成人的关注,例如扔玩具、摔东西、尖叫等。
幼儿在成人的关注中确认自己的存在。(2)要求自主,对抗成人的意志。1岁半左右,幼儿就有了明显的“叛逆”。他们不再愿意接受成人的安排,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他们会要求自己穿衣、吃饭、扫地,甚至做饭和洗衣服。如果成人强行干预其行为,幼儿会委屈地痛哭或反击。(3)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幼儿喜欢被成人赞扬和认可,甚至会要求成人对自己的行为回以赞扬和认可。例如,拉着父母去欣赏自己的画作;指给父母看自己撒了一地的卡片;吃了一口饭跑到妈妈面前张开嘴巴给妈妈看。成人的赞扬和认可是幼儿确认自己行为方式的依据。a
a 参考刘晶波. 幼儿的人格发展与尊重需要[J]. 幼儿教育,1997(1):7-8.
b [美]丽莲·凯兹.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 廖凤瑞,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推荐序,5.
尊重,就是尊敬和重视。对幼儿园教师来讲,尊重儿童是一项基本规范,是底线要求。并且,幼儿教师要用尊重幼儿的方式教会幼儿如何尊重自己与他人。这是幼儿教师对儿童的尊重不同于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的价值所在。在心底里,我们幼儿园教师要有这样一个认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是专业的教育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亲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也不同于普通的服务关系。每当听到幼儿园教师将自己比为孩子们的妈妈,或者把自己视为幼儿家庭的服务者时,我都会觉得关系定位过近或过远了。“教师要与儿童保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既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竭,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b这个适度的距离,我想就是尊重,以及尊重带来的教育效果。
具体来讲,尊重儿童,需要幼儿园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尊严
儿童,与我们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幼儿教师每日面对幼儿,要时刻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与自己同样的个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例如,不体罚幼儿,不贬损幼儿,不让幼儿“没面子”,不限制幼儿的自由,不打压幼儿的积极性,珍视幼儿的表现与表达,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即便幼儿犯了错误,我们也应当用正确和科学的方式帮助幼儿“体面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非以权威身份强行纠正幼儿的行为方式。
2. 尊重儿童的各项权益
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就成为了我们社会中的一员,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权益不容任意剥夺和侵犯。按照《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人权法典的规定,世界上人人享有生命与人身安全权,自由言论与政治参与权,思想、信仰与宗教自由的权利,个人私生活不受干预的权利,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3]鉴于儿童身心尚未成熟,需要特殊的照料与协助以及法律上的保护,联合国大会又分别于1959年和1989年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再次强调儿童享有与成人一样的基本权利。除此之外,儿童享有健康成长与发展、受教育的权利,以及优先得到保护的权利。
拓展阅读
戴安娜学校的入口处,有一幅由5岁幼儿们制作的海报,上面写着“儿童的权利”:
儿童有交朋友的权利,否则儿童无法快快乐乐长大成人。
儿童有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权利。
生活在祥和的环境里就是健健康康,大家住在一起,生活中充满着令人感兴趣的事物,有朋友的陪伴,可以梦想在天空飞翔,可以作梦。
假如儿童不知道的话,他就有犯错误的权利,因为要等到看见问题和犯过错后才会知道。
我们一定要有权利,否则我们会很伤心。
——戴安娜学校,1990a
3. 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儿童之间的个性差异
a [美]卡洛琳·爱德华兹,莱拉·甘第尼,乔治·福尔曼.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 罗雅芬,连英式,金乃琪,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7.
幼儿时期,个体已经有了明显的个性特征。幼儿自身的独特性,以及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都值得成人珍视。例如,有的孩子喜欢搭积木,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喜欢表演游戏。幼儿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和选择空间,给幼儿机会按照自己的喜欢开展游戏与活动。再例如,对于同一幅画或同一件事情,幼儿会有不同的审美表达或价值判断,有的说丑,有的说美,有的认为好,有的认为坏。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不同意见和主张,并让幼儿解释自己的判断理由,然后因势利导丰富幼儿的认识,理解他人的判断。幼儿的个体特点往往是他们优势发展领域的显现,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则是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的资源。幼儿教师应当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支持幼儿个性化的表现与探索。同时,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关注与学习。
我们反对用集体划一的教育模式和要求消磨幼儿的个性差异。严格一致的行动节奏和生活安排也会逐渐禁锢幼儿的多样化发展与个性发展。今天来看,我国很多幼儿园采用的仍然是一种集体化管理和教育模式,所有的孩子一起在同一时间按照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如何在幼儿园日常活动安排模式下给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进而充分展现幼儿的个体特点,是我们幼儿园教师要努力思考的方向。例如,更多地采用集体活动、小组学习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较多地留出区域游戏的时间;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增加自主选择的机会;等等。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做到适宜地对待幼儿的个性特点与个性差异。
4. 尊重儿童的兴趣、意愿和需要
幼儿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与认识,其兴趣、意愿和需要不容强迫与忽视。通常,儿童的兴趣、意愿和需要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情境特点。在幼儿园教育中,儿童的兴趣、意愿和需要应当成为教育的起点与基础。
很多教师会担心,尊重儿童的兴趣、意愿和需要,就不能干涉他们的兴趣、意愿和需要,就得任由儿童“肆意妄为”。这种担心也是不对的。教育应当是尊重与要求的统一。任何道德都是“过”与“不及”之间的中庸。尊重,并不等于顺应,而应该在顺应和引领之间实现平衡。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意愿来开展保教活动,在保教活动中对幼儿提出适宜的要求,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尊重”在于提醒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时,要以尊重的方式来进行。这意味着教师的“要求”要适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保证幼儿在“要求”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要求”恰恰是教师尊重幼儿的表现。
为了做到尊重和要求的统一,幼儿园教师应当:(1)熟悉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并对本班幼儿深入研究;(2)在提出教育要求时,教师要先换位思考,站在幼儿的立场上评估要求的适宜性;(3)除了直接向幼儿提出要求,教师还可将要求渗透在环境布置、学习材料或玩具的操作规则,以及游戏规则中,以隐性的形式让幼儿领悟要求;(4)无论以何种方式来提要求,教师的态度一定要真诚,并尽可能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这样要求。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