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改革创新规划教材,依据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中“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写而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测量技术基础、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结构要求、尺寸链、常见零件的公差与配合。本书配套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可免费获取。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岗位培训用书。
本书以任务的形式,通过任务目标、学习内容、拓展提高、思考练习4个部分组成。让学生在目标引导下,逐步突破任务,学习教学内容,充实拓展知识面,巩固提高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学习内容以图片、实物照片、表格等形式,将知识点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拓展提高以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提高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新知识的理解。
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改革创新规划教材,依据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中“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写而成。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有关测量及量具使用、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求及常见零件的公差与配合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紧密结合工作岗位,与职业岗位对接;选取的案例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将创新理念贯彻到内容选取、教材体例等方面。
本书在编写时贯彻教学改革的有关精神,严格依据新教学标准的要求,努力体现以下特色。
1.立足职业教育,突出实用性和指导性
(1)本书编写立足于以职业为导向,以基础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践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适应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
(2)本书内容体现为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注重“通用性”与“特殊性”的协调配置。例如,单元1技术测量基础体现为适应大多数专业的教学需要的“通用性”,而单元5尺寸链和单元6常见零件的公差与配合体现为适应个别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的“特殊性”教学要求。
(3)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标准新、内容新、指导性强。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力求使教材内容更加精练,重点突出。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使教材内容更加规范化。
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编写体例
(1)本书采用学习任务的形式,由任务目标、学习内容、拓展提高、思考练习四个部分组成,让学生在学习目标引导下,逐步突破任务,学习教学内容,充实拓展知识面,巩固提高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2)学习内容部分以图片、实物照片、表格等形式将知识点展示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拓展提高部分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提高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对最新知识的理解。
(4)思考练习部分设置填空、判断、选择和解释含义的习题,突出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加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渗透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安全教育等
(1)本书条理清晰,利用表格对比的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单元2的配合类型、特征值、公式、公差带位置等内容,利用表格直观对比,便于理解记忆。
(2)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及安全生产教育。例如单元1技术测量基础中,渗透安全生产教育。
本书建议学时为5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
绪论2
单元1测量技术基础12
单元2极限与配合12
单元3几何公差及其检测12
单元4表面结构要求6
单元5尺寸链4
单元6常见零件的公差与配合8
总计56
目录
绪论
单元1测量技术基础
学习任务1长度尺寸的测量方法及工具
学习任务2角度尺寸的测量方法及工具
学习任务3其他计量工具简介
单元2极限与配合
学习任务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
学习任务2极限与配合的标准化
学习任务3极限与配合的选用
学习任务4尺寸公差的标注
单元3几何公差及其检测
学习任务1几何公差概述
学习任务2几何公差的标注
学习任务3几何公差的应用和含义
学习任务4几何公差的选用和实例分析
学习任务5几何公差的评定与检测
单元4表面结构要求
学习任务1表面结构的基本术语和评定参数
学习任务2表面结构要求的标注
学习任务3表面粗糙度轮廓的选用与检测
单元5尺寸链
学习任务1尺寸链的组成和建立
学习任务2解尺寸链
单元6常见零件的公差与配合
学习任务1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学习任务2键与花键连接的公差配合及测量
学习任务3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配合及测量
附录
附表1轴的基本偏差数值
附表2孔的基本偏差数值
附表3轴的极限偏差数值
附表4孔的极限偏差数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