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依照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系统阐述了大学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融入作者多年教学经历所积累的成功经验.编写理念上,强调培养学生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内容选取上,根据“保证宽度、加强近代、联系实际、涉及前沿”的原则,强调精炼适当;编写风格上,力求深入浅出、简洁流畅.考虑当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特点,《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配备了习题分析与解答,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以及电子教案等资源,以备选用.《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分两册,上册包括力学篇,机械振动、机械波篇和热学篇;下册包括电磁学篇,光学篇和量子物理基础篇.值得一提的是,《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在有关章节中适当引入计算机数字技术应用案例,以引导学生自主式、研究式学习,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的每章均设置二维码,让学生自主扫描获得动画、视频和演示实验等资料,从而拓展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第二版)》适合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作为教师或相关人员的参考用书。
第4篇 电磁学
第9章 电荷与真空中的静电场
9.1 电荷库仑定律
9.1.1 电荷的量子化
9.1.2 电荷守恒定律
9.1.3 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9.2 电场和电场强度
9.2.1 电场
9.2.2 电场强度
9.2.3 点电荷与点电荷系的电场强度
9.2.4 电场强度的计算
9.3 电通量 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9.3.1 电场线
9.3.2 电通量
9.3.3 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9.3.4 高斯定理的应用
9.4 .静电场力的功 真空中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9.4.1 静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9.4.2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9.5 电势
9.5.1 电势能
9.5.2 电势和电势差
9.5.3 点电荷的电电势的叠加原理.
9.5.4 电势的计算
9.6. 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
9.6.1 等势面
9.6.2 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习题 9
第10章 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
10.1 静电场中的导体
10.1.1 导体的静电平衡
10.1.2 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10.1.3 静电屏蔽
10.2 电容及电容器
10.2.1 孤立导体的电容
10.2.2 电容器的电容
10.2.3 几种常见的电容器
10.2.4 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
*10.3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10.3.1 电介质的极化
10.3.2 电介质对电容器电容的影响
10.3.3 电介质中的静电场
10.3.4 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10.4 静电场的能量
10.4.1 电容器储存的能量
10.4.2 静电场的能量
习题 10
第11章 恒定电流与真空中的恒定磁场
11.1 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电动势
11.1.1 电流形成的条件
11.1.2 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
11.1.3 电流和电流密度
*11.1.4 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焦耳楞次定律的微分形式
11.1.5 电源及电源电动势
11.2 恒定磁场和磁感应强度
11.2.1 磁性起源于电荷的运动
11.2.2 磁场 磁感应强度
11.3 毕奥 -萨伐尔定律
11.3.1 毕奥-萨伐尔定律
11.3.2 毕奥-萨伐尔定律应用举例
11.3.3 匀速运动电荷的磁场
11.4 真空中磁场的高斯定理
11.4.1 磁感应线
11.4.2 磁通量
11.4.3 真空中恒定磁场的高斯定理.
11.5 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
11.5.1 恒定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
11.5.2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11.6 磁场对运动电荷和载流导线的作用
11.6.1 洛伦兹力
11.6.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11.6.3 应用电场和磁场控制带电粒子的实例
11.6.4 安培力
11.7 磁力的功
11.7.1 磁力对运动载流导线的功
11.7.2 磁力矩对转动载流线圈的功
第12章 磁介质中的恒定磁场
*12.1 磁介质及其磁化
12.1.1 磁介质及其分类
12.1.2 分子磁矩 分子附加磁矩
12.1.3 顺磁质和抗磁质的磁化
12.1.4 磁化强度矢量与磁化电流
12.2 磁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12.2.1 磁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12.2.2 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12.3 铁磁质
12.3.1 铁磁质的特点
12.3.2 铁磁质的起始磁化曲线磁滞回线
12.3.3 磁畴
习题 12
第13章 电磁场与麦克斯韦方程组
13.1 电磁感应定律
13.1.1 电磁感应现象
13.1.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3.1.3 楞次定律
13.1.4 全磁通 感应电流感应电量
13.2 动生电动势
13.2.1 产生动生电动势的原因--洛伦兹力
13.2.2 动生电动势的计算
13.3 感生电动势
13.3.1 产生感生电动势的原因--感生电场
13.3.2 感生电场及感生电动势的计算
13.4 自感与互感
13.4.1 自感现象 自感系数
13.4.2 自感系数及自感电动势的计算
13.4.3 互感现象及互感系数
13.4.4 互感系数及互感电动势的计算
13.4.5 LC谐振电路
13.5 磁场的能量
13.5.1 自感线圈的磁能
13.5.2 磁场的能量
13.6 位移电流与电磁场
13.6.1 位移电流的引入
13.6.2 全电流定律
13.6.3 电磁场
13.7 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电磁波
13.7.1 麦克斯韦方程组
13.7.2 电磁波
13.7.3 平面电磁波的性质
13.7.4 平面电磁波的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
*13.7.5 电偶极振子发射的电磁波
13.7.6 电磁波谱
习题 13
第5篇 光学
第14章 波动光学
14.1 光的相干性
14.1.1 光的电磁理论
14.1.2 光的相干性
14.1.3 普通光源发光微观机制的特点
14.1.4 光程 薄透镜不引起附加光.程差
14.2 双缝干涉
14.2.1 杨氏双缝实验
14.2.2 劳埃德镜
14.3 薄膜干涉
14.3.1 薄膜干涉
14.3.2 等厚干涉--劈尖干涉和牛顿环
14.3.3 增反膜和增透膜
*14.3.4 等倾干涉
14.3.5 迈克耳孙干涉仪
14.4 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
14.4.1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4.4.2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14.4.3 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14.5 光栅衍射
14.5.1 衍射光栅
14.5.2 光栅方程
14.5.3 光栅光谱和色分辨本领
14.6 X射线的衍射
14.7 光的偏振现象
14.7.1 光的偏振态
14.7.2 偏振片 马吕斯定律
14.8 反射和折射时的偏振现象布儒斯特定律
14.9 双折射现象
14.9.1 晶体双折射现象的基本规律
14.9.2 惠更斯对双折射现象的解释
14.9.3 偏振棱镜
14.10 偏振光的干涉 人为双折射现象旋光现象
14.10.1 偏振光的干涉
14.10.2 人为双折射现象
14.10.3 旋光现象
习题 14
第6篇 量子物理基础
第15章 早期量子论
15.1 黑体辐射和普朗克量子假设
15.1.1 黑体辐射及其基本规律
15.1.2 普朗克量子假设
15.2 光电效应和光的量子性
15.2.1 光电效应
15.2.2 爱因斯坦光子假说
15.3 康普顿散射
15.4 玻尔氢原子理论
15.4.1 经典氢原子模型
15.4.2 氢原子光谱
15.4.3 玻尔氢原子理论
习题 15
第16章 量子力学简介
16.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关系式
16.1.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6.1.2 不确定关系式
16.2 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16.2.1 概率波
16.2.2 态叠加原理
16.3 薛定谔方程
16.4 一维定态问题
16.4.1 一维无限深方势阱
16.4.2 隧道效应
*16.4.3 一维谐振子
16.5 原子中的电原子的壳层结构
16.5.1 氢原子中电子的波函数及其概率分布
16.5.2 电子的自旋施特恩-格拉赫实验
16.5.3 泡利原理子原子的壳层结构
16.5.4 元素周期表
习题 16
参考答案参考文献名词索引
第 篇 电 磁 学
4
电磁学 (electromagnetism)主要是研究电荷 (electric charge)、电场 (electric field)和磁场 (magnetic field)的基本性质、基本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电磁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
在 1820年以前,人们对电现象和磁现象是分别进行研究的,直到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H. C. Oersted,1777~ 1851)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才结束了这种状态.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M. Faraday,1791~ 1867)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将人类关于电、磁之间联系的认识推到了一个新阶段. 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J. C. Maxwell,1831~ 1879)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中总结了前人研究电、磁现象的成果,提出了感生电场和位移电流假说,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基础——麦克斯韦方程组.根据这个方程组,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计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H. R. Hertz, 1857~ 1894)从实验上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1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又从许多方面更加充分地证实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正确性.
目前,电磁学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电磁学规律被用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高新技术和物质文明一刻也离不开电磁学的应用.另一方面是理论基础方面,更深入地研究电磁相互作用,使它成为更普遍的理论. 1967年,温伯格 (S. Weinberg,1933~ )和萨拉姆 (A. Salam,1926~ )在格拉肖 (S. L. Glashow,1932~ )理论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的规范理论,并为实验所证实,即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只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电弱相互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 .物理学家正试图找出一个“超统一理论”,即能理解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这种巨大的综合性工作,正等待着物理学家们去探索.
非均匀强电场作用下,受到静电力而竖起
第9 章电荷与真空 中的静电场
任何电荷的周围都存在着电场,相对于观察者来说静止的电荷在其周围激发的电场称为静电场.静电场是电磁学中首次遇到的一个矢量场,它是研究电磁学的基础.本章主要研究真空中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与规律.
电荷 库仑定律
9.1.1 电荷的量子化
琥珀摩擦后可以吸引小碎纸屑
玻璃棒经丝绸摩擦后带正电,硬橡胶棒由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人类认识电现象,开始于对摩擦起电 (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现象的观察,中国古书上曾有“琥珀拾芥”的记载,也就是说,经过摩擦的琥珀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后来,人们发现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也具有这种性质,我们说它们带了电 (electricity),或者说带有了电荷 (electric charge).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 (B. Franklin, 1706~ 1790)首先以正电荷、负电荷的名称来区分两种电荷,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指出,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的物体称为带电体,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electric quantity),用符号 Q或 q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为库 [仑 ](C).正电荷的电量取正值,负电荷的电量取负值.
实验还证明,在自然界中,电荷是以一个基本单元的整数倍出现的.目前,我们认为电荷的一个基本单元就是一个电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常以 e表示.即
= #-19
e 1.60210C C
带电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 q= nen^ 0, 1, 2,
= !!gh.电荷的这种只能取离散的、不连续的量值的性质,叫做电荷的量子化 (charge quantization).即物体所带的电量不可能连续地取任意量值.
近年来,理论上已提出可能存在更小的电荷单元,即所谓的分数电荷,但实验上并未发现.由于电子的电量是很小的,而在一般的实验中,电量的变化都涉及大量电子的迁移,在宏观上,我们通常近似地认为电量可以连续变化.
9.1.2 电荷守恒定律
大量的实验表明,一个孤立系统 (即与外界无电荷交换的系统 )的总电荷数 (正负电荷的代数和 )保持不变,即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这个定律称为电荷守恒定律 (law of conservation of charge).例如,用不带电的丝绸与玻璃棒摩擦使玻璃棒带正电,同时丝绸上必定带有等量的负电.摩擦前的丝绸和玻璃棒都不带电,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后来,尽管两者都带了电,但电荷的代数和仍为零.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