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共10章,分4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侧重于传感器及检测技术一般概念的介绍;传统传感技术和现代传感技术这两个模块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的重点,主要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典型应用;信号处理与抗干扰技术模块重点介绍组成检测系统时对信号的处理要求及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在每种传感器的最后都给出了几个典型应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内容,各院校可根据隋况选择一种电路让学生进行训练,并写出设计制作报告,以取得更好效果,为毕业设计打基础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用电子、工业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根据第一版的使用情况和高职高专院校工科专业的需要,结合教育部新的教学改革思想,以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自动化、检测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学生为适用对象,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的编写原则,以传感器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为主线编排内容。
全书共分10章,包括4个知识模块:第1章为基础知识模块;第2~6章为传统传感技术模块;第7~9章为现代传感技术模块,第二版中,本模块增加了数字式传感器内容;第10章为信号处理与抗干扰技术模块,最后设计了一个综合性温度表设计制作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每章均安排有一定的传感器典型应用电路设计与制作内容,可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训教学内容。另外,每章后面均安排了一定的习题,以检验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主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色,充分考虑r各工科专业的不同需求,因此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精选教材内容。本书内容的选取充分考虑到我国目前工业生产中对检测与控制的要求及传感器的最新应用情况,以被测信号的获取、传输处理为核心,从最基本的概念分析人手,理论分析简捷透彻,深入简出,内容精炼,重点突出传感器的应用情况分析,知识面宽、应用性强。
(2)由于检测技术是自动化技术的四大支柱技术之一,是以传感器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性技术学科,所以本书以传感器应用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掌握应用为重点,理论推导从简,加强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3)本书结构新颖,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易于教学与自学。每个传感器类型都给出了一至两个典型应用电路,可进行电路的设计制作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测量电路的理解。
(4)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可到科学出版社网站下载或发邮件至主编邮箱索取。
本书由俞志根、左希庆、周晓邑、吴国强、周夕良、周志青编著。俞志根负责第1章到第10章的大部分编写及全书的总纂工作;左希庆负责第7章的编写;周晓邑参编了第3章的部分内容;吴国强参编了第5章的部分内容;周夕良参编了第6章的部分内容,周志青参编了第2章的部分内容。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校内外广大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批评指正,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二版 前言
第一版 前言
第l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
1.1 传感器基础知识
1.1.1 传感器的命名与代号
1.1.2 传感器的灵敏度与分辨率
1.1.3 传感器的线性度与非线性误差
1.1.4 传感器的迟滞与重复性
1.2 检测技术基础
1.2.1 检测技术的概念与作用
1.2.2 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
1.2.3 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其处理方法
1.3.1 测量定义及测量误差
1.3.2 随机误差的处理方法
1.3.3 系统误差的消除方法
1.4 电桥电路在测量中的应用
1.4.1 直流测量电桥分析
1.4.2 交流测量电桥分析
1.5 电阻电桥设计制作与性能测试
1.5.1 目的与要求
1.5.2 电阻电桥设计
1.5.3 电阻电桥的制作
1.5.4 电阻电桥的性能测试
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电阻式传感器
2.1 电阻应变片
2.1.1 电阻应变效应
2.1.2 电阻应变片的类型及常用材料
2.1.3 电阻应变计的型号及选用
2.1.4 电阻应变片的应用
2.2 热电阻及热敏电阻
2.2.1 热电阻
2.2.2 热敏电阻
2.3 压敏电阻
2.3.1 压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2.3.2 压敏电阻的型号
2.3.3 压敏电阻的应用
2.4 气敏电阻
2.4.1 气敏电阻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2.4.2 常用的气敏电阻
2.4.3 气敏电阻的应用
2.5 湿敏电阻
2.5.1 湿敏电阻的型号命名方法
2.5.2 常见类型及其应用
2.6 光敏电阻
2.6.1 工作原理
2.6.2 基本特性及其主要参数
2.6.3 光敏电阻型号命名方法
2.6.4 光敏电阻的应用
2.7 电阻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2.7.1 电子称重测量电路
2.7.2 自动空气清新器控制电路
2.7.3 恒温控制电路
2.7.4 湿度控制电路
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电容式传感器
3.1 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性能特点
3.1.1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
3.1.2 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
3.1.3 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
3.2 电容式传感器的常用测量电路
3.2.1 双T电桥电路
3.2.2 运算放大器测量电路
3.2.3 脉冲调制电路
3.2.4 调频电路
3.2.5 消除电容传感器寄生电容的方法
3.3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3.3.1 在物位测控中的廊用
3.3.2 在压力测量中的应用
3.3.3 在位移测量中的应用
3.3.4 电容式指纹传感器
3.4 电容式接近开关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3.4.1 采用分立元件设计的电容式接近开关电路
3.4.2 采用集成电路设计的电容感应式开关电路
小结
思考题
第4章 电感式传感器
4.1 自感式电感传感器
4.1.1 原理分析
4.1.2 测量电路
4.2 差动变压器
4.2.1 工作原理分析
4.2.2 常用测量电路
4.3 电涡流式传感器
4.3.1 结构原理与特性
4.3.2 测量电路
4.4 电感式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4.4.1 位移测量
4.4.2 振动检测
4.4.3 位置控制
4.5 电感式金属感应接近开关电路
4.5.1 工作原理
4.5.2 元件选择与制作
4.5.3 调试
小结
思考题
第5章 热电偶传感器
5.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及其基本结构
5.1.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5.1.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5.1.3 热电偶结构
5.2 常用热电偶及其测温线路
5.2.1 热电偶材料
5.2.2 热电偶种类
5.2.3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方法
5.2.4 热电偶测温线路
5.3 热电偶应用实例
5.3.1 热电偶在温度测量仪中的应用
5.3.2 热电偶温度变送器
5.4 典型热电偶测温电路制作
5.4.1 热电偶温度测量放大电路
5.4.2 热电偶测温电路制作
5.4.3 电路制作实施方案
小结
思考题
第6章 压电式传感器
6.1 基本原理分析
6.1.1 压电效应
6.1.2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6.1.3 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
6.2 压电材料及压电元件的结构
6.2.1 压电材料
6.2.2 压电元件的常用结构形式
6.3 测量电路
6.3.1 等效电路
6.3.2 基本测量电路
6.4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6.4.1 5100系列压电式力传感器
6.4.2 电荷型石英压力传感器
6.4.3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6.5 用压电传感器设计的天气预报电路
6.5.1 天气预报原理
6.5.2 天气预报仪的主要电路
6.5.3 电路的制作与调试
小结
思考题
第7章 光电传感器
7.1 概述
7.2 光电器件
7.2.1 外光电效应器件
7.2.2 内光电效应器件
7.2.3 光生伏特效应器件
7.3 光电传感器
7.3.1 光电传感器的类型
……
第8章 霍尔传感器
第9章 新型传感器
第10章 信号处理系统集成
附录
参考文献
测量的结果包括数值大小和测量单位两部分。数值的大小可以用数字表示,也可以是曲线或者图形表示。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在测量结果中必须注明单位,否则,测量结果就毫无意义。
测量过程的核心是比较,但被测量能直接与标准量比较的场合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是将被测量和标准量变换成双方易于比较的某个中间变量来进行的,如用弹簧秤称重。被测质量通过弹簧按比例伸长,转换为指针位移,而标准质量转换成标尺刻度。这样,被测量和标准量都转换成位移这一中间变量,就可以进行直接比较。
此外,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并且能够对变化快、持续时间短的动态量进行测量,通常将被测量转换为电压或电流信号,利用电子装置完成比较、示差、平衡和读数的测量过程。因此,转换是实现测量的必要手段,也是非电量测量的核心。
2.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是实现测量过程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应当根据被测量的性质、特点和测量任务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按照测量手段,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按照获得测量值的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和微差式测量;此外,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分为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而根据被测对象的变化特点,又可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