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特殊诊断技术》主要包括兽医特殊诊断基础知识、X线技术、小动物X线机操作技术、大动物X线机操作技术、超声诊断技术、消化道内镜诊断技术等内容,在内容编写上充分考虑了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要求,参考发达国家兽医技术员和兽医护士的教育标准,结合我国新形势下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定位和能力要求,本着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和知识点相互连接的原则,重点明确、图文合一、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兽医特殊诊断技术》第七章专门设计了本课程的教学法,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专业课教学高度融合,增加了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兽医特殊诊断技术》可供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单位使用,也可供其他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动物医院和相关单位参考。
发展职业教育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教育部、财政部为破解这一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难题,启动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此计划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出一套培养本科专业职教师资骨干的教学资源,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则属于本套培养资源开发项目的组成部分,计划开发出包括中职学校动物医学专业教师标准、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专用教材和数字教学资源库在内的系列教学资源。
本套培养资源开发正值我国兽医管理制度改革,对中职学校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定位进行了明确界定,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兽医专业的办学定位也要进行大幅度调整,与之配套的职教师资职业素质也应进行重新设定。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组彻底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参考发达国家兽医技术员和兽医护士层面的教育标准,结合我国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定位和能力要求,设计了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并为16门骨干课程编制配套教材。本教材属于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配套教材之一。
本着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和知识点相互连接的原则.我们组织并进行了《兽医特殊诊断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动物医学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要求,遵循“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教材编写原则,特别注重“教师易授、学生易学”的教材编写要求,内容设计包括兽医特殊诊断基础知识、X线技术、小动物X线机操作技术、大动物X线机操作技术、超声诊断技术和消化道内镜诊断技术等内容,图文合一,在本书的最后还专门设计了本课程的教学法,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专业课教学高度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教材可供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单位使用,也可供动物医院和其他相关单位参考。
本教材的编写人员来自全国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单位、本科院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动物医院和畜牧兽医业务主管部门等,初稿完成后分发到上述各个单位广泛征求意见,也发给兽医临床诊断资深专家进行审阅,经反复修改,形成定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项目主持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各个编写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一章 兽医特殊诊断基础知识
第一节 概述
一、兽医特殊诊断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二、医学特殊诊断的发展历程
三、兽医特殊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
四、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X线诊断的基础知识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二、X线诊断的应用原理
三、X线检查方法
四、X线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五、如何看X线诊断报告
六、X线检查中的防护
第三节 超声诊断的基础知识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二、超声检查的类型
三、动物超声波检查的特点
四、超声诊断仪的使用和维修
五、超声检测的内容和临床应用
六、注意事项
第四节 内镜的基础知识
一、硬式内镜阶段(1805~1932年)
二、纤维内镜阶段(1957年~)
三、电子内镜阶段(1983年~)
四、胶囊内镜(2000年~)
第五节 CT的基本知识
一、CT的基本原理与设备
二、基本概念
三、CT检查技术
第六节 核磁共振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X线技术
第一节 X线机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一、使用原则
二、操作技术
三、注意事项
第二节 透视与摄影
一、透视检查
二、摄影检查
第三节 摄影的方位名称及摆位原则
一、解剖学方位和术语
二、摄影的方位名称
三、表示方法
四、摆位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X线片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摄影器材
二、照片密度
三、对比度
四、层次
五、清晰度
六、失真度
第五节 投照条件及其应用
一、投照条件
二、投照条件应用规则
三、曝光条件表的制订与应用
第六节 X线特殊技术及暗室技术
一、放大摄影
二、高千伏摄影
三、造影技术
第七节 胶片冲洗
一、暗室设计
二、胶片的冲洗过程
三、X线胶片自动冲洗
第八节 数字X线摄影
一、引言
二、数字X线摄影发展简史
三、数字X线摄影概述
四、传统屏.片X线摄影的局限性
五、数字X线摄影的优点
六、数字X线摄影的缺点
七、图像管理软件和图像处理
八、数字图像的观看
九、数字X线摄影的类型
十、间接数字X线摄影
十一、电耦合器件
十二、平板检测器
十三、数字X线摄影伪影
十四、其他操作错误
十五、曝光条件和剂量
第三章 小动物X线机操作技术
第一节 头部检查
一、头部
二、颅骨
三、额窦
四、鼻腔
五、鼓泡
六、颞下颌关节
七、上颌骨
八、下颌骨
九、牙齿
第二节 脊椎检查
一、颈椎
二、胸椎
三、胸腰椎
四、腰椎
五、荐椎
六、尾椎
第三节 前肢检查
一、肩胛骨
二、肩关节
三、肱骨
四、肘关节
五、桡骨和尺骨
六、腕关节
七、掌骨和指骨
第四节 骨盆和后肢检查
一、骨盆
二、股骨
三、膝关节
四、胫骨和腓骨
五、跗关节
六、跖骨和趾骨
第五节 软组织检查
一、咽
二、颈部
三、胸部
四、腹部
第六节 鸟类和稀有动物检查
一、鸟类X线摄影
二、啮齿动物X线摄影
三、爬行动物X线摄影
第四章 大动物X线机操作技术
第一节 大动物的保定及准备
一、保定
二、设备
三、患病动物的准备
四、摆位设备
第二节 头部和脊椎检查
一、头部
二、喉囊、喉、咽
三、牙齿(上颌骨和下颌骨)
四、颈椎
第三节 四肢骨检查
一、远指(趾)节骨(蹄骨)
二、舟状骨
三、近指(趾)节骨
四、系关节
五、掌骨/跖骨
六、腕关节
七、跗关节
八、肘关节
九、肩关节
十、膝关节
十一、骨盆
第四节 其他部位检查简述
一、胸部
二、腹部
三、胸椎
第五章 超声诊断技术
第一节 超声检查适应证
一、常规超声
二、介入性超声诊断或治疗
三、术中超声
四、器官功能评价
第二节 超声探头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
一、超声探头的分类
二、超声探头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超声诊断仪控制面板的操作和调节
一、系统通用控制功能
二、超声成像模式选择、优化及操作概要
第四节 超声检查方法
一、常规超声检查
二、扫查模式
第五节 基本扫查断面和声像图方位识别
一、腹部及浅表器官的基本扫查断面
二、心脏的基本扫查断面
三、声像图方位的识别
第六节 身体组织的回声表现
一、回声强度的表述
二、机体组织的声像图表现
第七节 声像图的分析方法
一、正常动物体器官的回声特点
二、异常回声
第八节 超声伪像
一、超声伪像产生的物理基础
二、常见的超声伪像
第九节 超声诊断常用术语与报告书写
一、回声的部位、大小和形态
二、回声的强度
三、回声的分布
四、边界和边缘
五、内部回声
六、后方回声
七、病变内血流信号
八、对毗邻组织的影响
九、质地评估
十、活动性
十一、功能评价
十二、心脏和血管的血流动力学评价和描述
十三、超声造影
十四、声像图的某些形态特征
十五、描述声像图的注意事项
十六、超声诊断
第六章 消化道内镜诊断技术
第一节 消化道内镜基本构造和功能
一、消化道内镜的构造和功能
二、消化道内镜的附属设备
三、消化道内镜操作人员准备和设备摆放
四、消化道内镜的基本操作
第二节 上消化道内镜技术
一、适应证
二、局限性
三、禁忌证
四、并发症
五、上消化道内镜操作准备
六、上消化道内镜操作技术
第三节 下消化道内镜技术
一、适应证
二、局限性
三、并发症
四、下消化道内镜操作准备
五、下消化道内镜操作技术
第四节 消化道内镜活检
一、消化道内镜下活检技术
二、活检样本的处理
第七章 教学法
一、课程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各章教学法举要
五、教具及实验器材配置
六、数字教学资源库利用
七、学习方法辅导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