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是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吸收了国内外优秀遗传学教材的优点,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以遗传信息为主线编著的一部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符合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优秀教材。
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世代间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遗传物质的组织方式、遗传信息的稳定性、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遗传信息的表达调控、群体间遗传信息的流动、遗传信息的研究和遗传信息的改造等。
《遗传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农林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生物专业本科生的遗传学教材,也可作为教师、研究生和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自从1900年诞生以来,遗传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遗传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产生了各种分支学科,成为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书采用了遗传信息基本统领全部章节的体系结构,首先是因为目前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同类教材都在不同的章节中强调了遗传信息的含义、作用等。如Gcn‘(本杰明)在开篇就指出:之所以采用信息这个术语是因为每个生物体的基因组决定了该生物体的遗传特性,任何有机体的基因组都蕴藏了一套完整的遗传信息,但是基因组本身在构建机体时是不承担任何主动角色的,而是由核酸的单一亚基的序列决定着遗传特性。如《遗传学基础》(威廉)在定义遗传学这个概念时强调了遗传信息不仅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其表达在各个水平上都影响了个体的功能。又如,国内著名遗传学教材《遗传学》(王亚馥等)、《现代遗传学原理》(徐晋麟等)、《现代遗传学》(赵寿元等)都在前言、绪论或者章节标题中突出了遗传信息的作用。其次,采用遗传信息统领全书的编写思路基本符合遗传学学科自身的历史发展。遗传学发展史上就存在着信息学派和结构学派,都是为了阐明遗传信息的化学本质、传递规律及其如何影响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纵观遗传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尽管它不是单线发展的,但是其中有一条主线始终是没有变的,那就是遗传信息对细胞分化、个体形成、群体进化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最近发展起来的表观遗传信息、发育调控中的位置信息等前沿动态,进一步丰富了遗传信息的内涵。
绪论
1.1 遗传和遗传信息
1.1.1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重要特征
1.1.2 遗传的要素是信息的流动
1.2 遗传学
1.2.1 遗传学的发展
1.2.2 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1.2.3 遗传学的应用
世代间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分离与组合
2.1 孟德尔分离定律
2.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2.1.2 孟德尔的分析
2.2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
2.2.1 自由组合定律
2.2.2 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2.3 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表型效应
2.3.1 基因型决定表型的显隐性
2.3.2 显隐性的相对性
2.3.3 复等位基因
2.4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表型效应
2.4.1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2.4.2 简单性状与复杂性状
2.4.3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2.4.4 遗传力及其估算
2.5 环境对表型的效应
小结
思考题
世代间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连锁与重组
3.1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3.1.1 性连锁现象的发现
3.1.2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3.2 遗传的基因学说
3.2.1 Mm.gan的果蝇杂交试验
3.2.2 Mm.gan的推理
3.2.3 交换与重组
3.2.4 连锁定律与基因学说
3.3 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与遗传作图
3.3.1 两点测交与三点测交
3.3.2 细菌的遗传作图
3.3.3 真菌的遗传作图
3.3.4 噬菌体的遗传作图
3.4 性别决定和性相关遗传
3.4.1 性别决定
3.4.2 性别分化
3.4.3 性相关遗传
小结
思考题
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DNA与RNA
4.1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4.1.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4.1.2 噬菌体感染实验
4.1.3 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
4.1.4 遗传物质的特性
4.2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4.2.1 DNA和RNA的化学组成
4.2.2 核酸的一级结构及遗传学意义
4.2.3 DNA的二级结构及遗传学意义
4.3 遗传物质的功能:基因与蛋白质的关系
4.3.1 一基因一酶学说
4.3.2 人类酶缺陷的遗传基础
4.3.3 基因编码蛋白质
4.3.4 中心法则
4.4 基因概念的发展
4.4.1 遗传因子
4.4.2 三位一体学说
4.4.3 基因内部的精细结构与顺反子
4.4.4 重叠基因
4.4.5 可动基因
4.4.6 断裂基因
4.4.7 基因概念的现代含义
小结
思考题
遗传物质的组织方式:染色体与基因组
5.1 DNA组织成染色体
5.1.1 染色体与染色质
5.1.2 染色体包装
5.1.3 染色质结构的调控与DNA复制和转录的关系
5.2 细胞内全部遗传物质组织成基因组
5.2.1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
5.2.2 细胞器基因组与非孟德尔遗传
5.2.3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5.3 基因组研究
5.3.1 基因组测序
5.3.2 基因组与组学
小结
思考题
遗传信息的稳定性:改变与修复
6.1 染色体变异
6.1.1 断裂愈合和交换假说
6.1.2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6.1.3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6.2 基因突变
6.2.1 基因突变的类型
6.2.2 突变的分子机制
6.2.3 DNA的修复机制
6.3 重组
6.3.1 重组机制
6.3.2 Holliday模型
6.3.3 同源重组和位点特异重组
6.4 转座
6.4.1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6.4.2 真核生物的转座子
小结
思考题
细胞由遺传值息的流动:复制与表达
7.1 遗传信息的复制
7.1.1 DNA的半保留复制
7.1.2 复制起点、方向和终点
7.1.3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7.1.4 DNA复制体系
7.1.5 复制方式
7.1.6 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复制
7.2 转录:遗传信息从DNA到RNA
7.2.1 RNA聚合酶
7.2.2 启动子与增强子
7.2.3 转录过程
7.2.4 转最后加工
7.3 翻译:遗传信息从RNA到蛋白质
7.3.1 遗传密码
7.3.2 tRNA
7.3.3 核糖体
7.3.4 翻译过程
7.3.5 翻译后的加工
7.4 中心法则的补充与修正
小结
思考题
遗传信息的表达调控:激活与抑制、开启与关闭
8.1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异同
8.2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8.2.1 转录起始阶段的控制
8.2.2 转录起始后的调控
8.2.3 翻译水平调控
8.3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8.3.1 I)NA水平的调控
8.3.2 表观修饰与染色质活性
8.3.3 转录激活
8.3.4 其他水平的调控
小结
思考题
遗传信息的表达调控:分化与发育
9.1 基因表达调控与发育
9.1.1 发育核心:细胞分化
9.1.2 发育模式:基因互作与时空表达
9.2 动物发育的遗传控制
9.2.1 早期胚胎发育
9.2.2 果蝇的早期胚胎发育
9.2.3 小鼠的早期胚胎发育
9.2.4 线虫发育的遗传控制
9.3 植物发育的遗传控制
9.3.1 植物的早期形态发生
9.3.2 植物的分生组织及营养生长
9.3.3 植物的生殖生长
9.3.4 模式植物拟南芥花发育的ABC模型
小结
思考题
群体间遗传信息的流动:群体与进化
10.1 群体与基因库
10.1.1 孟德尔群体
10.1.2 群体遗传结构组成
10.1.3 Hardy-Weinberg定律
10.1.4 Hardy-Weinberg定律的应用
10.1.5 伴性基因的遗传平衡
10.1.6 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平衡
10.2 影响群体遗传结构的因素
10.2.1 突变
10.2.2 选择
10.2.3 遗传漂变
10.2.4 非随机交配
10.2.5 迁移
10.3 生命与遗传系统的起源
10.3.1 生命的起源
10.3.2 遗传系统的起源
10.4 生物的进化
10.4.1 早期的进化论
10.4.2 现代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学说
10.5 分子进化
10.5.1 编码序列(基因)的进化
10.5.2 非编码DNA的进化
10.5.3 分子种系发生遗传学
10.5.4 中性突变学说
小结
思考题
遗传信息的研究;模式与方法
11.1 遗传学问题与材料选择
11.1.1 模式生物
11.1.2 经典遗传学模式生物
11.1.3 新型遗传学模式生物
11.2 假说一演绎法
11.2.1 假说与演绎
11.2.2 孟德尔的假说一演绎
11.2.3 遗传学上其他的假说一演绎史例
11.3 模型法
11.3.1 模型与模型法
11.3.2 分子模型
11.3.3 生物模型
11.3.4 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法
11.4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方法的引入
11.4.1 系统论、系统生物学与系统遗传学
11.4.2 信息论、生物信息学与反向遗传学
11.4.3 控制论与基因工程
小结
思考题
遗传信息的改造:遗传工程
12.1 工具酶
12.1.1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12.1.2 DNA连接酶
12.1.3 其他工具酶类
12.2 目的基因的获得
12.2.1 化学合成法
12.2.2 PCR法
12.2.3 鸟枪法
12.2.4 cDNA合成法
12.3 克隆载体
12.3.1 质粒
12.3.2 入噬菌体
12.3.3 M13
12.3.4 逆转录病毒
12.3.5 噬菌体一质粒杂合载体
12.3.6 穿梭载体
12.4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12.4.1 连接方式
12.4.2 影响DNA连接的因素
12.5 重组DNA分子导人受体细胞
12.5.1 受体细胞的选择
12.5.2 转化方法
12.5.3 转化率的影响因素
12.5.4 转化细胞的扩增
12.6 重组DNA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12.6.1 抗药性筛选法
12.6.2 插入失活筛选法
12.6.3 营养缺陷型筛选法
12.6.4 半乳糖苷酶系统筛选
12.6.5 杂交筛选法
12.6.6 噬菌斑筛选法
12.6.7 PCR筛选法
12.6.8 限制性酶切图谱法
小结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是指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科学研究或发现中的模型一般是指一组假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或论证等思维形式组成的框架。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也就是实际或者事实的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因此,从物质角度看,可以有真实模型、替代模型、人工模拟模型等;从思维形式角度可以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字模型等;从应用领域分为生物模型、医学模型、生态模型等;另外考虑到模型中的随机因素、变化等,又有确定性模型、随机性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等诸多分类。
模型法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以概念对所考察的对象作出本质的概括,从原型出发,根据某一特定目的,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舍去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对原型进行抽象、简化和纯化,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并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为形成理论建立基础。模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通过高度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假说和理论要正确体现其认识功能,又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注意模型的局限性,模型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取代事实,再完善的模型也有缺点,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例外,模型永远不能等同于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