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第2版)》共11章。一至三章主要介绍游戏的含义、特征、多元价值,儿童游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儿童游戏的历史发展,游戏与课程等基本理论问题;第四至八章阐述幼儿园游戏的具体实践问题,如游戏环境创设、游戏指导、传统儿童游戏的挖掘利用、游戏观察等;第九至十一章属于扩展部分,主要是国外游戏理论、亲子游戏、游戏诊断与治疗等内容,可以帮助读者从*多的视角了解游戏,深化对游戏理论、游戏价值、亲子游戏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相关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学前教育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用书或参考资料。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明确提出了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62条专业标准,无论是专业理念、专业知识,还是专业能力,都涉及教师对游戏的态度、知识储备和支持引导的能力。2012年,为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并提出了教育建议。尽管《指南》并没有就游戏专列一个领域,但在说明部分就强调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上这些都成为此次修订所遵循的主要依据,这也应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要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每一门课程都应该紧紧结合《专业标准》的要求,明晰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构成,选择适宜的、有引领价值的教学内容。本次修订就是立足于这一实践要求,吸收国内外游戏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和《指南》提出的最新理念,以翔实的实践案例搭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平台,让其既具有理论的新高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文字简练、可读性强。
本书既可以协助高校教师很好地梳理幼儿园游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又可以帮助学生自学和交流讨论,还鼓励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幼儿园游戏和幼儿教育理性思考的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考虑到实践层面的具体要求,让幼儿园游戏真正“落地”,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本次修订增加了“一日生活中游戏的实施”一章。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一些内容如案例、图片进行了更新。
本书由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担任主编,并由她和山东女子学院徐伟教授完成本书的统稿和审校等工作。参与修订的老师还有陶金玲(南通大学)、谷忠玉(辽宁师范大学)、李灵(辽宁师范大学)。编写分工如下:第一、五、六、八章(董旭花),第二章(谷忠玉),第三、九、十章(陶金玲),第四、七章(徐伟),第十一章(李灵)。
在本书修订的过程中,参考了很多专业著作和文章,还有来自幼儿园的案例和图片,这些珍贵资料使本书更具科学性和生动性,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学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理论篇
第一章 游戏与儿童
第一节 游戏概论
第二节 游戏的多元价值
第三节 儿童游戏的分类及发展
第四节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第二章 中国儿童游戏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游戏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游戏研究的深化
第三章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二节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实践篇
第四章 幼儿园游戏环境规划
第一节 游戏环境规划的意义和要求
第二节 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规划
第三节 幼儿园室内游戏环境规划
第四节 玩具、材料与幼儿游戏
第五章 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第一节 教师对幼儿园游戏的指导
第二节 角色游戏的指导
第三节 结构游戏的指导
第四节 表演游戏的指导
第五节 规则游戏的指导
第六章 一日生活中游戏的实施
第一节 户外游戏
第二节 区域中的游戏
第三节 各领域教育教学中的游戏
第四节 其他环节 的游戏
第七章 儿童传统游戏与幼儿园生活的融合
第一节 关注儿童传统游戏
第二节 儿童传统游戏在幼儿园的开发与利用
第八章 游戏观察的意义与策略
第一节 游戏观察的意义
第二节 游戏观察的策略
拓展篇
第九章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三节 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
第四节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第五节 游戏理论的新发展
第十章 亲子游戏与亲子教育
第一节 亲子游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亲子教育与亲子游戏指导
第三节 幼儿园亲子游戏
第十一章 幼儿游戏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游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诊断
第二节 游戏治疗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