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内科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农村医生精品教程》主要述及基层农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各系统内科疾病,也包括神经内科和精神科疾病内容。《实用内科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农村医生精品教程》贯穿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思维模式,体现出医学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治疗;《实用内科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农村医生精品教程》的另一特点是,知识具有科学性、启迪性,有利于培养具有科学临床思维品质的基层临床医生;同时每篇常见病多发病附有典型病例,并提出了诊断分析,给出了治疗提要,尤其是《实用内科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农村医生精品教程》附有临床用药处方,能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实用内科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农村医生精品教程》内容翔实,实用性强。《实用内科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农村医生精品教程》力求给基层临床医生提供一本新颖、前沿、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品内科学。《实用内科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农村医生精品教程》四大特色:中英文导论引导,经典理论阐述,典型病例示范,实训处方操作。
樊新生,男,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内科教授。197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从事医学临床教学40年,具有内科专业熟练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拥有治疗心力衰竭、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丰富经验,尤其擅长应用缩唇一膈式呼吸治疗COPD。既能改善临床症状,又能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延长患者生命。能独立解决临床内科较多的疑难问题,医疗质量十分可靠。教学态度科学、严谨,善于启迪、前瞻式教学。担任中外健康文摘杂志编委,特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编专著2部,发表科学论文40余篇。获优秀科研课题论文4篇;2篇课题论文获省、部级创新学术成果一等奖和特等奖。主持省卫生厅科研课题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
绪论
第一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慢性支气管炎
第三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五章 支气管哮喘
第六章 支气管扩张
第七章 呼吸衰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慢性呼吸衰竭
第八章 肺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肺炎链球菌肺炎
第三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第四节 克雷伯杆菌肺炎
第五节 肺炎支原体肺炎
第九章 肺结核
第十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第十一章 胸腔积液
第十二章 自发性气胸
第二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心力衰竭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
第三章 心律失常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
第三节 期前收缩
第四节 阵发性心动过速
第五节 心房颤动
第六节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第七节 房室传导阻滞
第四章 原发性高血压
第五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绞痛
第三节 急性心肌梗死
第六章 风湿性心脏病
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
第二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
第三节 主动脉狭窄
第四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五节 风心病的并发症
第六节 风心病的治疗
第七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八章 心包炎
第一节 急性心包炎
第二节 缩窄性心包炎
第九章 心肌疾病
第一节 心肌病
第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三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胃炎
第一节 急性胃炎
第二节 慢性胃炎
第三章 消化性溃疡
第四章 胃癌
第五章 结核性腹膜炎
第六章 溃疡性结肠炎
第七章 肝硬化
第八章 原发性肝癌
第九章 肝性脑病
第十章 急性胰腺炎
第四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第三章 尿路感染
第四章 慢性肾衰竭
第五篇 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贫血概述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第四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五章 白血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第三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第四节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第六章 淋巴瘤
第七章 出血性疾病
第一节 过敏性紫癜
第二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疾病基础知识
第二节 内分泌疾病的防治原则
第三节 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单纯性甲状腺肿
第三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四章 糖尿病
第七篇 风湿性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
第三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八篇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一章 急性中毒概述
第二章 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第三章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第四章 中暑
第五章 电击
第六章 淹溺
第九篇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病史采集
第三节 神经系统检查
第二章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和诊断原则
第一节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第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三章 三叉神经痛
第四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第五章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六章 急性脑血管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三节 脑梗死
第四节 脑出血
第五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七章 癫痫
第八章 偏头痛
第十篇 精神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
第三章 神经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经衰弱
第三节 癔症(分离性障碍)
第四章 心理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几个心理疗法
第五章 其他治疗
第一节 工娱治疗
第二节 家庭治疗
第三节 集体心理治疗
第四节 暗示性心理治疗
第五节 胰岛素治疗
第六节 电抽搐治疗
参考文献
《全国农村医生精品教程:实用内科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农村医生精品教程》:
绪 论
一、概述
内科学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整体性较强、涉及面广,与医学各基础课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药物学,以及临床其他专业课有密切的联系。内科学所阐述的疾病的诊断原则和临床思维方法,对临床各学科均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无论今后成为哪一学科的医师,打好内科学基础,训练与领会诊断、防治疾病的临床思路,都十分重要。近代内科学在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时,一方面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细胞化学等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分子内科学和免疫内科学等新型专科。随着各临床学科的发展,从经典内科学中派生出的内科专科越来越多。但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患者的疾病常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从事任何专科的医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大内科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复杂的临床工作,减少临床失误。
二、内科学范围和内容
传统的内科学范围很广,包括传染病、神经病及精神病。近几年来,由于学科的发展,传染病、神经病和精神病已从内科学中逐渐分出,成为独立的学科。但在专科层次教科书中神经病及精神病仍含在内科学中。关于本书具体的范围和内容,考虑到本教材的使用对象为国家农村医生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在编写内容上重点放在常见病和多发病上,对于临床少见病、疑难病,本书一般不列入或只在鉴别诊断中列出名称加以阐述。本书按系统分篇编写,具体分为绪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风湿性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共十一篇。每个疾病的编写内容包括导论、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病例分析、实用处方九部分。
三、如何学好内科学
(一)基础医学是内科学基础
基础医学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是研究疾病的本质、病理生理及药理等方面的科学。只有学好基础,才能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习了基础医学后,医学生对现代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也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如学习发病机制时,联系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医学微生物、寄生虫、免疫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理解临床表现时,从临床-病理的联系着手更便于理解和记忆。在学习药物治疗时,应联系药理学、生物学知识,了解治疗的药理基础、药物作用、不良反应、药动学和药效学、常用剂量等。这样能从根本上提高内科学的学习质量,做到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重视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科学选择辅助检查
如何接触患者、采集完整的病史、完成全面的体格检查,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发现问题、选择确诊方法和鉴别措施,这是内科学的临床技能,也是内科学的基本功。只有在取得全面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及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才可能提出科学的诊治方案。现代医学的发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许多先进手段。随着实验室检查的增多,也增加了临床医师对检查的依赖性,容易忽视对患者的问诊和体检。但事实证明,绝大多数诊断均以病史和体格检查为基础,正确的病史采集和体检可以缩小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的范围,提高辅助检查的诊断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三)树立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基本观点
学习内科学还应注意以预防为主的观点,贯彻三级预防的原则,做好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做好健康教育,关心患者个人、家庭及社区问题。
(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勤于思考,努力学习上级医师的临床经验,学习别人如何在实践中取得经验,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要善于思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思考能力。医学与别的行业不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患者,因此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实践,对每一个患者的诊疗服务都是一个新的实践过程。看病时先要思考,再去随访患者,了解疾病转归,再回想当时的思考有什么问题。事前考虑越周到就越容易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者,进步就快。要善于独立思考,结合患者查找参考资料,要学习老师没有教过的东西,解决老师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五)临床决策的基本要素
临床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①诊断;②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③制订治疗方案;④随访疗效。
1. 遵照循证医学理念,做好诊治决策 临床决策要有依据,医师要遵照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理念培养临床思维,做好临床诊治决策。循证医学要求以当前最新、最可靠的临床研究结果为证据,结合医生的临床专业技能和经验,同时考虑患者的需求,为患者做出最佳医疗决策。EBM 要临床医生对患者使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
(1)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当代的内科医师应该学会在临床工作中开展EBM。实施EBM 时可参照以下步骤:①结合临床上遇到的各种疾病诊断、防治和预后问题,以一个可以回答的问题形式提出来;②根据这个问题上网检索相关文献。检索这个问题的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荟萃分析和临床实践指南(dinical practiceguideline)。按照统一的科学标准,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用于指导临床决策。临床实践指南是以系统综述为依据,经专家讨论后由专业学会制定。临床实践指南具有权威性,有实践指导意义。由于医学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时间的进展,实践指南也会过时。因此在应用时仍应上网检索,以得到最新的资料。
(2)寻找资料方法:①可以用MEDLINE 数据库的网站PubMed,通过其中ClinicalQueries 栏目及系统综述栏目(find systematic reviews)可检索到符合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所需要的信息;②也可输入关键词,从数据库中寻找原始文献,并根据科学标准,自己判定此证据可信度的级别,决定是否采用。可信度级别是:A 级证据,来自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或RCT(各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或荟萃分析结果;B 级证据,来自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质量较差的RCT 或病例对照研究;C 级证据,为质量较差的病例对照研究或多例病例分析;D 级证据,为没有经过评估的专家意见。在循证治疗时,不断用新技术替代繁琐、低效、不经济的方法。
2. 注意培养科学思维 广义的临床思维的培养应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狭义上临床思维是医生应用已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是一个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过程。正确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这一过程包括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诊断思维常以问诊开始,通过详细、全面的问诊,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主诉)及起病的经过(现病史),结合其过去史和个人史等,建立一个或数个假设诊断。此后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的体征,并考虑这些体征是否支持假设诊断,这是构成假设诊断的验证和补充。将问诊和体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找出患者存在问题的关键。在归纳总结时应掌握以下原则:①一元论,即尽量用一种疾病解释所观察到的临床现象;②多考虑常见病;③先考虑器质性疾病;④用排除法进行鉴别诊断。在根据临床表现确定可疑诊断后,应做出实验室和特殊检查计划来肯定第一假设诊断,排除第二、第三假设诊断。排除诊断时应选用敏感高的诊断实验,实验结果阴性,就有较大把握排除该诊断;而应选用特异度高的实验来肯定诊断。每位医师都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思路,以提高自己诊断的正确性。治疗思维上应注意分清轻重缓急。一般而言,应该首先明确诊断,再制订治疗计划。对于危急病例应该抢救在先。治疗计划中需要重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交互作用,用药尽可能简单,能用一种药物就不要用两种药。在制订治疗计划时,应该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
四、内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其着重点是对某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不太重视与疾病有关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一模式忽略了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对疾病的发生与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目前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其主要是指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物学因素,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四个改变:①改单一医疗服务为医疗保健服务;②改医治器官为主,为医治情感疾病,提高生活质量;③改单纯治疗,为预防治疗相结合;④改从医院扩大到社会,乃至社会群体防治。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对内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在不少方面已有突破性发现,从而促进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的不断完善。生理和病理过程信号传导调控基因等许多基因已被发现,不少疾病的发病本质正在从基因型和表型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探索中被逐步揭示。
(三)诊断技术进展
1. 影像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CT、MRI 灵敏度和特异性在不断提高,新的影像学检查如正电子射线断层检查(PET)、高精度数字造影血管机的应用也在不断改进。晚近的内分泌影像检查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形态学观察,而是在定量测量方面有了质量的飞跃。如正电子断层扫描(PET)、PET-CT 和动态MRI 或动态CT 亦可用于肾上腺、甲状腺等的功能变化和代谢过程观察,具有定量和定时的突出优点。
2. 内镜术使许多体腔疾病直视诊断成为可能 如消化内镜(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胆道镜、胰管镜)、支气管镜、腹腔镜、胸腔镜等,不但能清晰观察空腔器官,而且可以直视下活检以明确病因诊断。
3. 实验室检查进入高敏感和超微量化时代 各种先进检测仪器和相应试剂盒的应用,不但有助快速、准确完成各种常规实验室检查,而且扩大了实验室检查项目。近年还有不少微量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LA)等应用于激素、药物和病毒方面的检查。
(四)治疗的进展
1. 新药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高效、高特异性的新药如质子泵抑制剂,高特异性作用于不同靶点的各种抗高血压药和抗心律失常药,各种吸入型平喘药和糖皮质激素,各种免疫抑制剂和各种生物制剂等广泛用于各系统的常见内科疾病,使疗效明显提高而不良反应大大减少。
2. 治疗技术不断完善,疗效明显提高 如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使介入治疗成为目前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挽救了不少重危患者的生命,大大改善了冠心病预后;血透、腹透的广泛应用及技术改进,使肾脏替代治疗成为器官衰竭替代治疗中最成功的例子;呼吸重症监护医学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改善了各种病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的预后;造血干细胞移植逐渐成为多种血液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消化内镜下进行的治疗内镜,使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可用创伤较小的内镜治疗来代替。
3. 器官移植大大改善了晚期内科疾病的预后 如肾移植、肝移植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已广泛应用,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胰腺移植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