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泥土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最新修订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编写。其主要内容包括概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基本性能、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基本原理、各种受力构件(如受弯、受剪、受压、受拉、受扭等)的受力破坏特征、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1章绪论
1.1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及其特点
1.1.1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
1.1.2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1.2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况及其应用
1.2.1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况
1.2.2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与发展
1.3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1.3.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3.2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1.4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2章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2.1混凝土
2.1.1混凝土的强度
2.1.2混凝土的变形
2.1.3混凝土的选用
2.2钢筋
2.2.1钢筋的种类
2.2.2钢筋的力学性能
2.2.3钢筋的冷加工及塑性性能
2.2.4钢筋的疲劳特性
2.2.5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
2.2.6钢筋的选用
2.3钢筋与混凝土之问的黏结
2.3.1黏结力
2.3.2黏结机理
2.3.3影响黏结性能的因素
2.4钢筋锚固与接头构造
2.4.1钢筋锚固与搭接的意义
2.4.2钢筋锚固的长度
2.4.3钢筋的连接
2.5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3章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
3.1结构的功能要求和极限状态
3.1.1结构上的作用、作用效应及结构抗力
3.1.2结构的功能要求
3.1.3设计使用年限与设计基准期
3.1.4结构的极限状态
3.1.5结构的设计状况
3.1.6极限状态方程
3.2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3.2.1结构可靠度
3.2.2失效概率与可靠指标
3.2.3结构的安全等级
3.2.4目标可靠指标
3.3荷载和材料强度取值
3.3.1荷载代表值
3.3.2材料强度标准值的确定
3.4概率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
3.4.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
3.4.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
3.5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1概述
4.2受弯构件的基本构造要求
4.2.1梁的构造要求
4.2.2板的构造要求
4.3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力性能试验分析
4.3.1正截面工作的三个阶段
4.3.2适筋梁截面应力分布
4.3.3正截面的破坏形态
4.4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原则
……
第5章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6章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7章钢筋混凝土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8章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第9章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及耐久性设计
第10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
2.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混凝土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重大。在承受同样荷载的情况下,混凝土构件的自重往往比钢结构构件大很多,对建造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结构不利。同时,地震发生时,自重大会使结构地震力增大,对结构抗震不利。
(2)抗裂性差。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是带裂缝工作的。结构出现裂缝后,刚度会降低从而变形加大。如果裂缝过多过宽,则会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应用范围。
(3)耗费大量的模板。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制作,需要模板予以成型,从而耗费大量模板和支撑,工程造价会有所增加。
(4)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多、工期长,且受季节气候条件的限制。
(5)混凝土结构一旦发生破坏,其修复、加固、补强比较困难。
上述这些缺点,使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或有所改进。例如,采用轻质、高强混凝土可以减轻结构自重;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可以有效地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还可提高结构刚度从而减小变形。因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特别适用于大跨度结构以及对防渗、防漏要求较高的结构等;利用先进施丁技术(如滑模施工),采用泵送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以及预制装配式结构等,可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1.2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况及其应用
1.2.1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况
人类采用土、木、石和砖瓦作为结构材料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英国阿斯普丁(Aspdin)于1824年已发明了波特兰水泥.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随着水泥和钢材等现代工业的兴起,混凝土才开始出现并被当作结构材料。其中,法国兰波特(Lambot)于1850年制造了第一只钢筋混凝土小船。从那时至今不过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与砖石结构、木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混凝土已成为土木工程结构中最主要的结构材料,而且高性能混凝土和新型混凝土结构形式还在不断地发展。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混凝土结构开始出现至20世纪20年代,是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拱和基础等一系列结构构件,但由于当时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都比较低,人们对混凝土的性能也缺乏认识,简单地将混凝土视为弹性材料。对结构内力和构件截面的计算均采用弹性理论,沿用容许应力设计方法。
第二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试验和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的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并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28年,法国杰出工程师弗列西涅(Freyssient)成功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出现,不仅改善了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克服了抗裂性能差的缺点,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混凝土结构的应用领域,使混凝土结构可以用于建造大跨度结构、压力储罐等。在计算理论上,1938年前苏联学者格沃兹捷夫提出了破损阶段设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标准及技术规范。破损阶段设计法与容许应力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考虑了混凝土材料的塑性性能。在此基础上,按破损阶段设计法计算构件截面的承载能力,要求构件截面的承载能力(如弯矩、轴力和剪力等)不小于由外荷载产生的内力乘以安全系数。后来,对荷载和材料强度变异性进行进一步研究,20世纪50年代又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极限状态设计法,奠定了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理论。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随着各国城市战后的恢复和重建,混凝土结构有了更快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发展时期。随着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出现,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泵送商品混凝土以及各种新的施工技术等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土木工程,如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跨海隧道、高耸结构等大型结构工程,成为现代土木工程的标志。在设计计算理论方面,对荷载和材料强度的研究引进概率方法和统计分析,结构可靠度理论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计算理论已发展到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三维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理论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也开始有了混凝土结构,但工程规模很小,发展十分缓慢。1908年建造的上海电话公司大楼是我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混凝土结构才逐步在建筑和土木工程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