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阐述了热能储存、机械能储存、电池储能、储氢与燃料电池以及新型储能技术的原理、应用与技术进展,并结合大量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全书分为6章,第1章主要介绍能源和能源储存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第2章介绍热能储存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在太阳能和工业余热上的应用;第3章介绍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机械能储存与利用技术;第4~5章介绍电池储能、储氢与燃料电池技术;第6章介绍一些新型的储能技术及其应用状况。
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储存与利用技术日益受到重视。能源储存是指将电能、热能、机械能等不同形式的能源转化为某种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如化学能、势能、动能、电磁能等多种形态,待需要时再将其转化为所需要的能量形式释放出去。
能源储存与利用技术对现代化的能源生产和调配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主要体现在:电网调节,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为电动车辆、舰船等装备提供高效、高储能密度的电源等。例如,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发电亟须储能技术的支持,冈为可再生能源的弱点是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较大,对电网稳定性冲击很大,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把储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改善电能品质、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书详细阐述了热能储存、机械能储存、电池储能、储氢与燃料电池以及新型储能技术的原理、应用与进展,并结合了大量具体案例分析。全书共6章:第l章主要介绍能源和能源储存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第2章介绍热能储存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在太阳能和工业余热上的应用;第3章介绍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机械能储存与利用技术;第4、5章介绍电池储能、储氢与燃料电池技术;第6章介绍一些新型的储能技术及其应用。
本书得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项目的资助,特此感谢!在本书成稿过程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的研究生姜瑞雪、李伟、郑星文等协助完成了部分章节的绘图和整理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工作。
能源储存与利用技术涉及跨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感谢华南理工大学樊栓狮教授、郑州大学郭茶秀教授、清华大学肖曦教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唐西胜研究员给予的点拨与指导。
由于能源储存与利用领域中相当一部分技术处于前沿,且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受编者水平和专业领域所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鹿鹏
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1.1.1 能源
1.1.2 能源储存
1.1.3 能源储存技术
1.2 能源类型
1.3能源供求矛盾与储能
1.4 储能技术与应用
1.4.1 热能存储技术
1.4.2 机械能存储技术
1.5 储能的形式
1.5.1 物理储能
1.5.2 电磁储能
1.5.3 电化学储能
1.5.4 相变储能
1.6 储能装置的应用
第2章 热能储存
2.1 热能储存基本原理
2.1.1 显热储存
2.1.2 潜热储存
2.1.3 化学反应热储存
2.2 工业余热的储能系统
2.2.1 余热资源基本情况介绍
2.2.2 余热的种类
2.2.3 余热的利用方式
2.2.4 余热回收的换热设备
2.2.5 余热回收中的能量存储
2.3 太阳能热储存
2.3.1 太阳能热储存的类型
2.3.2 太阳能储能热利用系统实例
2.4 储热容器的设计
2.4.1 储热罐的几何形状
2.4.2 储热罐的材料
2.4.3 储热罐的机械压力和热应力
2.4.4 储热罐的热损耗
2.5 热能储存的应用实例
2.5.1 聚光式太阳能发电应用
2.5.2 建筑和.T业过程应用
第3章 机械能储存
3.1 抽水蓄能
3.1.1 基本原理
3.1.2 抽水蓄能系统的效率和功率
3.1 .3抽水蓄能系统的组成
3.1.4 抽水蓄能系统的功能
3.2 压缩空气储能
3.2.1 简介
3.2.2 系统的运行原理
3.2.3 压缩宅气储能电站实例
3.2.4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运行特性
3.2.5 压缩空气系统的性能指标
3.2.6 前沿技术
3.3 飞轮储能
3.3.1 飞轮储能简介
3.3.2 飞轮储能工作原理
3.3.3飞轮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
3.3.4 国内外飞轮储能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
第4章 电池储能
4.1 电池储能简介
4.2 储能电池
4.2.1 铅酸电池
4.2.2 钠硫电池
4.2 .3锂离子电池
4.2.4 全钒液流电池
4.3 电池储能系统构建
4.3.1 配置方式
4.3.2 电池系统
4.4 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
4.4.1 集中式发电
4.4.2 分布式发电
第5章 储氢与燃料电池
第6章 新型储能技术及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