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简要介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理论,并具体针对大学生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和人格、能力等个性心理中表现出来的发展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人际、恋爱、职业等多种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等进行讲解。书中既有理论方面的阐述,又有大量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还有心理训练的操作环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自我指导意义。《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不仅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方面的通识教育教材,也可以作为高校相关教职人员了解大学生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手册和青年人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自学用书。
第1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1.1 心理健康的标准
1.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1.1.2 心理健康的状态
1.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2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2.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1.2.2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3.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3.2 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
小结
第2章 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新生活新起点
2.1 我的大学我的家
2.1.1 由个人成长到共同生活——集体生活的适应
2.1.2 由严格监管到自主自律——管理方式的适应
2.1.3 由应试教育到专业教育——学习模式的转变
2.1.4 由简单单调到丰富多彩——课余生活的适应
2.2 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
2.2.1 失落感——自我定位
2.2.2 迷茫感——确定目标
2.2.3 孤独感——主动交往
2.2.4 边缘感——融入集体
小结
第3章 自我意识与培养——认识我自己
3.1 自我意识概述
3.1.1 什么是自我意识
3.1.2 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特点
3.1.3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特点
3.1.4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特点
3.2 自我意识的偏差
3.2.1 自我否定型
3.2.2 自我扩张型
3.2.3 自我萎缩型
3.2.4 自我矛盾型
3.3 自我意识的调节
3.3.1 正确地认识自我
3.3.2 愉快地接纳自我
3.3.3 有效地控制自我
3.3.4 不断地超越自我
小结
心理训练
第4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人格成就人生
4.1 人格概述
4.1.1 人格的概念
4.1.2 人格的构成
4.2 大学生人格特征
4.3 人格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调适
4.3.1 大学生的人格障碍类型
4.3.2 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调适
小结
第5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1 学习是什么
5.2 大学生学习特点
5.2.1 大学学习的自主性
5.2.2 大学学习的多元性
5.2.3 大学学习的专业性
5.2.4 大学学习的探索性
5.3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
5.3.1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
5.3.2 大学生学习心理调适
5.4 学习能力培养
5.4.1 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5.4.2 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
小结
第6章 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创造美好的明天
6.1 创造力概述
……
第7章 大学生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情绪
第8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心灵的桥梁
第9章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的爱情观
第10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描绘职业生涯的彩虹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1.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因为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独立又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所以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我们要充分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寻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1.3.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个体内在原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个人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其着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突出特色的方面,他们对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浓厚的兴趣,但却常常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有时自我感觉太好而自负骄傲,自我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而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又因偏离而出现逆转,走向对立面,产生自卑情绪,自我评价过低,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2)个体的人格缺陷。对于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形式,这关系到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问题。健全统一的人格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人格发展缺陷。
近年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我们发现,不少心理障碍都与人格缺陷有关。如偏执型人格障碍导致固执、多疑,好嫉妒,难与同学相处;强迫型人格障碍具体表现为过分的自我束缚,自我怀疑,常常紧张、苦恼和焦虑;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则是自负,不接受批评和建议,人际关系困难。
(3)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有的大学生则以自我为中心,在交往中忽视平等、尊重、互助、互谅的基本交往原则,孤芳自赏、自命清
(4)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传统文化体系开始衰落,人们所推崇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焦虑、无所适从,出现价值失落、道德滑坡和人格扭曲现象。社会行为中短期行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非理性行为,也比比皆是。这使处于敏感期的大学生出现种种心理不适应,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科学、全面、正确的认知,受社会消极面影响较多,而产生悲观、失望、消沉、偏激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攻击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父母的病态心理常常会引起子女的心理病态,父母心理不健康也成为家庭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并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不正常的家庭内部关系会造成一个人不适当的心理行为。父母关系恶劣,家庭气氛紧张,尤其是父母离异,往往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这些不良特征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缺乏爱心、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羞怯、恐惧等心理问题。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思想、观念越开明,教养方式越民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越少,而父母文化程度越低,思想观念越封闭,教养方式越专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越多。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用人单位选拔任用人才、升学等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因而学生为追求高分而疲于奔命的现象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