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温病学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本书以温病学家生平和历史为纲,以各家临证治疗精华为目,纲目结合展开介绍。本书分十四章,章重在阐明明清时期温病学发展概况、明清时期各学说流派的临床指导意义及对中医的贡献。第二章到第十四章着重选取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具有重要贡献,且是各温病学派为代表性的十三个著名医家为主要整理对象,分别阐述他们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对其名著精华部分进行选释,对其诊治经验、代表方药及验案精粹部分进行选析,编写重在临床适用性,突出温病学家在防治温病及其他疾病方面的专长及独到之见。
本书有助于读者理清温病学学术发展脉络,继承其精华,领悟其精髓,对临床具有广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可供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人员参考使用。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选取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具有重要贡献,且是各温病学派代表性的13位医家为主要整理对象,并融诸家之精华于一炉,有助于读者理清温病学学术发展脉络,继承其精华,领悟其精髓,而且对临床具有广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在漫长的岁月里,沿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外感发热性、流行性疾病作斗争而得来的中医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至明清时期温病学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温病学盛行于大江南北,温病学名家辈出,著述如林,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如瘟疫学派、温热学派和伏气温病学派等,使温病学在病因、病机、诊断方法和辨证论治诸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影响较大者以叶桂、吴瑭、王士雄、薛生白等为代表。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并有传世名著,标志着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使温病学发展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峰,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温病大家的医学实践、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在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温病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和临证经验,对外感热病、传染病及流行疾病防治,甚至内科杂病诊治,成就卓著,千百年来为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研究必须尊重中医学自身特点,遵循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充分继承前辈的学术思想,扎根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本书立足于“古为今用”的原则,以温病学家生平和历史为纲,以各家临证精华为目,纲目结合,统观全局,以推进温病学术发展。全书分十四章节,章,重在阐述明清时期温病学发展概况,明清时期各学说流派的临床指导意义及对中医的贡献。第二至第十四章,着重选取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具有重要贡献,且将各温病学派中有代表性的13个著名医家作为主要整理对象,分别阐述他们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对其名著精华部分进行选释,对其诊治经验、代表方药及验案精粹部分进行选析。本书编写重在临床实用性,着力突出温病学家在防治温病方面的专长及独到之见。又由于各温病大家都博览群书,擅学众长,对其他临床疾病研究也有重要贡献,因此本书编写又纳入他们对其他疾病的临证精华。本书系统、完整、有创见地论述了温病学家的临证精华。
本书力求融诸家精华于一炉,有助于读者理清温病学学术发展脉络,继承其精华,领悟其精髓,而且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疗和学习者阅读。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鑫辉
2016年5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鑫辉,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首届湖南省“225”工程医学骨干人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明清时期温病学发展概况 002
第二节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流派概况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004
第三节 明清温病名家对中医的贡献 008
第二章 吴又可篇 011
第一节 生平传略 012
第二节 学术思想 013
第三节 名著精华 017
第四节 诊治精粹 019
第五节 名方精析 021
第六节 验案精选 023
第三章 戴天章篇 025
第一节 生平传略 026
第二节 学术思想 027
第三节 名著精华 028
第四节 诊治精粹 032
第五节 名方精析 034
第六节 验案精选 035
第四章 叶天士篇 041
第一节 生平传略 042
第二节 学术思想 043
第三节 名著精华 046
第四节 诊治精粹 048
第五节 名方精析 056
第六节 验案精选 060
第五章 薛生白篇 064
第一节 生平传略 065
第二节 学术思想 065
第三节 名著精华 068
第四节 诊治精粹 071
第五节 名方精析 076
第六节 验案精选 078
第六章 杨栗山篇 084
第一节 生平传略 085
第二节 学术思想 085
第三节 名著精华 087
第四节 诊治精粹 088
第五节 名方精析 090
第六节 验案精选 092
第七章 余师愚篇 097
第一节 生平传略 098
第二节 学术思想 098
第三节 名著精华 100
第四节 诊治精粹 102
第五节 名方精析 106
第六节 验案精选 107
第八章 俞根初篇 112
第一节 生平传略 113
第二节 学术思想 114
第三节 名著精华 116
第四节 诊治精粹 117
第五节 名方精析 123
第六节 验案精选 131
第九章 吴鞠通篇 136
第一节 生平传略 137
第二节 学术思想 139
第三节 名著精华 141
第四节 诊治精粹 144
第五节 名方精析 151
第六节 验案精选 156
第十章 刘松峰篇 160
第一节 生平传略 161
第二节 学术思想 161
第三节 名著精华 164
第四节 诊治精粹 167
第五节 名方精析 169
第六节 验案精选 170
第十一章 吴坤安篇 173
第一节 生平传略 174
第二节 学术思想 174
第三节 名著精华 177
第四节 诊治精粹 179
第五节 名方精析 182
第六节 验案精选 183
第十二章 王孟英篇 187
第一节 生平传略 188
第二节 学术思想 189
第三节 名著精华 191
第四节 诊治精粹 197
第五节 名方精析 199
第六节 验案精选 201
第十三章 雷少逸篇 205
第一节 生平传略 206
第二节 学术思想 206
第三节 名著精华 214
第四节 诊治精粹 216
第五节 名方精析 218
第六节 验案精选 221
第十四章 柳宝诒篇 224
第一节 生平传略 225
第二节 学术思想 227
第三节 名著精华 229
第四节 诊治精粹 232
第五节 名方精析 236
第六节 验案精选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