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第2版)》是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现状以及就业岗位对制图知识的需求取向,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机械制图(第2版)》共分12章,内容包括:绪论、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与三视图、轴测图、组合体的三视图、视图与剖视图、零件图基础、轴套类零件的表达与识读、盘盖类零件的表达与识读、叉架类零件的表达与识读、箱体类零件的表达与识读、常用机件结构要素的特殊表示法、装配图等。另外,与《机械制图(第2版)》配套使用的《机械制图习题集(第2版)》也同时出版。
《机械制图(第2版)》可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和近机械类专业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近专业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 章节安排具有实用性 难度设置具有合理性
《机械制图》从2006年出版以来,由于非常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已经多次印刷并受到许多学校的好评,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修订或新制定的《机械制图》等国家标准的陆续发布,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对第1版教材作了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改动如下。(1)整合和拆分部分章节的内容以更加适应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以前将表面粗糙度、公差配合、标准件以及常用件的内容,分散到后面的零件识图里面,这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对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老师来说,也不习惯,他们还是愿意将这部分内容单独成为一章。通过这样的章节调整既保留了我们原有教材突出“看图训练”的特色,也更加符合学校的教学习惯。
(2)全书采用最新《机械制图》国家标准进行相应的修改。
(3)对全书在图文上存在的一些错误或不严谨之处进行了订正。
(4)本书修订过程中还参考了教育部2009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以更加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参考学时为120~160。
(5)书中标“∥”内容为选学内容。
此外,与本书配套的徐玉华主编的《机械制图习题集》也做了相应的修订,并同时出版。
本书修订工作由徐玉华负责设计全书的编写框架、图例审定以及文字统稿工作。同时负责编写第1章、第2章、第4章、第5章以及第6章。孔晓林、文珈、牛秀芳担任副主编。牛秀芳编写第3章、第10章,文珈编写第7章、第9章,孔晓林编写第8章、第11章以及第12章。
本书在内容整合、框架设置、单元结构划分等方面刘鹏飞、牛荣华提出了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图文处理上得到了胡春怡、张凌波、贺西全、王建民、郑怡情、沈红霞的技术支持,本书在制订编写大纲初期还参考了来自全国许多高校、中高职院校专家、教授们总结出的教学一线相关经验、本地区近期生源现状及就业信息和编写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会出现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绪论
第1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1.1 制图的基本规定
1.1.1 图纸幅面和格式(gb/t 14689-2008)
1.1.2 比例(gb/t 14690-1993)
1.1.3 字体(gb/t 14691-1993)
1.1.4 图线(gb/t 4457.4-2002)
1.1.5 尺寸注法(gb/t 4458.4-2003)
1.2 绘图工具、绘图仪器和用品的使用方法
1.2.1 常用的绘图工具
1.2.2 常用的绘图仪器与用品
1.3 几何作图
1.3.1 等分作图
1.3.2 锥度与斜度
1.3.3 圆弧连接
1.3.4 平面图形画法
1.4 草图画法
第2章 正投影与三视图
2.1 投影法的基本概念
2.1.1 投影法
.2.1.2 投影法的分类
2.2 三视图及其投影规律
2.2.1 视图的基本概念
2.2.2 三视图的形成
2.2.3 三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2.3 基本体的三视图
2.3.1 平面体
2.3.2 回转体
2.3.3 基本体的尺寸注法
2.4 基本体的截交线与相贯线
2.4.1 基本体的截交线
2.4.2 回转体的相贯线
第3章 轴测图
3.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3.1.1 轴测图的基本概念
3.1.2 轴测图的基本性质
3.1.3 轴测投影的分类
3.2 正等轴测图
3.2.1 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3.2.2 轴测轴的设置
3.2.3 平面立体的正等测
3.2.4 曲面立体的正等测
3.3 斜二轴测图
第4章 组合体的三视图
4.1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
4.1.1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
4.1.2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4.1.3 各形体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及其画法
4.2 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
4.2.1 形体分析
4.2.2 确定主视图
4.2.3 选比例、定图幅
4.2.4 画图
4.3 组合体的尺寸注法
4.3.1 组合体视图的尺寸种类
4.3.2 组合体视图的尺寸标注
4.4 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
4.4.1 读图的基本要领
4.4.2 读图的方法和步骤
第5章 视图与剖视图
5.1 视图
5.1.1 基本视图
5.1.2 向视图
5.1.3 斜视图
5.1.4 局部视图
5.2 剖视图
5.2.1 剖视图的概念
5.2.2 剖视图的种类
*5.3 第三角画法(第三角投影)
第6章 零件图基础
6.1 零件图概述
6.1.1 零件的视图选择原则
6.1.2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6.2 技术要求概述
6.3 零件表面结构的表示法
6.3.1 基本概念及术语
6.3.2 表面结构符号、代号及其意义
6.3.3 表面结构要求的注法
6.4 极限与配合(gb/t 1800.1-2009)
6.4.1 互换性概念
6.4.2 尺寸与尺寸公差
6.4.3 配合
6.4.4 极限与配合在图样中的标注
6.4.5 极限与配合应用举例
6.5 几何公差(gb/t 1182-2008)
6.5.1 概念
6.5.2 形状与位置误差
6.5.3 几何公差
6.5.4 几何公差的标注
6.5.5 零件图上几何公差标注举例
第7章 轴套类零件的表达与识读
7.1 轴套类零件的结构分析
7.1.1 轴套类零件的结构特点
7.1.2 轴套类零件的工艺结构
7.2 轴套类零件的表达方法
7.2.1 断面图
7.2.2 局部放大图和与轴套类零件有关的简化画法
7.3 轴套类零件的尺寸及技术要求的标注
7.3.1 尺寸基准的选择
7.3.2 尺寸标注的要求
7.3.3 技术要求
7.4 轴套类零件图读图实例
第8章 盘盖类零件的表达与识读
8.1 盘盖类零件的结构分析
8.1.1 盘盖类零件的结构特点
8.1.2 盘盖类零件常见的工艺结构
8.2 盘盖类零件的表达方法
8.2.1 单一剖切面的全剖视图
8.2.2 两个相交剖切面的全剖视图
8.2.3 与盘盖类零件有关的简化画法
8.3 盘盖类零件的尺寸及技术要求的标注
8.3.1 盘盖类零件的尺寸标注
8.3.2 盘盖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8.4 盘盖类零件的读图实例
第9章 叉架类零件的表达与识读
9.1 叉架类零件的结构分析
9.2 叉架类零件的表达方法
9.2.1 单一斜剖切平面
9.2.2 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
9.2.3 剖视图的展开画法
9.2.4 有关画剖视图的规定
9.3 叉架类零件的尺寸及技术要求的标注
9.3.1 叉架类零件的尺寸标注
9.3.2 叉架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9.4 叉架类零件图读图实例
第10章 箱体类零件的表达与识读
10.1 箱体类零件的结构分析
10.1.1 箱体类零件的结构特点
10.1.2 箱体类零件的常见工艺结构
10.2 箱体类零件的表达方法
10.2.1 箱体类零件视图的选择原则
10.2.2 常见的箱体类零件的表达方法
10.3 箱体类零件的尺寸及技术要求的标注
10.3.1 箱体类零件的尺寸标注
10.3.2 箱体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10.4 箱体类零件图读图实例
10.5 零件测绘
10.5.1 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
10.5.2 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11章 常用机件结构要素的特殊表示法
11.1 螺纹及其紧固件
11.1.1 螺纹的基本知识
11.1.2 螺纹的规定画法
11.1.3 螺纹的标注
11.1.4 螺纹紧固件
11.2 齿轮
11.2.1 直齿圆柱齿轮
11.2.2 直齿圆柱齿轮的测绘
11.3 键和销
11.3.1 键
11.3.2 销
11.4 轴承与弹簧
11.4.1 轴承
11.4.2 弹簧
第12章 装配图
12.1 概述
12.1.1 装配图的作用
12.1.2 装配图的内容
12.2 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12.2.1 装配图的规定画法
12.2.2 装配图的特殊画法
12.2.3 装配图的简化画法
12.3 装配图的尺寸注法
12.4 零件序号、明细栏及技术要求
12.4.1 零部件序号
12.4.2 明细栏
12.4.3 技术要求
12.5 装配体测绘及装配图的画法
12.5.1 装配体测绘
12.5.2 装配图的画法
12.6 装配图的识读和拆画零件图
12.6.1 读装配图的要求
12.6.2 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12.6.3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12.7 装配结构的合理性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图样的作用及工程图学的发展
1.图样的作用
在工程技术中,根据投影作图原理、有关标准及规定,表示工程对象并有相应的技术说明的图,称为图样。
机械图样是进行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的依据,而其他行业,如船舶、桥梁、建筑等工程设计与施工也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工程图样。因此,图样是工程界表达设计意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工具,是现代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文件。
由于工程图样已成为社会生产中人们传递技术信息的媒介与工具,因此,从事机械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基本的制图技能和读图技能。“机械制图”就是研究机械图样的绘制(画图)和识读(看图)规律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2.工程图学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图学发展上也有悠久的历史,在天文图、地理图、建筑图、机械图等方面都有过杰出的成就,这方面既有文字记载也有实物考证。例如,公元前1059年,周公将绘制的建筑区域平面图送给成王作为营造城邑之用;宋代李诫于1100年完成的《营造法式》三十六卷,附图占了六卷;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一块长941cm、宽48cm的“兆域图”铜版上,就有一幅陵墓的建筑平面图。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图学逐渐自成体系,在发展中完善,在应用中提高。例如,机械图样、地质图样、建筑图样、电路图样等已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技术的重要工具。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绘图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因此,图样作为各个行业的技术文件,成为不可缺少的“工程语言”。二、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与要求
1.研究对象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重点讲述正投影理论,并介绍运用该理论准确地表达机器、零件或部件的结构形状、尺寸、材料及技术要求等的工程图样。
2.任务及要求
(1)运用正投影理论,正确地分析和表达空间物体的结构形状。
(2)具备徒手绘制草图的能力和尺规绘图能力。
(3)能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运用机械制图的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识读常见的典型零件的零件图和常见装配体的装配图。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