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等内容逐一作了介绍。本书体系完整,条理清晰,体现了学习西方经济学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书中配套增加了配合《西方经济学》(第六版)宏观部分的光盘,对书中各章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时长、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了简练精当的串讲。
高鸿业,知名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学科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六节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一节 均衡产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 乘数论
第五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七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模型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曲线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第五节 IS-LM分析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第三节 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六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第二节 失业的原因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成本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六节 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第七节 供给管理的政策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
第二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第三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第四节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第三节 增长核算
第四节 构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五节 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六节 内生增长理论
第七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八节 结束语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消 费
*第二节 投 资
*第三节 货币需求
第四节 结束语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 - AS模型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第六节 名义黏性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九节 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结束语
第二十二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与意识形态问题
第二节 我国借鉴西方经济学问题
第三节 2008年金融危机对现行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
第四节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一些问题的思考
第五节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附录一 引用文献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重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 重要术语汉英对照表
专栏目录
专栏12—1 人均GDP世界2014年排名以及我国国内各地发展不平衡情况
专栏13—1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比较
专栏13—2 中国的投资乘数问题
专栏14—1 中国 IS—LM曲线的特点
专栏15—1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同
专栏15—2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专栏16—1 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及其存在的问题
专栏16—2 1978—2013年中国的通货膨胀
专栏17—1 美国财政制度与政策变迁的简要回顾
专栏17—2 经济复苏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与泰勒规则
专栏18—1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专栏18—2 希腊的债务危机
专栏19—1 增长率的重要性
专栏19—2 解释增长奇迹
专栏20—1 行为经济学和消费
专栏20—2 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分析法
专栏21—1 鲁滨逊·克鲁索的经济学
专栏21—2 亨利·福特与效率工资
专栏22—1 中国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专栏22—2 浙江丽水市政府“瘦身”权力清单,“强身”责任清单, “放权不卸责”
专栏22—3 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特点及带来的四个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