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经典散文/大家经典》收文38篇。
徐志摩作品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其散文也自成一格,散文《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散文也充满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作品细致优美,很有诗歌韵味,是浓得化不开的浪漫,充斥在徐志摩作品当中的还有其中西方交融下的思想意识。作品也涉及一些人物小品,读来真实生动,作品中提到一些关于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对比,让人在读书中受益。
《徐志摩经典散文/大家经典》分三辑:落叶与秋的自剖、欧游漫录、志摩随笔,收文38篇,包括《印度洋上的秋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意大利的天时小引》《我们看戏看的是什么?》《一个行乞的诗人》等。文章透露出作者徐志摩轻烟似的淡淡哀愁,以及浓得化不开的浪漫情怀。
这是我的散文集,一半是讲演稿:《落叶》是在师大,《话》在燕大,《海滩上种花》在附属中学,讲的。《青年运动》与《政治生洗与王家三阿嫂》是为始终不曾出世的“理想”写的;此外三篇——《论自杀》,《列宁忌日——谈革命》,《守旧与“玩”旧》都是先后在晨报副刊上登过的。原来我想加入的还有四篇东西:一是《吃茶》,平民中学的讲演,但原稿本来不完全,近来几次搬动以后,连那残的也找不到了;一是《论新文体》,原稿只剩了几页,重写都不行;还有两篇是英文,一是曾登《创造月刊》的《艺术与人生》,一是一次“文友会”的讲演——Personal Improssions of II.G.Wells,Edward Carpenter,and Ka therine Mansfield,——但如今看来都有些面目可憎,所以决意给割了去。
我的懒是没法想的,要不为有人逼着我,我是决不会自己发心来印什么书。促成这本小书,是孙伏园兄与北新主人李小峰兄,我不能不在此谢谢他们的好意与助力。
这书的书名,有犯抄袭的嫌疑,该得声明一句。《落叶》是前年九月间写的,去年三月欧行前伏园兄问我来印书,我就决定用那个名字,不想新近郭沫若君印了一部小说也叫《落叶》,我本想改,但转念同名的书,正如同名的人,也是常有的事,没有多大关系,并且北新的广告早一年前已经出去,所以也就随它。好在此书与郭书性质完全异样,想来沫若兄气量大,不至拿冒牌顶替的罪名来加给我吧。末了,我谢谢我的朋友闻一多,因为他在百忙中替我制了这书面的图案。
上面是作者在这篇序里该得声明的话;我还想顺便添上几句不必要的。我印这本书,多少不免踌躇。这样几篇杂凑的东西,值得留成书吗?我是个为学一无所成的人,偶尔弄弄笔头也只是随兴,那够得上说思想?就这书的内容说,除了第一篇《落叶》反映前年秋天一个异常的心境多少有点分量或许还值得留,此外那几篇都不能算是满意的文章,不是质地太杂,就是笔法太乱或是太松,尤其是《话》与《青年运动》两篇,那简直是太“年轻”了,思想是不经爬梳的,字句是不经洗炼的,就比是小孩拿木片瓦块放在一堆,却要人相信那是一座皇宫——且不说高明的读者,就我这回自己校看的时候,也不免替那位大胆厚颜的《作者》捏一大把冷汗!
我有一次问顾颉刚先生他一天读多少时候书。他说除了吃饭与睡觉!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古史辨”的作者就在每天手拿着饭箸每晚头放在枕上的时候还是念念不忘他的“禹”与他的“孟姜女”!这才是做学问;像他那样出书才可以无愧。像我这样的人那里说得上?我虽则未尝不想学好,但天生这不受羁绊的性情,一方在人事上未能绝俗,一方在学业上又不曾受过站得住的训练,结果只能这“狄来当”式的东拉西凑;近来益发感觉到活力的单薄与意识的虚浮,比如阶砌问的一凹止水,暗涩涩的时刻有枯竭的恐怖,那还敢存什么“源远流长”的妄想?
第一辑 落叶与秋的自剖
序
落叶
想飞
印度洋上的秋思
我的祖母之死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悼沈叔薇
伤双括老人
自剖
我的彼得
家德
秋声
第二辑 欧游漫录
给陆小曼——代序
巴黎的鳞爪
泰戈尔
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海滩上种花
欧游漫录
意大利的天时小引
翡冷翠山居闲话
罗曼罗兰
我所知道的康桥
这是风刮的
吸烟与文化
第三辑 志摩随笔
雨后虹
泰山日出
我们看戏看的是什么?
天下本无事
迎上前去
零碎
话匣子(一)——《汉姆雷德》与留学生
话匣子(二)——一大群骡;一只猫:赵元任先生
再谈管孩子
丑西湖
天目山中笔记
海粟的画
年终便话
一个行乞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