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十二五”应用型经管规划教材:组织行为学》开篇主要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内容。接下来按照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个体的、群体的、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阐述,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部分主要阐述了个体认知、个性方面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这些原理在管理中的应用。在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部分阐述了群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与群体有关的人际关系、冲突、沟通、团队建设、领导等内容。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各类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组织行为学教材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类教材的理论性较强,知识体系全面、系统,但是内容抽象、枯燥,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另一类教材摒弃了前者的缺点,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实用性也很强,但在知识体系上不够全面、系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材的选用上,首先要讲究实用性和趣味性,但也要顾及到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应该让学生对整个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对内容的深度也要有适当地控制。综合以上几点考虑,本书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特点。
1.应用性
无论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所以本书着重突出应用性。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我们紧紧抓住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提出其在实践中是如何被应用的,并在课后思考题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来思考所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启示,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趣味性
本书主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为读者对象,所以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始终抓住趣味性的特点。阐述的过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案例和小专栏来帮助读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案例和小专栏内容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尽量选取趣味性强、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系统性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在教材内容深度的设计上相对简单。但同时我们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对其中每一部分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所以,这本教材也突出了系统性的特点。
总之,本书的编写紧紧抓住应用性、趣味性、系统性三个特点,将理论阐述与应用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读者开拓思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管理技能,达到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目的。
本书由赵春蕾老师和王亚玲老师担任主编,全书共13章,参加编写工作的人员分工如下:
第一章,赵春蕾;第二章,侯层;第三章,赵春蕾;第四章,赵春蕾;第五章,赵春蕾;第六章,王亚玲;第七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刘硕;第七章,第二节,李强;第八章,王亚玲;第九章,侯层;第十章,李强;第十一章,刘硕;第十二章,王亚玲;第十三章,王亚玲。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教材和文献资料,并引用了部分内容,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感谢!
因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妥或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编者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人性假设
第一节 人性假设的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人性假设思想
第三节 西方人性假设理论
第三章 个体认知与行为
第一节 个体认知
第二节 社会知觉
第三节 归因
第四节 学习
第四章 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一节 气质与行为
第二节 性格与行为
第三节 能力
第五章 个性心理倾向与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第二节 意志与行为
第三节 兴趣与行为
第四节 情感与行为
第五节 价值观与行为
第六节 态度与行为
第六章 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一节 激励概述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四节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第五节 激励理论的应用
第七章 群体与团队行为
第一节 群体概述
第二节 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
第三节 群体内互动
第四节 群体决策
第五节 团队及团队建设
第八章 权力与冲突
第一节 权力
第二节 冲突概述
第三节 冲突分析
第四节 冲突管理
第九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和功能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障碍及其克服
第四节 人际交往礼仪
第五节 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冲突管理
第十章 沟通
第一节 沟通概述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与克服
第三节 非语言沟通
第四节 跨文化沟通
第十一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概述
第二节 领导理论
第十二章 组织文化
第一节 组织文化概述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分类与作用
第三节 组织文化的建设
第四节 组织间关系下文化冲突与整合
第十三章 组织变革与学习
第一节 组织变革概述
第二节 组织变革的模式与变革方法
第三节 组织变革阻力与对策
第四节 企业间关系下的组织变革
第五节 创建学习型组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