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电工技术部分,下册为电子技术部分。上册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交流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三相交流电路及其应用、磁路及变压器、电动机概述、电气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PLC)、电工测量;下册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相互转换、应用电路案例。每一章节都尽可能给出实用案例,全书最后一章集中编写了应用案例。
本书突出的优点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作者在分析和总结以往使用教材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在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各章节的难易程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降低了部分内容的难度,减少了部分纯理论的论述及推导,相应地增加了一些实用的知识和应用案例,以期达到适当减弱理论性、增强实用性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为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内容精炼,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和实用性强。上下册均配有相关课件与习题答案。
第10章半导体器件
10.1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0.1.1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0.1.2PN结的基本原理
10.2半导体二极管
10.2.1二极管的种类及结构
10.2.2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0.2.3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0.2.4几种特殊的二极管
10.2.5二极管的模型
10.2.6二极管的基本应用电路
10.3半导体三极管
10.3.1三极管的结构
10.3.2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10.3.3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第10章半导体器件
10.1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0.1.1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0.1.2PN结的基本原理
10.2半导体二极管
10.2.1二极管的种类及结构
10.2.2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0.2.3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0.2.4几种特殊的二极管
10.2.5二极管的模型
10.2.6二极管的基本应用电路
10.3半导体三极管
10.3.1三极管的结构
10.3.2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10.3.3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0.4场效应管
10.4.1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的原理和特性
10.4.2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10.4.3场效应管与双极型晶体管
10.5晶闸管及电力电子器件
10.5.1晶闸管的基本结构
10.5.2晶闸管的工作原理
10.5.3晶闸管的主要参数
10.5.4晶闸管的检测
习题
第11章基本放大电路
11.1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11.2共射极放大电路
11.2.1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
11.2.2静态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
11.3射极输出器
11.4多级放大电路
11.5差分放大电路
11.5.1直接耦合放大器中的特殊问题
11.5.2基本差分放大器
11.5.3差分放大电路的集中接法
11.6功率放大电路
11.6.1功率放大器的技术要求
11.6.2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11.6.3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1.6.4集成功率放大器
11.7放大电路的负反馈
11.7.1反馈的基本概念
11.7.2负反馈的类型
11.7.3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11.7.4振荡电路
11.7.5石英晶体振荡器
11.8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11.8.1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偏置电路
11.8.2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分析
11.9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1.9.1高通电路
11.9.2低通电路
11.9.3波特图
11.9.4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
11.9.5通频带
习题
第12章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12.1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12.1.1集成运放的组成
12.1.2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
12.1.3集成运放的理想化条件
12.2用集成运放构成信号运算电路
12.2.1反向比例运算电路
12.2.2同向比例运算电路
12.2.3加法运算电路
12.2.4减法运算电路
12.2.5积分运算电路
12.2.6微分运算电路
12.3用集成运放构成信号处理电路
12.3.1微分运算电路
12.3.2电压比较器
12.3.3方波发生器
12.4集成运放中的负反馈
12.5使用集成运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2.5.1集成运放的选择
12.5.2集成运放常见故障分析
12.5.3集成运放的保护
习题
第13章直流稳压电源
13.1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
13.2整流电路
13.2.1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13.2.2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13.3滤波电路
13.3.1电容滤波电路
13.3.2其他形式的滤波电路
13.4稳压电路
13.4.1稳压管稳压电路
13.4.2串联型稳压电路
13.4.3集成稳压器
习题
第14章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14.1脉冲信号
14.2TTL门电路
14.2.1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14.2.2TTL与非门
14.2.3三态输出与非门
14.2.4集电极开路与非门
14.3CMOS门电路
14.3.1CMOS非门电路
14.3.2CMOS与非门电路
14.3.3CMOS或非门电路
14.3.4三态输出CMOS门电路
14.3.5CMOS传输门电路
14.4连接电路中的实际问题
14.4.1CMOS逻辑门电路与TTL逻辑门电路的技术参数
14.4.2CMOS门电路与TTL门电路的连接
14.4.3抗干扰措施
14.5逻辑代数
14.5.1逻辑代数的三种基本运算
14.5.2逻辑代数运算法则
14.5.3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14.5.4逻辑代数的化简
14.6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
14.6.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14.6.2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14.7常见芯片及其应用
14.7.1编码器
14.7.2译码器
14.7.3加法器
14.7.4数据选择器
习题
第15章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15.1基本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动作特点
15.1.1RS触发器
15.1.2JK触发器
15.1.3D触发器
15.2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变
15.2.1JK触发器功能的转换
15.2.2D触发器功能的转换
15.3寄存器与计数器
15.3.1寄存器
15.3.2计数器
15.4常见芯片及其应用
15.4.1同步计数器
15.4.2异步计数器
15.4.3移位寄存器
15.5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15.5.1555定时器
15.5.2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
15.5.3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
习题
第16章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相互转换
16.1模数转换器
16.1.1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
16.1.2模数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6.1.3集成A/D转换器ADC0809
16.2数模转换器
16.2.1数模转换的基本原理
16.2.2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6.2.3集成D/A转换器AD7520
习题
第17章应用电路案例
17.1小型音频功放电路
17.2正弦信号产生电路
17.3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电路
17.4温控电风扇电路
17.5红外调频遥控开关控制器
附录
附录A半导体分立器件型号命名方法(国家标准GB249—1989)
附录B常用半导体分立器件的参数
附录C半导体集成器件型号命名方法(国家标准GB/T3430—1989)
附录D常用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参数和符号
附录E数字集成电路各系列型号分类表
附录FTTL门电路、触发器和计数器的部分品种型号
附录G电阻器标称阻值系列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中英文名词对照与索引
参考文献
前 言
本书是按照教育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组织编写的,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电工技术部分,下册为电子技术部分,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非电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
随着时代的进步,伴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工电子技术及其教学要求和方法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本书作者在分析和总结了以往教材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在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各章节的难易程度做了适当的调整,降低了一些内容的难度,减少了一些纯理论的论述及推导,相应地增加了一些实用的内容和应用案例,以期达到适当降低教材理论性、增强实用性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如上册的电路分析、暂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下册的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模数转换等章节都适当降低了理论难度并减少了作业中的难题、偏题;每一章节都尽可能给出实用案例,并在下册的最后一章集中编写了应用案例,从而形成了本书的主要特点:内容精炼,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和实用性强。
全书由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许继集团工程师参与编写,洪源和张清枝主编。具体参加编写工作的有:上册:第1、2、3章由沈宏和田丰庆编写;第4章由洪源、姚建国编写;第5、6章由付会凯编写;第7章由赵成功编写;第8章由付金山编写;第9章及附录、中英文名词对照由徐涛编写。下册:第10、13章由张晔编写;第11、12章由张清枝编写;第14、17章由徐君鹏编写;第15、16章由宋长源、周宁编写;附录及中英文名词对照由赵成功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编者建议采用本书作为教材的学校和老师在教学上可分为两个学期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上册:总学时64学时,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16学时;下册:总学时64学时,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16学时。
编者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