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要、系统地介绍了机械几何量的精度设计、检测原理及常用检测方法。本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互换性与标准化、测量技术基础、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参数、工件检测、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普通螺纹的公差与检测、圆锥结合的公差与配合、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公差与配合实验技术。本书采用当前颁布的最新国家标准,重点讲授标准的概念和应用,突出工件精度设计与检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每章附有教学目标、知识要点和思考与训练,便于教与学。
有机整合标准化与计量有关内容,提供公差与配合实验指导
杨玉璋,副教授,从1980年起就从事高等教育机械、材料等专业课的教学和流体传动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装备会委员会常务理事。
第1章 互换性与标准化1 br/
1.1 机械制造中的互换性1 br/
1.1.1 互换性的含义1 br/
1.1.2 互换性的作用1 br/
1.1.3 互换性的种类2 br/
1.1.4 误差与公差的概念2 br/
1.2 标准化与优先数3 br/
1.2.1 标准与标准化3 br/
1.2.2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4 br/
1.3 研究对象与课程教学目标6 br/
1.3.1 研究对象6 br/
1.3.2 课程教学目标7 br/
知识要点7 br/
思考与训练7 br/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8 br/ 第1章 互换性与标准化1<br/>
1.1 机械制造中的互换性1<br/>
1.1.1 互换性的含义1<br/>
1.1.2 互换性的作用1<br/>
1.1.3 互换性的种类2<br/>
1.1.4 误差与公差的概念2<br/>
1.2 标准化与优先数3<br/>
1.2.1 标准与标准化3<br/>
1.2.2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4<br/>
1.3 研究对象与课程教学目标6<br/>
1.3.1 研究对象6<br/>
1.3.2 课程教学目标7<br/>
知识要点7<br/>
思考与训练7<br/>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8<br/>
2.1 概述8<br/>
2.1.1 测量技术的概念8<br/>
2.1.2 计量基准与量值传递系统9<br/>
2.2 量块10<br/>
2.2.1 量块及其作用10<br/>
2.2.2 量块的精度11<br/>
2.2.3 量块的使用12<br/>
2.3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13<br/>
2.3.1 计量器具的分类13<br/>
2.3.2 计量器具的技术指标14<br/>
2.3.3 技术测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6<br/>
2.3.4 测量方法的分类17<br/>
2.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18<br/>
2.4.1 测量误差与产生原因18<br/>
2.4.2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特性及其评定指标20<br/>
2.4.3 测量列中各类误差的处理25<br/>
2.4.4 测量列(等精度)的数据处理27<br/>
知识要点30<br/>
思考与训练30<br/>
第3章 极限与配合31<br/>
3.1 概述31<br/>
3.1.1 极限与配合的含义31<br/>
3.1.2 极限与配合现行国家标准31<br/>
3.2 极限与配合术语及定义32<br/>
3.2.1 孔和轴32<br/>
3.2.2 尺寸32<br/>
3.2.3 偏差和公差33<br/>
3.2.4 配合35<br/>
3.3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准化38<br/>
3.3.1 公差带大小标准化──标准公差系列38<br/>
3.3.2 公差带位置的标准化——基本偏差系列42<br/>
3.3.3 极限与配合的代号48<br/>
3.4 极限与配合的选择58<br/>
3.4.1 基准制的选用58<br/>
3.4.2 公差等级的选用60<br/>
3.4.3 配合的选用62<br/>
3.4.4 零件尺寸精度设计应用实例66<br/>
3.5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68<br/>
3.5.1 一般公差的概念68<br/>
3.5.2 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68<br/>
3.5.3 一般公差的图样表示69<br/>
知识要点69<br/>
思考与训练69<br/>
第4章 几何公差70<br/>
4.1 概述70<br/>
4.1.1 几何要素及其分类70<br/>
4.1.2 几何公差特征(项目)与符号72<br/>
4.1.3 基准73<br/>
4.2 几何公差的标注73<br/>
4.2.1 公差框格和指引线73<br/>
4.2.2 基准要素的标注74<br/>
4.2.3 被测要素的标注75<br/>
4.3 几何公差带76<br/>
4.3.1 几何公差带要素76<br/>
4.3.2 形状公差带77<br/>
4.3.3 方向公差带79<br/>
4.3.4 位置公差带81<br/>
4.3.5 跳动公差带83<br/>
4.4 基本术语与公差原则84<br/>
4.4.1 基本术语85<br/>
4.4.2 公差原则86<br/>
4.5 几何公差的选择90<br/>
4.5.1 几何公差项目的选择90<br/>
4.5.2 几何公差值的选择91<br/>
4.5.3 基准的选择94<br/>
4.5.4 公差原则的确定94<br/>
4.5.5 未注几何公差的规定95<br/>
4.5.6 零件几何精度设计应用实例96<br/>
知识要点97<br/>
思考与训练98<br/>
第5章 表面结构参数100<br/>
5.1 概述100<br/>
5.2 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100<br/>
5.2.1 基本术语和定义100<br/>
5.2.2 表面轮廓的评定参数103<br/>
5.3 表面粗糙度参数与数值104<br/>
5.3.1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104<br/>
5.3.2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105<br/>
5.3.3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107<br/>
5.4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109<br/>
5.4.1 表面粗糙度的图形符号109<br/>
5.4.2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标注109<br/>
5.4.3 新旧国标的对比113<br/>
知识要点113<br/>
思考与训练114<br/>
第6章 工件检测115<br/>
6.1光滑工件尺寸检测115<br/>
6.1.1 基本概念115<br/>
6.1.2 用通用量器具测量 116<br/>
6.1.3 光滑极限量规120<br/>
6.2 工件几何误差检测127<br/>
6.2.1 几何误差检测原则127<br/>
6.2.2 形状误差评定与检测129<br/>
6.2.3 方向误差评定与检测136<br/>
6.2.4 位置误差评定与检测137<br/>
6.2.5 跳动误差评定与检测140<br/>
6.3 工件表面粗糙度轮廓参数检测141<br/>
6.3.1 接触式测量141<br/>
6.3.2 光学测量法测量142<br/>
知识要点144<br/>
思考与训练144<br/>
第7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146<br/>
7.1 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与应用146<br/>
7.2 滚动轴承内、外径公差带147<br/>
7.2.1 内、外径公差带的特点147<br/>
7.2.2 滚动轴承的尺寸公差及形状公差147<br/>
7.3 滚动轴承的配合及其选择150<br/>
7.3.1 滚动轴承的配合150<br/>
7.3.2 滚动轴承配合的选择151<br/>
7.3.3 滚动轴承配合精度设计应用实例157<br/>
知识要点158<br/>
思考与训练158<br/>
第8章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检测159<br/>
8.1 概述159<br/>
8.1.1 螺纹的种类和使用要求159<br/>
8.1.2 螺纹的基本牙型和几何参数159<br/>
8.2 普通螺纹几何参数对互换性的影响161<br/>
8.2.1 螺距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161<br/>
8.2.2 牙型半角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162<br/>
8.2.3 中径误差的影响163<br/>
8.2.4 螺纹大、小径的影响163<br/>
8.2.5 螺纹中径合格性判断原则163<br/>
8.3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164<br/>
8.3.1 螺纹公差164<br/>
8.3.2 螺纹公差带位置166<br/>
8.3.3 螺纹旋合长度与配合精度167<br/>
8.3.4 螺纹的公差带和选用168<br/>
8.3.5 螺纹在样图上的标注168<br/>
8.4 普通螺纹检测169<br/>
8.4.1 综合检测169<br/>
8.4.2 单项检测170<br/>
知识要点170<br/>
思考与训练171<br/>
第9章 圆锥配合的公差与配合172<br/>
9.1 圆锥几何参数与误差分析172<br/>
9.1.1 圆锥及其主要几何参数172<br/>
9.1.2 圆锥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173<br/>
9.2 圆锥公差与配合175<br/>
9.2.1 圆锥公差175<br/>
9.2.2 圆锥配合178<br/>
9.2.3 圆锥公差的标注179<br/>
9.2.4 圆锥直径公差带的选择181<br/>
9.3 锥度测量182<br/>
9.3.1 直接测量法182<br/>
9.3.2 间接测量法182<br/>
9.3.3 圆锥量规183<br/>
知识要点183<br/>
思考与训练184<br/>
第10章 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185<br/>
10.1 概述185<br/>
10.2 普通平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186<br/>
10.2.1 普通平键的连接结构186<br/>
10.2.2 普通平键的尺寸公差186<br/>
10.2.3 普通平键的几何公差188<br/>
10.3 矩形花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189<br/>
10.3.1 矩形花键的主要尺寸189<br/>
10.3.2 矩形花键连接的定心方式190<br/>
10.3.3 矩形花键连接的尺寸公差与配合191<br/>
10.3.4 矩形花键的几何公差与表面<br/>
粗糙度191<br/>
10.3.5 矩形花键的图样标注193<br/>
10.4 普通平键和矩形花键的检测193<br/>
10.4.1 普通平键键槽的检测193<br/>
10.4.2 矩形花键的检测194<br/>
知识要点194<br/>
思考与训练195<br/>
第11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196<br/>
11.1 概述196<br/>
11.2 齿轮制造误差198<br/>
11.2.1 齿轮传动的加工误差来源与特点198<br/>
11.2.2 齿轮加工误差分类200<br/>
11.3 齿轮误差及其检测项目200<br/>
11.3.1 影响传递运动准确性的误差项目及其检测200<br/>
11.3.2 影响传动平稳性的误差项目及其检测204<br/>
11.3.3 影响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误差项目及其检测207<br/>
11.3.4 影响齿轮副侧隙的偏差及其检测208<br/>
11.4 齿轮副的评定指标210<br/>
11.4.1 接触斑点210<br/>
11.4.2 中心距偏差fa(极限偏差±fa)211<br/>
11.4.3 轴线平行度偏差211<br/>
11.5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212<br/>
11.5.1 齿轮精度指标公差、精度等级及其选择212<br/>
11.5.2 齿轮检验项目的确定215<br/>
11.5.3 齿轮副侧隙及其确定216<br/>
11.5.4 齿轮坯精度的确定218<br/>
11.5.5 齿轮精度设计应用实例220<br/>
知识要点223<br/>
思考与训练223<br/>
第12章 公差与配合实验技术225<br/>
12.1 尺寸测量225<br/>
实验11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225<br/>
实验12 用卧式测长仪测量孔径227<br/>
12.2几何误差的测量230<br/>
实验21 用合像水平仪测量导轨直线度误差230<br/>
实验22 用平板基准法测量平面度误差233<br/>
实验23 用两点法、三点法组合检测圆度和圆柱度误差233<br/>
实验24 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轮廓度误差 234<br/>
实验25 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工件的方向误差236<br/>
实验26 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工件的位置误差237<br/>
实验27 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工件的跳动误差238<br/>
12.3 表面粗糙度测量239<br/>
实验31 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239<br/>
实验32 用电动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241<br/>
12.4 螺纹测量244<br/>
实验41 用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主要参数244<br/>
实验42 用螺纹千分尺测量外螺纹中径247<br/>
12.5 齿轮测量248<br/>
实验51 用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齿轮径向跳动248<br/>
实验52 用齿距仪测量齿轮齿距累积总偏差249<br/>
实验53 用单盘式渐开线检查仪测量齿廓总偏差251<br/>
实验54 用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测量齿轮径向综合偏差252<br/>
实验55 用齿轮游标卡尺测量齿轮齿厚偏差253<br/>
参考文献255<br/>
前 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内容包括几何量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方面,把标准化与计量两个领域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密切相关,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从专业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桥梁,是联系机械设计类课程和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本书在编写中,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吸取各校多年教学经验,采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编写中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紧密围绕几何量“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这两个主题,突出其工程应用性,具有内容丰富、选材精练、重点突出、应用性强等特点。具体的编写特色如下。
(1)选材紧密围绕几何量公差与配合和几何量误差检测两大内容,采用最新国家标准。(2)各几何量误差的检测紧跟在相应的公差标准之后,有助于对公差概念的理解;较全面地介绍各几何量误差检测方法的原理,把不便在课堂上讲述的具体仪器的结构、操作步骤留在实验指导中。
(3)将尺寸的检测和光滑极限量规合并为一节,称“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为的是集中介绍光滑工件的尺寸检测,以使学生对光滑工件尺寸检测的所有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同时也便于教学。
(4)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突出误差检测技能的训练,特地增加一章“公差与配合实验技术”。
(5)本书对基本概念和国家标准的应用做了重点介绍,并尽可能列举较多的选用实例。
本书按30~50学时编写,使用中可根据情况进行取舍,不影响系统性。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山西大同大学杨玉璋(第2章、第4章45节、第6章61节)、山西大同大学张瑞平(第3章、第4章41~44节、第5章)、山西大同大学李红英(第6章62~63节、第2、12章)、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马轶群(第1章)、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宫建红(第7、8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尹欣(第9、10、11章)。本书由杨玉璋、张瑞平担任主编;尹欣、宫建红、马轶群和李红英担任副主编。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